回覆列表
  • 1 # 汐水柔情

    諸葛亮治蜀確實很嚴格,依法治國,再加上諸葛亮是儒家代表人物,所以諸葛亮在依法治國的前提下,以儒家思想治理蜀國,這也就使得蜀國發展的比較快,成就了諸葛亮成為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

    但是說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默讀,這是觀點是不成立,而且自相矛盾,常有什說諸葛亮六次北伐無功而返,勞民傷財,所以得出結論,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默讀,這樣的結論是不符合歷史的也是自相矛盾的。

    首先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但是不代表沒有收穫,收穫陰武兩郡,遷都漢中,斬殺大將王雙,殺名將張頜,多次打敗魏軍,而且魏軍每次出動兵力就是幾十萬,魏國雖然國力強,在諸葛亮多次北伐中,魏國很多地區已經飯都吃不起,有很多地區叛亂,魏國已經被諸葛亮消耗很多國力了,而且魏國每個阻擋諸葛亮北伐雖然成功了,但是並沒有任何收穫但是每次都吃敗仗,而且糧草損失很嚴重。反觀諸葛亮每次北伐除了損失糧草外,以及第一次北伐馬謖哪裡損失一萬多軍隊外,基本沒有什麼損失,相比較魏國,蜀國的消耗比較小。

    其次諸葛亮如果是窮兵默讀,勞民傷財,按照這個邏輯,蜀國官員應該反對諸葛亮北伐,但是蜀國官員沒有人反對,以及百姓也會因為諸葛亮北伐而吃不上飯,莊稼也沒有人種,百姓應該怨恨諸葛亮,而不是諸葛亮死後,要求劉禪在全國為諸葛亮立廟,劉禪不讓,百姓私自在路邊祭奠諸葛亮,可憐百姓對諸葛亮崇拜到什麼地步,不可想象,中國歷史上也只有諸葛亮能做到讓百姓如此愛戴了吧。所以說諸葛亮北伐窮兵默讀是不符合歷史也是不符合邏輯的。

    最後,諸葛亮北伐很明顯是以攻為守的戰略,諸葛亮五次北伐,從來都是穩打穩走,不強攻,也不會冒很大的風險,糧食不足及時退回,很明顯諸葛亮的戰略是用自己當最小的損失去消耗對方,這也就是曹真上奏皇帝說諸葛亮屢次北伐,不可忍,於是第三次主動伐蜀,結果吃了敗仗,自己也抑鬱而死了。到後期司馬懿當統帥時,其司馬懿弟弟也問司馬懿前方還要打多久的仗,要準備多少糧食,其實就是魏國糧食不足。可憐魏國已經被諸葛亮消耗到糧食跟不上。按理說魏國國力強,不應該差糧食才對,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魏國要養至少50萬的軍隊,每次抵抗諸葛亮就需要用近20萬的軍隊,同時還要抽15萬對抗東吳,每一次都會動用至少30萬的軍隊到前方作戰。而蜀國國力雖小,諸葛亮每次動用五六萬軍隊,去跟魏國幾十萬大軍鬥,魏國的消耗肯定遠遠比蜀國大得多,再加上魏國政治比不上諸葛亮治蜀,所以魏國消耗遠遠超過蜀國。

    蜀國滅亡不是輸在軍事力量上,諸葛亮北伐以幾萬敵魏國幾十萬,也沒有導致蜀國大軍滅亡,壓著魏國打。姜維十一次北伐,也沒有因為軍事力量懸殊,蜀軍全軍覆沒,也是壓著魏國打。即使到魏國滅蜀時,姜維以五萬抵擋鍾會二十萬,鍾會也攻不進來,可憐蜀國與魏國軍事力量懸殊打,但還不至於因為軍事力量懸殊而被滅國。只因劉禪無能,不聽姜維勸告,撤走陰平守兵,被鄧艾偷襲,在加上聽小人讒言,直接投降,導致蜀國直接滅亡,滅亡的太快了,東吳的救兵都還沒有走到蜀國,劉禪就投降了,可憐劉禪多麼的無能。鄧艾區區幾千兵,劉禪死守或者撤退,把成都讓給鄧艾,鄧艾區區幾千兵也守不住一個成都,東吳援軍一到,鄧艾必敗,鍾會大軍根本進不來。即使這樣也就可能成都歸東吳而已,但是不至於滅國的下場。

    劉禪沒有諸葛亮壓著,真是啥也不懂,親小人,遠賢成,這是昏君的前兆,有諸葛亮在世,劉禪雖無能,還不至於把朝廷弄的亂七八糟,諸葛亮死後,劉禪就開始亂來了,蜀國治理越來越差,加上姜維不斷北伐,蜀國百姓已經開始對劉禪和姜維不滿了。

  • 2 # 人生39713

    國家穩定不代表稅負輕,諸葛亮把能惹事的人都徵召入伍了,還哪來叛亂?南蠻叛亂諸葛亮平定後招了無當飛軍。賦稅輕重看人口增減。劉璋時期,蜀地就有百萬戶,還沒算漢中張魯的人口,劉嬋投降時期蜀地86萬戶。減少了5分之一。如果稅負輕怎麼會減少

  • 3 # 半壺老酒半支菸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這似乎已經是歷史定論,但是不知道當時的西川老百姓贊不贊成這個說法。而諸葛亮自己制定的“隆中對”和他寫的《出師表》就有不同的說法,證明是在自己手裡,把一個“天府之國”治理得“益州疲敝”。

    我們來看隆中對時候諸葛亮是怎麼說的:“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這省略號後面的一句話除了用在闇弱的劉璋身上,用在劉備和諸葛亮這兩位“仁君”和“能臣”身上也很合適。因為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當上漢中王,到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誓師北伐,短短的八九年功夫,已經是“益州疲弊”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

    按理說,劉備在三國群雄中,是一個比較仁慈的君王,而諸葛亮人品也很高尚,還有老成持重直言敢諫的趙雲為老百姓說話。再加上諸葛亮搞農田基本建設也很有一套,現在漢中地區還保留著諸葛亮修建的七十多處水利工程,有的現在還能用。可是老百姓怎麼就變窮了呢?而且這種窮可不是諸葛亮危言聳聽或者自謙之詞,到了蜀漢後期,連吳國的使臣薛珝也說益州已經是“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把個天府之國的老百姓餓得面有菜色,但是對外戰爭卻一直沒有停止。而且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是興師動眾主動出擊,或者說主動挑起戰端——這似乎也不能完全歸咎於諸葛亮姜維窮兵黷武。諸葛亮《後出師表》裡面的十個字道出了諸葛亮姜維的終極目標,也道出了益州人民苦難的根源:“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說白了,就是誰都想當皇帝。而要當上皇帝,就必須“一將功成萬骨枯”,於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們知道,益州範圍最大的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以及湖北河南小部分,甚至包括緬甸北部,面積達到一百多萬萬平方公里,但是最多的時候人口卻只有九十二萬,而常備軍卻要超過十萬。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也無奈地表示:一年之間“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這一千多個有名戰將和精銳士卒,絕大部分死於戰場,劉備挖空心思找來的四方精銳,就這麼被打沒了。

    不管諸葛亮在農業上的發明有多實用,但是土地總得有人種。十五次大規模戰爭,打的是糧食和人口,精壯男子常年征戰,不但耽誤了農事,也耽誤了“人事”——沒有時間繁衍生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相親記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