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節即將來臨,市民開始忙於購買年貨、“揮春”、果品等,並進行大掃除。作為一年中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與之相關的民俗也是最多的。在鶴山,有一些別處少見的趣味民俗,帶有濃厚的“鶴味”,其中有不少在各鄉鎮依然盛行。
客家人年初一 不沾葷吃“災”
過去,人們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是為了過好春節,也會在年三十晚、大年初一這幾天為自己改善伙食,可是,生活在鶴山的客家人卻有一項民俗,便是大年初一隻吃素菜,不沾葷。據多年研究鶴山客家文化的宋文鬱老人介紹,原來“齋”與“災”在客家話中是諧音,吃齋就是吃“災”,寓意在新年第一天,把去年的種種不幸都吃掉了,今年全年就能順順利利。宋文鬱告訴記者,常吃的齋菜有豆腐、腐竹,寓意“大富大貴”;蔥,寓意小孩“聰聰明明”;蒜,寓意“合算”,便是順利的意思;其它還有竹筍、各種新鮮瓜菜,也各有寓意。
本地客家人除了年初一吃齋,當天還不能打掃衛生,也不能出門拜年,講究頗多,但是為了圖得一年好運,大家也願意遵守習俗,在家與家人度過新年第一天。
勇奪彩頭 “燒炮”搶“炮頭”
“燒炮”是一種祭祀神靈的廟會,如今演變成民間一項盛大的娛樂活動。“燒炮”多在春節後、開耕前的農閒時節進行。“燒炮”活動中的炮仗分為頭炮、二炮和三炮,炮頭是最吉利最好彩的,搶炮頭就成為“燒炮”活動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搶到炮頭的人,全村人都要歡送,到第二年燒炮的時候又要迎接回來。
出於安全考慮,現在“燒炮”活動中的炮頭用草扎炮代替了,也沒有了搶炮儀式,但“燒炮”活動依然是鶴山客家人一項全民參與的盛會,代代相傳至今。
“太公分豬肉” 70歲以上長者可任取
過去,春節將到,同姓族人聚集到祠堂中,由輩分最高的長者,或德高望重之人,把豬肉平均分成許多份,分派族人,因此“太公分豬肉”又有“人人有份,永不落空”之意。不過,據宋文鬱介紹,“太公分豬肉”其實也不是那麼公平的事,除了有人可以多拿外,分不到豬肉的也大有人在。
太公分豬肉,分男不分女,若一戶人有三個男丁便可分得三份,若一戶人全是女人,便一份也分不到。除了“重男輕女”,“太公分豬肉”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優惠長者”。60歲以上的老人,一人可分得兩份豬肉;7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還能自己跨過祠堂的門檻,拿得動多少豬肉便可以拿走多少。
“太公分豬肉”的習俗直到上世紀50年代,在鶴山仍然十分盛行,當時醫療衛生條件和飲食條件還比較落後,村中60歲以上的長者不多,70歲以上的就更少了。他打趣說:“如果今天還有‘太公分豬肉’,恐怕20頭豬也分不完。”
“太公分豬肉”這一習俗,雖然原意在於增強家族凝聚力,改善族人生活,但是由於細節繁瑣,“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加上人們生活方式轉變,現在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不過據瞭解,近年來鶴山周邊城市的一些鄉鎮中,“太公分豬肉”的民俗又重新盛行。
巨型客家“揮春” 不設四字橫批
客家人住排屋樓,較之一般鄉鎮裡常見的磚房和普通民宅,門口要高大得多,這也造就了客家人貼的巨型“揮春”。客家人貼的“揮春”,長度一般在1,5至2米之間。由於廣東人對“8”情有獨鍾,影響了客家人,最常見的客家“揮春”長度約1,8米。
除了身形龐大,客家“揮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聯和橫批的字都很少。對聯有七字的,更多是四字的,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橫批更短,基本沒有四字的,最常見的是“幸福”、“鴻禧”,甚至只有一個字的,如“喜”、“吉”。由於客家“揮春”長度、寬度本來就較長、較寬,加上字少,所以每個字的體積就更大了,是“揮春”中當之無愧的“偉丈夫”。
賣懶
鶴山市古勞鎮分十三個坊,習俗與大年三十晚“賣懶”,為人父母者都得預早為自己的小兒女準備好燈籠,蠟燭,紅雞蛋。到了除夕晚上,十三個坊的兒童們衣袋裡裹著紅雞蛋,手執燈籠,火把,歡欣雀躍,像十三條火龍,從各坊彙集到古勞街上。孩子們一邊走,一邊不停地高呼:“賣懶,賣懶,賣到三十晚。賣狗蝨、賣木蝨,賣到年初一。”霎時間,全鎮一片叫賣聲,賣的都是狗蝨、木蝨和“懶”,不明此地風俗的人聽到了會啞然失笑。孩子們每走過一個社壇,就吃一個紅雞蛋,有玩有吃,孩子們越叫越來勁,真是別有一番熱鬧和情趣。傳說,這樣孩子們今後不會懶惰,不會有狗蝨、木蝨咬。
接財神
別處年初二接財神,鶴山卻是年初一。除夕晚上,孩子們準備幾張紅紙,裁成捲菸紙般大小,每張寫上“財神”二字。一到零時,他們聽到誰家炮竹一響,就成群結隊到那一家去,高叫:“財神到!恭喜發財!”
戶主萬分高興,立即再燒炮竹,迎接“財神”,將接到的“財神”貼到大門上,或貼在祖宗的神臺邊,然後給送財神來的孩子派利市,孩子們一聲多謝,又興高采烈地到別家去了。
活鯉拜門
鶴山鄉村習俗,正月初四日,以活鯉魚拜門。那一天,從朝到晚,都有人手提一條用紅頭繩吊起的生猛鯉魚,到各家門口叩拜,一邊拜,一邊唱鯉魚歌:“鯉魚合合口,金銀來到手。鯉魚碌碌眼,百病無侵犯。
鯉魚頭,祝你全家福祿壽。鯉魚腮,長年興旺永無衰。鯉魚鱗,生意興隆多利潤。鯉魚腸,米頂到梁。鯉魚遊,祝你今年起高樓。鯉魚心,朝進白銀晚進金。鯉魚蛋,餐餐九味(菜)白米飯。鯉魚擺擺尾,年頭好到年尾。大生鯉,大生鯉,今年好運屬於你!”
唱到最後一句,特別高聲。至此,戶主燒炮竹,給利市,唱魚的便到別家唱去了。直到今天,鶴山鄉間還流行這一習俗,但簡化了,不唱魚歌,只念一句祝詞:“大生鯉,大生鯉,你家年頭好到年尾!”
掛燈
過去,生了男孩,稱作“添丁”。男孩出生後的第一個正月初二,家長要為他在社壇或廟宇掛一個燈籠,叫作“上燈”,燈籠一直掛到正月十六日才“收燈”。上燈那天,所有添了丁的家主要出錢買肉菜,買米,各出一罈酒,擺在社壇或廟宇裡,請村中父老和成年男人吃喝一餐,叫做“擺燈酒”。藉此宣告某家添了丁,在族中定名人冊。燈酒期間,燒酒任飲,過往行人也可取飲,但不能取回家,飲完為止。
一年一度的春節即將來臨,市民開始忙於購買年貨、“揮春”、果品等,並進行大掃除。作為一年中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與之相關的民俗也是最多的。在鶴山,有一些別處少見的趣味民俗,帶有濃厚的“鶴味”,其中有不少在各鄉鎮依然盛行。
客家人年初一 不沾葷吃“災”
過去,人們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是為了過好春節,也會在年三十晚、大年初一這幾天為自己改善伙食,可是,生活在鶴山的客家人卻有一項民俗,便是大年初一隻吃素菜,不沾葷。據多年研究鶴山客家文化的宋文鬱老人介紹,原來“齋”與“災”在客家話中是諧音,吃齋就是吃“災”,寓意在新年第一天,把去年的種種不幸都吃掉了,今年全年就能順順利利。宋文鬱告訴記者,常吃的齋菜有豆腐、腐竹,寓意“大富大貴”;蔥,寓意小孩“聰聰明明”;蒜,寓意“合算”,便是順利的意思;其它還有竹筍、各種新鮮瓜菜,也各有寓意。
本地客家人除了年初一吃齋,當天還不能打掃衛生,也不能出門拜年,講究頗多,但是為了圖得一年好運,大家也願意遵守習俗,在家與家人度過新年第一天。
勇奪彩頭 “燒炮”搶“炮頭”
“燒炮”是一種祭祀神靈的廟會,如今演變成民間一項盛大的娛樂活動。“燒炮”多在春節後、開耕前的農閒時節進行。“燒炮”活動中的炮仗分為頭炮、二炮和三炮,炮頭是最吉利最好彩的,搶炮頭就成為“燒炮”活動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搶到炮頭的人,全村人都要歡送,到第二年燒炮的時候又要迎接回來。
出於安全考慮,現在“燒炮”活動中的炮頭用草扎炮代替了,也沒有了搶炮儀式,但“燒炮”活動依然是鶴山客家人一項全民參與的盛會,代代相傳至今。
“太公分豬肉” 70歲以上長者可任取
過去,春節將到,同姓族人聚集到祠堂中,由輩分最高的長者,或德高望重之人,把豬肉平均分成許多份,分派族人,因此“太公分豬肉”又有“人人有份,永不落空”之意。不過,據宋文鬱介紹,“太公分豬肉”其實也不是那麼公平的事,除了有人可以多拿外,分不到豬肉的也大有人在。
太公分豬肉,分男不分女,若一戶人有三個男丁便可分得三份,若一戶人全是女人,便一份也分不到。除了“重男輕女”,“太公分豬肉”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優惠長者”。60歲以上的老人,一人可分得兩份豬肉;7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還能自己跨過祠堂的門檻,拿得動多少豬肉便可以拿走多少。
“太公分豬肉”的習俗直到上世紀50年代,在鶴山仍然十分盛行,當時醫療衛生條件和飲食條件還比較落後,村中60歲以上的長者不多,70歲以上的就更少了。他打趣說:“如果今天還有‘太公分豬肉’,恐怕20頭豬也分不完。”
“太公分豬肉”這一習俗,雖然原意在於增強家族凝聚力,改善族人生活,但是由於細節繁瑣,“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加上人們生活方式轉變,現在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不過據瞭解,近年來鶴山周邊城市的一些鄉鎮中,“太公分豬肉”的民俗又重新盛行。
巨型客家“揮春” 不設四字橫批
客家人住排屋樓,較之一般鄉鎮裡常見的磚房和普通民宅,門口要高大得多,這也造就了客家人貼的巨型“揮春”。客家人貼的“揮春”,長度一般在1,5至2米之間。由於廣東人對“8”情有獨鍾,影響了客家人,最常見的客家“揮春”長度約1,8米。
除了身形龐大,客家“揮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聯和橫批的字都很少。對聯有七字的,更多是四字的,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橫批更短,基本沒有四字的,最常見的是“幸福”、“鴻禧”,甚至只有一個字的,如“喜”、“吉”。由於客家“揮春”長度、寬度本來就較長、較寬,加上字少,所以每個字的體積就更大了,是“揮春”中當之無愧的“偉丈夫”。
賣懶
鶴山市古勞鎮分十三個坊,習俗與大年三十晚“賣懶”,為人父母者都得預早為自己的小兒女準備好燈籠,蠟燭,紅雞蛋。到了除夕晚上,十三個坊的兒童們衣袋裡裹著紅雞蛋,手執燈籠,火把,歡欣雀躍,像十三條火龍,從各坊彙集到古勞街上。孩子們一邊走,一邊不停地高呼:“賣懶,賣懶,賣到三十晚。賣狗蝨、賣木蝨,賣到年初一。”霎時間,全鎮一片叫賣聲,賣的都是狗蝨、木蝨和“懶”,不明此地風俗的人聽到了會啞然失笑。孩子們每走過一個社壇,就吃一個紅雞蛋,有玩有吃,孩子們越叫越來勁,真是別有一番熱鬧和情趣。傳說,這樣孩子們今後不會懶惰,不會有狗蝨、木蝨咬。
接財神
別處年初二接財神,鶴山卻是年初一。除夕晚上,孩子們準備幾張紅紙,裁成捲菸紙般大小,每張寫上“財神”二字。一到零時,他們聽到誰家炮竹一響,就成群結隊到那一家去,高叫:“財神到!恭喜發財!”
戶主萬分高興,立即再燒炮竹,迎接“財神”,將接到的“財神”貼到大門上,或貼在祖宗的神臺邊,然後給送財神來的孩子派利市,孩子們一聲多謝,又興高采烈地到別家去了。
活鯉拜門
鶴山鄉村習俗,正月初四日,以活鯉魚拜門。那一天,從朝到晚,都有人手提一條用紅頭繩吊起的生猛鯉魚,到各家門口叩拜,一邊拜,一邊唱鯉魚歌:“鯉魚合合口,金銀來到手。鯉魚碌碌眼,百病無侵犯。
鯉魚頭,祝你全家福祿壽。鯉魚腮,長年興旺永無衰。鯉魚鱗,生意興隆多利潤。鯉魚腸,米頂到梁。鯉魚遊,祝你今年起高樓。鯉魚心,朝進白銀晚進金。鯉魚蛋,餐餐九味(菜)白米飯。鯉魚擺擺尾,年頭好到年尾。大生鯉,大生鯉,今年好運屬於你!”
唱到最後一句,特別高聲。至此,戶主燒炮竹,給利市,唱魚的便到別家唱去了。直到今天,鶴山鄉間還流行這一習俗,但簡化了,不唱魚歌,只念一句祝詞:“大生鯉,大生鯉,你家年頭好到年尾!”
掛燈
過去,生了男孩,稱作“添丁”。男孩出生後的第一個正月初二,家長要為他在社壇或廟宇掛一個燈籠,叫作“上燈”,燈籠一直掛到正月十六日才“收燈”。上燈那天,所有添了丁的家主要出錢買肉菜,買米,各出一罈酒,擺在社壇或廟宇裡,請村中父老和成年男人吃喝一餐,叫做“擺燈酒”。藉此宣告某家添了丁,在族中定名人冊。燈酒期間,燒酒任飲,過往行人也可取飲,但不能取回家,飲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