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喜羊羊喜喜喜人

    謝邀!這就是近代大熱的風口論的歷史經驗寫照了,如果學歷史的朋友多些用風口論去套入去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例,發覺科學技術的風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先進技術代替舊技術的潮流是誓不可擋的,馬!作為軍事裝備對戰場的成敗已經有決定性的作用了,也是馬的技術風口時代來臨了,曹操佔領到蒙古草原東北草原後,將軍事的重心由山東河南轉移到河北為主,也是袁紹的根基地盤,袁紹並不意識到世界已經進入到馬的技術風口世界,並沒有積極擴充套件深入蒙古東北地區,徒有擁有馬的優勢資源,曹操是察覺到馬的作戰的重要性了,開展大量戰馬的來源供養地,才是羸得戰爭的重要抓手,也是曹操不急於早期進軍江南荊州一帶富裕地區,而選擇進攻很多人認為並不算富裕的冀中地區的原因,曹操接管了袁紹的地盤大力發展馬軍,也就是後來橫掃荊州軍劉備諸葛亮的鐵甲馬軍了,在平原地帶鐵甲馬軍作戰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以後來諸葛亮龐統的表現來說,二人應該是發明游擊戰的鼻祖了,利用地理環境作戰是二人善長的戰術,也是二人都向往西川是弱實力能站穩腳跟發展的好地盤的原因了,而馬時代風口正盛,諸葛亮的智謀戰術去到中部平原就無法發揮決定戰爭的成敗作用,也是天時不利於漢朝遺族劉備諸葛亮龐統,可以複製東漢劉秀重新振興漢朝的原因了。

  • 2 # 水墨鄂州

     第一、這句話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其中水分很大。三國時期,群雄爭霸,既有劉備、孫權、曹操之類的一方霸主馳騁疆場,縱橫天下,意圖統一中國。也有很多能人志士、文臣武將急於扶保明主,建功立業,拜相封侯。這些能人志士雖有真才實學,但難保不遇伯樂,隱藏山野。他們想出人頭地,只能靠大力宣傳,以引起霸主們的重視。“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最先出自荊州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是諸葛亮、龐統、徐遮三人的學問之師,關係密切。弟子胸懷錦繡,卻不遇明主,當老師的能不著急嗎?“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呀,司馬徽遇見了皇叔劉備,用這句話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引起了劉備的足夠重視,才引出了後來的“三顧草廬”的佳話。  其實,當時諸葛亮、龐統在扶保劉備之前,並不是很出名的,如諸葛亮、龐統之才者,也為數不少,如曹操陣營的程昱,郭嘉,荀彧等人。曹操兵發新野討伐劉備之前,荀彧諫曰:“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徐遮也說:“將軍勿輕視劉玄德。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操曰:“諸葛亮何人也?”你看看,一向以知人善任,愛才如命而聞名的曹操,卻不知諸葛亮是誰,可見他的知名度之低。不知其人,當然更不會知道“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了。  第二、鳳雛“爭強好勝”心切導致遇伏早逝,損折劉備一臂。龐統本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久有“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名。魯肅在向孫權推薦他時說:“願舉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管、樂,樞機可並於孫、吳。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但孫權嫌其貌醜未加重用。龐統投奔劉備後,劉備雖久聞“鳳雛”大名,卻也嫌其貌醜只給了他個小小的耒陽縣令當。多虧張飛去耒陽縣“興師問罪”,發現龐統大才,大力向劉備舉薦,龐統又拿出魯肅、諸葛亮的推薦信來給劉備看,魯肅在推薦信中寫道:“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諸葛亮推薦他說:“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  至此劉備才相信龐統是個人才,封他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贊方略,教練軍士,聽候征伐。龐統只因貌醜,在仕途之路中遭受了重重打擊,事業旺盛期才是個副軍師中郎將,在孔明之下,心中怎能不產生“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心理呢?    他隨劉備南下西川,如魚得水,一心想著大展雄才,諸葛亮夜觀天象,千里之外給他提出了“切宜謹慎”的建議,他卻理解為:“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對劉備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爭強好勝之心害了龐統,他一心急於進兵,結果中了蜀將張任之計,死於落鳳坡前。“鳳雛”跟隨劉備,才真正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痛折劉備一臂也。  第三、諸葛亮想實現他的計劃遇到了重重阻力。1、劉備的兩個哥們毛病很多,關羽驕傲自大,公私不分,張飛嗜酒如命,脾氣暴燥,對諸葛亮執行軍法形成了嚴重的障礙。如關羽在立下了軍令狀的情況下,還敢在華容道私放敵猷曹操,劉備講情才把他饒了,不過這樣做的後果是嚴重的,別的將領怎麼看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要是馬謖就心中不服,你諸葛亮執法如山,怎麼不“揮淚斬關羽”呢?  2、關羽帶頭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大政方針,兩面拒敵,結果丟失戰略重地荊州,使蜀國喪失了半闢江山,關羽個人作為蜀國的第一猛將也被捕遭斬,損失何其大也;劉備不顧大局,被“為弟報仇”的心情衝昏了頭腦,二次破壞“聯吳抗曹”的既定方針,結果張飛被小人所害,黃忠戰鬥犧牲,七十萬軍隊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乾乾淨淨,劉備也又氣又病,一命歸西,此役使蜀國大傷元氣。  第四、諸葛亮用人失誤,軍事上碰到勁敵,加上扶保的是“起不來的阿斗”,得天下成為“天方夜譚”。眾所周知,三國之中,蜀國的綜合國力是最差的,諸葛亮將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能與強大的魏國與吳國抗衡,可見其人是非常聰明的,但諸葛亮肯定不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伯樂”。他對與關、張等將武藝相似的大將魏延有嚴重的“個人成見”,總說他頭有“反骨”,對魏延的建議不願採納,他因為馬良的關係處處對志大才空的馬稷高看一眼,把守街亭的重大任務交給了這位善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兵出祁山落得個功敗垂成。  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難堪局面,不能不說與諸葛亮不會善於發現人才有關。劉備、曹操死後,諸葛亮遇到的對手是魏國的司馬懿,此人正是諸葛亮的敵手,智謀不在諸葛亮之下,加上諸葛亮扶保的阿斗遠非劉備的雄才大略可比,是個扶不起的昏君,靠諸葛亮一人之力,想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只能是“天方夜譚”。民間有言:“三個臭皮匠,頂了諸葛亮”,何況後期的司馬懿集團人才濟濟,司馬師、司馬昭、鐘相、鄧艾等,皆是人中之精英,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靠遠不如諸葛亮的姜維獨力難支,別說統一天下的大業,恐怕剩下的也就只有苟延殘喘亡國的命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有Deutschland的完整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