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可以參考賞析,講的很明白,這裡就不多解釋了。【賞析】:
歷來送別詩多言離愁別恨,甚至涕泗交流。韓琮此詩則匠心獨運,撇開柔情,著重摛“古今情”。這就不落俗套,別具新意。
“綠暗紅稀出鳳城”。序值春杪,已是葉茂枝繁,故說“綠暗”;也已花飛卉謝,故說“紅稀”。詩人選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隱襯遠行客失意出京,氣氛沉鬱。“鳳城”,指京城。友人辭“鳳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別,心情很不平靜。
“暮雲樓閣古今情”。當此驪歌唱晚,夕陽銜山之際,引領遙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悠然聯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宮殿(“樓閣”一本作“宮闕”),“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油然興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慨。暮雲中的樓閣又映襯著帝京的繁華,也將慨然勾起“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惆悵。總之,作者此時腦際翻騰著種種激情——契闊離別之情,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壯志未酬之情,而這些複雜交織的心情,又都從魏闕灑滿斜暉的暮景下透出,隱然有夕陽雖好,已近黃昏,唐室式微,搖搖欲墜之感。歷代興亡,茫茫百感,一時交集,萃於筆端,俱由這“古今情”三字含蘊了。
還是這個“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行人”指面前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滻水。滻水源出藍田縣西南秦嶺,北流匯諸水,又東流入灞水,滻灞合流繞大明宮而過,再入渭水東去,故云。這“不捨晝夜,逝者如斯”的宮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遠行人的客愁,所以詩人特地提醒說:“行人莫聽宮前水”。“聽”字表明不忍聽又無法不聽,只好勸其莫聽,何以故?答曰:“流盡年光是此聲”。古往今來,多少有才之人,為跨越宮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窮經,輕擲韶華;古往今來,多少有為之人,為跨越宮前水乾祿仕進,而拜倒皇宮階下,屈辱一生;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馳騁沙場,立下不朽功勳,終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權,致使“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空死牖下。正是這條宮前水,不僅流盡了千千萬萬有才、有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盡了腐朽沒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國運。正如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說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詞汪茫,韓詩杳渺,其長吁浩嘆,則異曲同工。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寫得蘊藉含蓄,凝重深沉,在於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態,把錯綜複雜的隱情,友情,人世滄桑之情,天下興亡之情,一古腦兒概括為“古今情”,並巧妙地用“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衰颯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於景的藝術效果。詩的結構也是圍繞“古今情”為軸線,首句蓄勢,次句輕點,三、四句濃染。詩意內涵深廣,韻味悠長,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你好,可以參考賞析,講的很明白,這裡就不多解釋了。【賞析】:
歷來送別詩多言離愁別恨,甚至涕泗交流。韓琮此詩則匠心獨運,撇開柔情,著重摛“古今情”。這就不落俗套,別具新意。
“綠暗紅稀出鳳城”。序值春杪,已是葉茂枝繁,故說“綠暗”;也已花飛卉謝,故說“紅稀”。詩人選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隱襯遠行客失意出京,氣氛沉鬱。“鳳城”,指京城。友人辭“鳳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別,心情很不平靜。
“暮雲樓閣古今情”。當此驪歌唱晚,夕陽銜山之際,引領遙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悠然聯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宮殿(“樓閣”一本作“宮闕”),“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油然興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慨。暮雲中的樓閣又映襯著帝京的繁華,也將慨然勾起“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惆悵。總之,作者此時腦際翻騰著種種激情——契闊離別之情,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壯志未酬之情,而這些複雜交織的心情,又都從魏闕灑滿斜暉的暮景下透出,隱然有夕陽雖好,已近黃昏,唐室式微,搖搖欲墜之感。歷代興亡,茫茫百感,一時交集,萃於筆端,俱由這“古今情”三字含蘊了。
還是這個“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行人”指面前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滻水。滻水源出藍田縣西南秦嶺,北流匯諸水,又東流入灞水,滻灞合流繞大明宮而過,再入渭水東去,故云。這“不捨晝夜,逝者如斯”的宮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遠行人的客愁,所以詩人特地提醒說:“行人莫聽宮前水”。“聽”字表明不忍聽又無法不聽,只好勸其莫聽,何以故?答曰:“流盡年光是此聲”。古往今來,多少有才之人,為跨越宮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窮經,輕擲韶華;古往今來,多少有為之人,為跨越宮前水乾祿仕進,而拜倒皇宮階下,屈辱一生;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馳騁沙場,立下不朽功勳,終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權,致使“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空死牖下。正是這條宮前水,不僅流盡了千千萬萬有才、有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盡了腐朽沒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國運。正如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說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詞汪茫,韓詩杳渺,其長吁浩嘆,則異曲同工。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寫得蘊藉含蓄,凝重深沉,在於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態,把錯綜複雜的隱情,友情,人世滄桑之情,天下興亡之情,一古腦兒概括為“古今情”,並巧妙地用“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衰颯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於景的藝術效果。詩的結構也是圍繞“古今情”為軸線,首句蓄勢,次句輕點,三、四句濃染。詩意內涵深廣,韻味悠長,令人讀後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