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1: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要恰當
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定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要點2:承認差異,發現孩子的潛力所在
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勢。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逼著孩子讀書。在家長的重壓下讀書是很難有好效果的。
要點3: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如果是要培養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為什麼。
要點4: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最合適。比如小學背古詩就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起來了,再學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
總之,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要點5:讓孩子體會成就感
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不要大包大攬,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方面要有意識的作為。
莫言為什麼會喜歡寫作?他自己回憶說,就因為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做範文讀出來。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
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有一點可以做,就是讓孩子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點6:要為孩子解決具體問題
對家長來說,只有鼓勵還不夠。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意義不大,還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孩子覺得做題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也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題的時間記錄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一定的時間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這樣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要點7:用孩子喜歡的方法激發好奇心
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對於激發學習動力也非常重要。
記得小時候,生物老師教我們養小球藻,在一個廣口瓶裡放上自來水,每天往水裡吹氣,慢慢水的顏色變綠了;還讓我們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後埋入泥土裡觀察如何慢慢長成一條條蚯蚓來……我覺得像變魔術一樣,因此就想長大了要做生物學家。
後來物理老師教我們做礦石收音機和電晶體收音機,自己裝的收音機接受到廣播那一刻真的很興奮,我又想做無線電發明家。
其實這些動手的小實驗也是家長可以帶孩子做的,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探究習慣非常有用。
要點8:家長做榜樣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條途徑:自我學習,同伴合作,專家引領。自我學習和同伴合作剛才已經談到了,“專家引領”的這個“專家”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家長。
最好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不是跑去看電視、打麻將,也不是站在門口看孩子是否在寫作業,而是坐在孩子身邊一起看書學習。
現在流行一句話: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幾個建議,讓孩子“心甘情願”去學習
最後,給大家分享幾條建議——
建議1: 讓孩子參與,制定計劃
在家裡建立日常慣例,讓孩子參與,一起計劃他放學後的時間怎麼安排。
家長此時要真正的聆聽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時間的權利交給孩子。慣例中也許會包含看電視、運動、做作業、做家務等等。初次形成的慣例表需要實踐幾天,發現問題,再用好奇式提問(啟發式提問)的方式,確定最終的慣例表。
建議2:感染代替催促
每天都有一段專門的時間,關掉電視,放下手機,用於全家人安靜地學習和工作。
家庭裡的學習氛圍有助於孩子靜下心來看書寫作業。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為模式,是他最直接的學習方式。
一個人只有對自己做的事情有熱情,才有可能堅持做下去,而不覺得枯燥,而喚醒這種熱情的絕佳方式,就是“近朱者赤”。
建議3: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權利,哪怕是犯錯
我們總害怕孩子犯以前自己犯過的錯,擔心著孩子的成就和未來,為了避免孩子犯錯少走彎路,恨不得代替孩子披荊斬棘,只給他留一條康莊大道,保證孩子永遠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但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幫助孩子在實踐和錯誤中總結經驗,學習在孩子即將開始一件事情的時候,嘗試和孩子溝通,詢問孩子是如何考慮的,有沒有長遠的計劃?有沒有備選解決方案?如果一旦判斷失誤,折中方案是什麼?
相信孩子,在可承受的容錯範圍內,給孩子一個充裕的空間讓他去嘗試。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試錯也是孩子成長路上所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建議4:除開幫助,嘮叨、提醒都不要
告訴孩子,如果他的功課、作業需要幫助,你會在那裡,但是你不會為功課、作業的事嘮叨或提醒。然後,閉上嘴,離開,僅僅在孩子請求幫助時出現。學習知識是孩子的責任,當你不停嘮叨的時候,學習知識就變成了你的責任。
建議5:允許有不同的學習風格
有的孩子手裡搓著橡皮可能會更有靈感;有的孩子可能習慣於邊聽音樂邊寫作業;有的孩子可能擅長寫語文,但寫數學作業時會感到困難,需要幫助;有的孩子可能相反,認為抄寫是一件極其枯燥的事。
建議6:告訴孩子,自行承擔後果
如果孩子沒有完成學習目標,一定讓他承擔後果。
這時也許他會遇到老師的責罰。你可以透過引導、提問,幫助他一步步探索學習的目的與重要性。
要點1: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要恰當
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定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要點2:承認差異,發現孩子的潛力所在
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勢。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逼著孩子讀書。在家長的重壓下讀書是很難有好效果的。
要點3: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如果是要培養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為什麼。
要點4: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最合適。比如小學背古詩就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起來了,再學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
總之,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要點5:讓孩子體會成就感
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不要大包大攬,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方面要有意識的作為。
莫言為什麼會喜歡寫作?他自己回憶說,就因為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做範文讀出來。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
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有一點可以做,就是讓孩子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點6:要為孩子解決具體問題
對家長來說,只有鼓勵還不夠。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意義不大,還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孩子覺得做題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也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題的時間記錄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一定的時間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這樣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要點7:用孩子喜歡的方法激發好奇心
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對於激發學習動力也非常重要。
記得小時候,生物老師教我們養小球藻,在一個廣口瓶裡放上自來水,每天往水裡吹氣,慢慢水的顏色變綠了;還讓我們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後埋入泥土裡觀察如何慢慢長成一條條蚯蚓來……我覺得像變魔術一樣,因此就想長大了要做生物學家。
後來物理老師教我們做礦石收音機和電晶體收音機,自己裝的收音機接受到廣播那一刻真的很興奮,我又想做無線電發明家。
其實這些動手的小實驗也是家長可以帶孩子做的,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探究習慣非常有用。
要點8:家長做榜樣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條途徑:自我學習,同伴合作,專家引領。自我學習和同伴合作剛才已經談到了,“專家引領”的這個“專家”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家長。
最好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不是跑去看電視、打麻將,也不是站在門口看孩子是否在寫作業,而是坐在孩子身邊一起看書學習。
現在流行一句話: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幾個建議,讓孩子“心甘情願”去學習
最後,給大家分享幾條建議——
建議1: 讓孩子參與,制定計劃
在家裡建立日常慣例,讓孩子參與,一起計劃他放學後的時間怎麼安排。
家長此時要真正的聆聽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時間的權利交給孩子。慣例中也許會包含看電視、運動、做作業、做家務等等。初次形成的慣例表需要實踐幾天,發現問題,再用好奇式提問(啟發式提問)的方式,確定最終的慣例表。
建議2:感染代替催促
每天都有一段專門的時間,關掉電視,放下手機,用於全家人安靜地學習和工作。
家庭裡的學習氛圍有助於孩子靜下心來看書寫作業。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為模式,是他最直接的學習方式。
一個人只有對自己做的事情有熱情,才有可能堅持做下去,而不覺得枯燥,而喚醒這種熱情的絕佳方式,就是“近朱者赤”。
建議3: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權利,哪怕是犯錯
我們總害怕孩子犯以前自己犯過的錯,擔心著孩子的成就和未來,為了避免孩子犯錯少走彎路,恨不得代替孩子披荊斬棘,只給他留一條康莊大道,保證孩子永遠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但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試錯。幫助孩子在實踐和錯誤中總結經驗,學習在孩子即將開始一件事情的時候,嘗試和孩子溝通,詢問孩子是如何考慮的,有沒有長遠的計劃?有沒有備選解決方案?如果一旦判斷失誤,折中方案是什麼?
相信孩子,在可承受的容錯範圍內,給孩子一個充裕的空間讓他去嘗試。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試錯也是孩子成長路上所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建議4:除開幫助,嘮叨、提醒都不要
告訴孩子,如果他的功課、作業需要幫助,你會在那裡,但是你不會為功課、作業的事嘮叨或提醒。然後,閉上嘴,離開,僅僅在孩子請求幫助時出現。學習知識是孩子的責任,當你不停嘮叨的時候,學習知識就變成了你的責任。
建議5:允許有不同的學習風格
有的孩子手裡搓著橡皮可能會更有靈感;有的孩子可能習慣於邊聽音樂邊寫作業;有的孩子可能擅長寫語文,但寫數學作業時會感到困難,需要幫助;有的孩子可能相反,認為抄寫是一件極其枯燥的事。
建議6:告訴孩子,自行承擔後果
如果孩子沒有完成學習目標,一定讓他承擔後果。
這時也許他會遇到老師的責罰。你可以透過引導、提問,幫助他一步步探索學習的目的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