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中心,有一座被當地華人稱為“三寶山”的小山丘,而這座小山丘在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心中地位極高,甚至會將其視為南洋華人之根。因為根據馬來西亞一部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明朝時,曾有一位中國公主下嫁馬六甲王國蘇丹滿速沙,此後滿速沙將此地賜予這位中國公主和她帶來的500名隨從,所以此地也成為了華人在南洋最早的大規模定居地之一。那麼這們“中國公主”在當地有過怎樣的經歷,她究竟是真人還是傳說呢?生女當如“漢麗寶”
其實現代能看到的關於這個名叫漢麗寶的中國公主的記載,基本全部來自一本名叫《馬來紀年》的馬來西亞古文獻。在這裡桃花石雜談之所以將它稱為“文獻”而不是“史料”是因為它雖然是一本史書,但其中卻包含了大量傳說故事,還有許多章節的寫作風格甚至與文學作品類似,所以雖然是“史”,卻並不是特別可靠的史料。
而在這個文獻裡,提到了在馬六甲蘇丹滿速沙統治期間,曾有一位名叫麗寶(Li Po)的中國公主帶領500名隨從乘坐豪華寶船,在一位名叫凌和(Ling Ho)的官員護送下來到馬來西亞,嫁給了滿速沙。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麗Bora時因為場面異常宏大,所以在當地引發轟動。而她帶來的宮女個個膚色皎潔如玉,美麗異常,引得馬六甲居民傾城而出,沿Tiguan看,甚至一些懷孕的婦女也擠在人群裡想一睹中國公主的儀仗。而當別人勸這些孕婦注意胎兒安全,趕快回去時,有孕婦竟然說“孩子年年都可有,但輝煌的日子可是難得一見”。以至於後來“生兒當如蘇丹賢,生女當如漢麗寶”甚至成為了當地的民諺。
在迎娶了麗寶之後,滿速沙在馬六甲市中心單獨闢出一個小山,讓麗寶和她的大量隨從居住。這座山在馬來語裡叫“武吉支那”,也就是中國山的意思。而麗寶在嫁給滿速沙之後非常賢惠,給他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名叫帕杜卡。並且還和隨從一起採納了當地的風俗,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當地人開始在她的名字前加上了“漢”(Hang)這個尊稱,她的名字也就變成了漢麗寶。但這裡要說明的是,這個中文名字完全是根據《馬來紀年》裡寫的馬來語名字音譯過來的,所以其實有多種譯法,如韓麗寶、杭麗寶和皇麗寶等,漢麗寶只是最通行的一種譯法。
三寶山上的“漢麗寶井”,當地華人將它稱為“公主井”但漢麗寶公主最終的命運卻比較悲慘,在嫁到馬六甲數年之後,馬六甲的一個權臣沙穆爾因為垂涎漢麗寶的美貌,同時又想奪取王位,所以發動了一次政變,而漢麗寶在政變中為了保護滿速沙,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刺向滿速沙的利劍,不幸犧牲。而在後世,許多南洋華人都將漢麗寶的傳說視為中國與南洋交流和華人移民南洋的開端,因此漢麗寶的傳說對於南洋華人來說很多時候已經不僅僅是傳說,而是其民間信仰的一部分,漢麗寶甚至成為了具有神聖色彩的一個形象。而在南洋由早期華人移民與馬來人混血形成的峇峇(bā bā)娘惹族群裡,許多人甚至會聲稱自己就是漢麗寶的後代。而且後世的華人認為《馬來紀年》裡說的護送漢麗Bora到南洋的中國官員凌和其實是下西洋的三保(寶)太監鄭和的誤傳,所以後來當地華人把華人最早居住的“中國山”改稱為“三寶山”,此地也成為了馬來西亞華人心中的聖地,每年一次的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節都會在此點燃聖火。歷史真實還是民間傳說?
但《馬來紀年》裡的這個故事雖然美麗,卻有一個問題,即它只是孤證,其中的內容,包括漢麗寶這個人,在其它的史料記載裡基本沒有任何印證。特別是在中國的史料中,無論是《明實錄》還是《明史》都不曾記載有公主甚至了宗室女下嫁南洋王室。因此在近代,一些學者認為漢麗寶只是一個傳說人物,她下嫁南洋並非史實。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雖然馬來人記載裡的中國公主未必準確,但卻不能武斷地說在那段時間前後,沒有馬六甲王室成員迎娶過一位中國姑娘,也就是當時可能確實在馬六甲發生過類似《馬來紀年》裡所記載的這樁跨國婚事。因為雖然當時的漢文史籍裡沒有相關記載,但在此後不久也來到了南洋地區的葡萄牙人所寫的一本史書裡也曾記載了一個類似的事件。
曾在公元16世紀初來到南洋和中國的葡萄牙學者託梅·皮萊資曾寫作過一本名為《東方誌:從紅海到中國》的書。這本書的寫作時間比《馬來紀年》要早了100年左右,而在這本書裡,也提到曾有一位中國女孩嫁給了馬六甲的蘇丹。只是在《東方誌》裡沒有提到這個女孩的名字,而且她所嫁的馬六甲蘇丹是滿速沙的曾祖父,叫母幹撒。
根據《東方誌》記載,當時母幹撒來中國朝貢,朝貢結束後明朝朝廷派了一位“偉大的船長”護送他回國。而這位船長隨行還帶了一位“美麗的中國女孩”,而在艦隊抵達馬六甲之後,母幹撒為了向這位“偉大的船長”致敬,就與這位女孩結了婚,儘管這個女孩並非出身於貴族家庭。而這個女孩很快也給母幹撒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帕杜卡。看到這裡大家想起剛才我們提到的漢麗寶給滿速沙生的兒子叫什麼了嗎?也叫帕杜卡。
也就是說這兩個故事其實有著幾乎一樣的核心,一個美麗的中國女孩在一個偉大的中國船長的護送下來到馬六甲,嫁給了馬六甲蘇丹。只是在這裡面,中國女孩和馬六甲蘇丹的身份不太一樣。但這個母幹撒娶了中國女孩的故事可能確實發生過,因為根據一些史料記載,母幹撒曾經在公元1419年隨下西洋的鄭和來過中國朝貢,還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接待。而全程倍同他的鄭和也無疑是唯一符合那個“偉大船長”人設的人。所以有些學者認為,當時馬六甲蘇丹在前往中國朝貢之後迎娶了明朝所賜的一名女子可能確實發生過,而送這名女子來到南洋完婚的很可能就是鄭和,只是這名女子不會是明朝公主,可能只是一名宮女,或者某位朝臣的女兒。
而《馬來紀年》因為創作於將近200年之後,而且本身就不是特別嚴謹的史書,所以把這件事張冠李戴安在了母幹撒的曾孫滿速沙身上。至於中文史料記載的缺失,因為鄭和艦隊的航行記錄在後來曾被有意破壞,所以中國的史料中沒有這件事的記載也不算特別奇怪了。所以綜合來看,在公元15世紀初,一名馬六甲蘇丹與一名來自中國的美麗女子成婚恐怕大機率是一件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雖然這名女子地位恐怕不如傳說顯赫,但她與馬六甲蘇丹的婚姻也反映了當時中國與南洋之間緊密的聯絡與交往,以及華人大批移居南洋的歷史,而她是不是有尊貴的身份倒反而並不重要了。
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中心,有一座被當地華人稱為“三寶山”的小山丘,而這座小山丘在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心中地位極高,甚至會將其視為南洋華人之根。因為根據馬來西亞一部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明朝時,曾有一位中國公主下嫁馬六甲王國蘇丹滿速沙,此後滿速沙將此地賜予這位中國公主和她帶來的500名隨從,所以此地也成為了華人在南洋最早的大規模定居地之一。那麼這們“中國公主”在當地有過怎樣的經歷,她究竟是真人還是傳說呢?生女當如“漢麗寶”
其實現代能看到的關於這個名叫漢麗寶的中國公主的記載,基本全部來自一本名叫《馬來紀年》的馬來西亞古文獻。在這裡桃花石雜談之所以將它稱為“文獻”而不是“史料”是因為它雖然是一本史書,但其中卻包含了大量傳說故事,還有許多章節的寫作風格甚至與文學作品類似,所以雖然是“史”,卻並不是特別可靠的史料。
而在這個文獻裡,提到了在馬六甲蘇丹滿速沙統治期間,曾有一位名叫麗寶(Li Po)的中國公主帶領500名隨從乘坐豪華寶船,在一位名叫凌和(Ling Ho)的官員護送下來到馬來西亞,嫁給了滿速沙。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麗Bora時因為場面異常宏大,所以在當地引發轟動。而她帶來的宮女個個膚色皎潔如玉,美麗異常,引得馬六甲居民傾城而出,沿Tiguan看,甚至一些懷孕的婦女也擠在人群裡想一睹中國公主的儀仗。而當別人勸這些孕婦注意胎兒安全,趕快回去時,有孕婦竟然說“孩子年年都可有,但輝煌的日子可是難得一見”。以至於後來“生兒當如蘇丹賢,生女當如漢麗寶”甚至成為了當地的民諺。
在迎娶了麗寶之後,滿速沙在馬六甲市中心單獨闢出一個小山,讓麗寶和她的大量隨從居住。這座山在馬來語裡叫“武吉支那”,也就是中國山的意思。而麗寶在嫁給滿速沙之後非常賢惠,給他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名叫帕杜卡。並且還和隨從一起採納了當地的風俗,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當地人開始在她的名字前加上了“漢”(Hang)這個尊稱,她的名字也就變成了漢麗寶。但這裡要說明的是,這個中文名字完全是根據《馬來紀年》裡寫的馬來語名字音譯過來的,所以其實有多種譯法,如韓麗寶、杭麗寶和皇麗寶等,漢麗寶只是最通行的一種譯法。
三寶山上的“漢麗寶井”,當地華人將它稱為“公主井”但漢麗寶公主最終的命運卻比較悲慘,在嫁到馬六甲數年之後,馬六甲的一個權臣沙穆爾因為垂涎漢麗寶的美貌,同時又想奪取王位,所以發動了一次政變,而漢麗寶在政變中為了保護滿速沙,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刺向滿速沙的利劍,不幸犧牲。而在後世,許多南洋華人都將漢麗寶的傳說視為中國與南洋交流和華人移民南洋的開端,因此漢麗寶的傳說對於南洋華人來說很多時候已經不僅僅是傳說,而是其民間信仰的一部分,漢麗寶甚至成為了具有神聖色彩的一個形象。而在南洋由早期華人移民與馬來人混血形成的峇峇(bā bā)娘惹族群裡,許多人甚至會聲稱自己就是漢麗寶的後代。而且後世的華人認為《馬來紀年》裡說的護送漢麗Bora到南洋的中國官員凌和其實是下西洋的三保(寶)太監鄭和的誤傳,所以後來當地華人把華人最早居住的“中國山”改稱為“三寶山”,此地也成為了馬來西亞華人心中的聖地,每年一次的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節都會在此點燃聖火。歷史真實還是民間傳說?
但《馬來紀年》裡的這個故事雖然美麗,卻有一個問題,即它只是孤證,其中的內容,包括漢麗寶這個人,在其它的史料記載裡基本沒有任何印證。特別是在中國的史料中,無論是《明實錄》還是《明史》都不曾記載有公主甚至了宗室女下嫁南洋王室。因此在近代,一些學者認為漢麗寶只是一個傳說人物,她下嫁南洋並非史實。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雖然馬來人記載裡的中國公主未必準確,但卻不能武斷地說在那段時間前後,沒有馬六甲王室成員迎娶過一位中國姑娘,也就是當時可能確實在馬六甲發生過類似《馬來紀年》裡所記載的這樁跨國婚事。因為雖然當時的漢文史籍裡沒有相關記載,但在此後不久也來到了南洋地區的葡萄牙人所寫的一本史書裡也曾記載了一個類似的事件。
曾在公元16世紀初來到南洋和中國的葡萄牙學者託梅·皮萊資曾寫作過一本名為《東方誌:從紅海到中國》的書。這本書的寫作時間比《馬來紀年》要早了100年左右,而在這本書裡,也提到曾有一位中國女孩嫁給了馬六甲的蘇丹。只是在《東方誌》裡沒有提到這個女孩的名字,而且她所嫁的馬六甲蘇丹是滿速沙的曾祖父,叫母幹撒。
根據《東方誌》記載,當時母幹撒來中國朝貢,朝貢結束後明朝朝廷派了一位“偉大的船長”護送他回國。而這位船長隨行還帶了一位“美麗的中國女孩”,而在艦隊抵達馬六甲之後,母幹撒為了向這位“偉大的船長”致敬,就與這位女孩結了婚,儘管這個女孩並非出身於貴族家庭。而這個女孩很快也給母幹撒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帕杜卡。看到這裡大家想起剛才我們提到的漢麗寶給滿速沙生的兒子叫什麼了嗎?也叫帕杜卡。
也就是說這兩個故事其實有著幾乎一樣的核心,一個美麗的中國女孩在一個偉大的中國船長的護送下來到馬六甲,嫁給了馬六甲蘇丹。只是在這裡面,中國女孩和馬六甲蘇丹的身份不太一樣。但這個母幹撒娶了中國女孩的故事可能確實發生過,因為根據一些史料記載,母幹撒曾經在公元1419年隨下西洋的鄭和來過中國朝貢,還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接待。而全程倍同他的鄭和也無疑是唯一符合那個“偉大船長”人設的人。所以有些學者認為,當時馬六甲蘇丹在前往中國朝貢之後迎娶了明朝所賜的一名女子可能確實發生過,而送這名女子來到南洋完婚的很可能就是鄭和,只是這名女子不會是明朝公主,可能只是一名宮女,或者某位朝臣的女兒。
而《馬來紀年》因為創作於將近200年之後,而且本身就不是特別嚴謹的史書,所以把這件事張冠李戴安在了母幹撒的曾孫滿速沙身上。至於中文史料記載的缺失,因為鄭和艦隊的航行記錄在後來曾被有意破壞,所以中國的史料中沒有這件事的記載也不算特別奇怪了。所以綜合來看,在公元15世紀初,一名馬六甲蘇丹與一名來自中國的美麗女子成婚恐怕大機率是一件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雖然這名女子地位恐怕不如傳說顯赫,但她與馬六甲蘇丹的婚姻也反映了當時中國與南洋之間緊密的聯絡與交往,以及華人大批移居南洋的歷史,而她是不是有尊貴的身份倒反而並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