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
[原文]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宒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析賞] 從小就沒有適應世俗生活的興趣,生性本來就喜愛山林田園,一時的迷誤,墜入世俗的名利網中追逐,一去就過了三十年。
生性酷愛山林田園的閒逸逍遙,不喜紅塵是非的喧囂。“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頗有迷途知返而歲月曾虛浪的惆悵。“性本愛丘山”最為“樂山”者所愛玩念。
張衡
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鶬鶊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魦鰡。
於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遊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在中國歷史上,張衡是一位有多方面建樹的人物,他既是一位有輝煌成就的科學家,同時又是一位有傑出貢獻的文學家。他的《歸田賦》就是一篇備受後人讚賞的作品,被稱為短篇中的神品。這篇短小精粹的小賦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表達了對現實的厭惡之情和企心淡遠、縱心物外的情趣。當時正值東漢王朝全面崩潰的前夕,政治極端黑暗,外戚、宦官爭權奪利,禍國殃民,愈演愈烈。再加上連年災害,弄得田園凋蔽,民不聊生。面對這種局面,張衡既無力改變,又深惡痛絕,因而不得不進行人生的反思,尋求自我解脫的道路。這種思想情緒發而為文,便寫出了這篇《歸田賦》。
作為歷代傳誦的抒情名作,這篇賦有如下幾個顯著的特色。
開啟新風,注重抒情。作品開頭二句述歸田的緣由,流露出對長期官宦生活的厭倦感情。其實這並非他的初衷,也不是他歸田的真實原因。張衡有“佐國理民”(《應間》)的遠大抱負,所以“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渴望能為國為民建功立業,可見他並非不願為官,也不是“無明略以佐時”。那麼他歸田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後漢書》本傳雲:“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在仕途上不得志,這是其一。“天道之微昧”、“俟河清乎未期”,政治黑暗,報國無望,這是其二。因而產生了對世事宦海的厭倦情緒,決意“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抱負無法施展的苦悶感情便隨之傾瀉了出來。
接著,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想象中的田園生活。先寫大自然清新秀麗的景色:仲春二月,時和氣清,在那百草繁茂的原野上,可以看到鳥兒自由地翱翔,可以聽到它悅耳的嗚叫聲,這是一幅多麼令人陶醉的美景啊!然後寫逍遙其間的無窮樂趣;面對這樣的良辰美景,怎能不令人心馳神往呢?你看他一會兒仰頭射飛鳥,一會兒俯身釣游魚,那恬然自得、流連忘返的神情自然流露出來。最後寫企心淡遠,縱心物外的情趣。作者在盡情地享受了大自然的撫慰與沐浴之後,又回到幻想中的田園草廬,追思先哲之遺訓,陳述前賢之法則,完全進入一種不為世事所累,不計榮辱得失的精神境界。這是一種多麼寧靜、適意的生活環境,它與黑暗,汙濁的現實社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幻想畢竟不是現實,透過這恬淡的外表,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那顆痛苦的心靈。作品所表現的是作者對現實的絕望情緒,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企求超拔的一種強烈願望。前人的賦作雖模山範水,體物敘事,極盡鋪排堆砌之能事,但卻絕少真實感情的流露。而《歸田賦》卻“真深乎情者”(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贊》),注重抒情,開啟了一代新風。
體態空靈,小而彌大。漢代藝術是以碩大、厚重、拙笨、呆板為主要特徵的,這是為了表現事物內在的力度和氣勢的。雖然氣勢宏偉,但缺少生動的神韻。《歸田賦》僅二百一十字,篇幅短小,體態靈巧,但卻感情充沛,思想深邃。真可以說體雖小而容量大,詞雖淺而意蘊深。作者對黑暗政治的深惡痛絕、報國無門的矛盾心理、嚮往田園生活的生活情趣、企心方外的高蹈情懷……在短短的篇幅裡被表現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正如胡韞玉所說:“平子《歸田》,寥寥二百字,而有無盡之藏。眇滄海於一粟,小泰岱於秋毫,而滄海之洋溢,泰岱之崢嶸,未嘗稍減。論者謂其辭藻清麗,短而彌工,吾則謂其氣宇寬洪,小而彌大也。”(《續漢文記》)短而彌工,小而彌大,淺而彌深,細繹而味濃,正集中地體現了《歸田賦》體態空靈的特色,開後代抒情小賦之先河。
語言秀美,富於詩意。《歸田賦》清詞麗句,自然流暢,音韻和美,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如中間一段:“於時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花滋榮。王雎鼓翼,鶬鶊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著墨雖不多,但卻有聲有色地點染出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自然景色。作者在此並沒有直接抒寫自己的感情,但我們卻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擺脫塵世、投身自然的無限喜悅、無限歡快的心情。作者設想中的田園生活是如此富於詩情畫意,這對那些厭惡官場生活的封建文人來說,無疑是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的。這種意境的創造,固然主要是由於作者具有超凡脫俗的生活情趣,並將這種感情滲透到作品中所致。但毫無疑問,這也與作品的語言清新秀美、富於詩意有很大關係。
陶秋英先生說,《歸田賦》是“短賦”初創的第一篇,魏晉六朝的一切短賦,都莫不造端於此”,是後世抒情小賦“萬世不祧的大宗”(《漢賦之史的研究》)。平心而論,這一評價並非溢美之辭。它確實是東漢賦風轉變中具有路標作用的作品,規範後世,開啟了一代賦風。更為重要的是,它深刻地反映了東漢知識分子嚮往自然,熱愛山水田園的情趣和強烈的山水意識、山水情懷。為後世山水旅遊文學開拓了一條離棄封建統治階級官場,走向山水田園的道路,為歸田而賦也成了一個常寫常新、人人樂於仿效的文題。
[名句]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
[原文]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宒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析賞] 從小就沒有適應世俗生活的興趣,生性本來就喜愛山林田園,一時的迷誤,墜入世俗的名利網中追逐,一去就過了三十年。
生性酷愛山林田園的閒逸逍遙,不喜紅塵是非的喧囂。“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頗有迷途知返而歲月曾虛浪的惆悵。“性本愛丘山”最為“樂山”者所愛玩念。
張衡
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鶬鶊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魦鰡。
於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遊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在中國歷史上,張衡是一位有多方面建樹的人物,他既是一位有輝煌成就的科學家,同時又是一位有傑出貢獻的文學家。他的《歸田賦》就是一篇備受後人讚賞的作品,被稱為短篇中的神品。這篇短小精粹的小賦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表達了對現實的厭惡之情和企心淡遠、縱心物外的情趣。當時正值東漢王朝全面崩潰的前夕,政治極端黑暗,外戚、宦官爭權奪利,禍國殃民,愈演愈烈。再加上連年災害,弄得田園凋蔽,民不聊生。面對這種局面,張衡既無力改變,又深惡痛絕,因而不得不進行人生的反思,尋求自我解脫的道路。這種思想情緒發而為文,便寫出了這篇《歸田賦》。
作為歷代傳誦的抒情名作,這篇賦有如下幾個顯著的特色。
開啟新風,注重抒情。作品開頭二句述歸田的緣由,流露出對長期官宦生活的厭倦感情。其實這並非他的初衷,也不是他歸田的真實原因。張衡有“佐國理民”(《應間》)的遠大抱負,所以“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渴望能為國為民建功立業,可見他並非不願為官,也不是“無明略以佐時”。那麼他歸田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後漢書》本傳雲:“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在仕途上不得志,這是其一。“天道之微昧”、“俟河清乎未期”,政治黑暗,報國無望,這是其二。因而產生了對世事宦海的厭倦情緒,決意“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抱負無法施展的苦悶感情便隨之傾瀉了出來。
接著,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想象中的田園生活。先寫大自然清新秀麗的景色:仲春二月,時和氣清,在那百草繁茂的原野上,可以看到鳥兒自由地翱翔,可以聽到它悅耳的嗚叫聲,這是一幅多麼令人陶醉的美景啊!然後寫逍遙其間的無窮樂趣;面對這樣的良辰美景,怎能不令人心馳神往呢?你看他一會兒仰頭射飛鳥,一會兒俯身釣游魚,那恬然自得、流連忘返的神情自然流露出來。最後寫企心淡遠,縱心物外的情趣。作者在盡情地享受了大自然的撫慰與沐浴之後,又回到幻想中的田園草廬,追思先哲之遺訓,陳述前賢之法則,完全進入一種不為世事所累,不計榮辱得失的精神境界。這是一種多麼寧靜、適意的生活環境,它與黑暗,汙濁的現實社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幻想畢竟不是現實,透過這恬淡的外表,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那顆痛苦的心靈。作品所表現的是作者對現實的絕望情緒,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企求超拔的一種強烈願望。前人的賦作雖模山範水,體物敘事,極盡鋪排堆砌之能事,但卻絕少真實感情的流露。而《歸田賦》卻“真深乎情者”(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贊》),注重抒情,開啟了一代新風。
體態空靈,小而彌大。漢代藝術是以碩大、厚重、拙笨、呆板為主要特徵的,這是為了表現事物內在的力度和氣勢的。雖然氣勢宏偉,但缺少生動的神韻。《歸田賦》僅二百一十字,篇幅短小,體態靈巧,但卻感情充沛,思想深邃。真可以說體雖小而容量大,詞雖淺而意蘊深。作者對黑暗政治的深惡痛絕、報國無門的矛盾心理、嚮往田園生活的生活情趣、企心方外的高蹈情懷……在短短的篇幅裡被表現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正如胡韞玉所說:“平子《歸田》,寥寥二百字,而有無盡之藏。眇滄海於一粟,小泰岱於秋毫,而滄海之洋溢,泰岱之崢嶸,未嘗稍減。論者謂其辭藻清麗,短而彌工,吾則謂其氣宇寬洪,小而彌大也。”(《續漢文記》)短而彌工,小而彌大,淺而彌深,細繹而味濃,正集中地體現了《歸田賦》體態空靈的特色,開後代抒情小賦之先河。
語言秀美,富於詩意。《歸田賦》清詞麗句,自然流暢,音韻和美,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如中間一段:“於時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花滋榮。王雎鼓翼,鶬鶊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著墨雖不多,但卻有聲有色地點染出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自然景色。作者在此並沒有直接抒寫自己的感情,但我們卻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擺脫塵世、投身自然的無限喜悅、無限歡快的心情。作者設想中的田園生活是如此富於詩情畫意,這對那些厭惡官場生活的封建文人來說,無疑是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的。這種意境的創造,固然主要是由於作者具有超凡脫俗的生活情趣,並將這種感情滲透到作品中所致。但毫無疑問,這也與作品的語言清新秀美、富於詩意有很大關係。
陶秋英先生說,《歸田賦》是“短賦”初創的第一篇,魏晉六朝的一切短賦,都莫不造端於此”,是後世抒情小賦“萬世不祧的大宗”(《漢賦之史的研究》)。平心而論,這一評價並非溢美之辭。它確實是東漢賦風轉變中具有路標作用的作品,規範後世,開啟了一代賦風。更為重要的是,它深刻地反映了東漢知識分子嚮往自然,熱愛山水田園的情趣和強烈的山水意識、山水情懷。為後世山水旅遊文學開拓了一條離棄封建統治階級官場,走向山水田園的道路,為歸田而賦也成了一個常寫常新、人人樂於仿效的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