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04386860247

    【出處】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示例】

    你可千萬不要學~。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原文】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課文版】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註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duó),忖度,這裡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dù),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裡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裡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俱。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裡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裡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評點】

    這個鄭華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白話文典故】

    古時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就在家裡把自己腳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來到了集市上賣鞋的店鋪裡,看好了一雙鞋,正準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裡忘了帶來了,就說忘了帶尺寸,回家拿來尺寸再買,所以就往回走。旁邊的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為啥不直接試試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幹啥?鄭國的那人就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後來人們就用“鄭人買履”來形容和譏笑那些不顧客觀實際,搞教條主義的人。

    【中心思想】

    《鄭人買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條,而不注重客觀現實的人。

    鄭人買履,鄭人是誰?

    鄭人買履的故事出自《韓非子》,講鄭人買鞋,到了集市忘了帶事先量好的尺寸,回家去拿,返回時集市已散,結果鞋沒買成。別人問他為什麼不拿腳試穿,他說:“寧信度,無自信也。”

    這個故事純屬虛構,韓非子是拿寓言來講道理,但為什麼偏偏與鄭人(今屬河南)過不去?他完全可以說“從前有個人想買鞋”,不需要點明這個笨蛋的裡籍。韓非子絕非等閒之輩,他在這裡眼睜睜地說“鄭人”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想如果韓非子在這裡明確使用“鄭人”是出於故意,那要麼“鄭人”在當時就是被人們嘲諷的最佳物件,鄭人就是笨蛋的代名詞,要麼就是他個人與鄭人有什麼過節兒。

    這個故事出自《苻子》,也上過中學課本。隨手從網上找一段白話文:

    鄭國有個人(文言文就是鄭人)躺在一棵大樹底下乘涼。太陽在執行,樹影在移動,他也在不斷地挪動涼蓆,免得被太陽曬著。到了晚上,月亮從東邊升起來,慢慢地向西邊執行,樹影也隨著緩緩移動。這個鄭華人還像白天一樣,不斷地挪動涼蓆,躺到樹影下面。結果,他的衣服全被露水打溼了。

    《苻子》的作者苻朗是前秦人,但他的書中大多是先秦故事。本則故事中,又一個不幸的鄭人成為被嘲諷的物件,看來不像是韓非子與鄭人有什麼過節兒,更像是鄭人天生就有點問題。

    鄭人愛魚出自明初學者宋濂的一則寓言,用白話文表述大意是這樣:鄭國有個愛惜魚的人,放了三隻盆子在廳堂之中,裝上水,弄到魚就養著它們。魚剛脫離網的困苦,很疲憊,浮到水面上喘息。過了一天,鰭尾開始搖擺。鄭人捧出來看著說:“鱗沒有傷吧?”沒多久,餵食谷末和麥麩,又捧出來看著說:“鱗沒有傷吧?”有人說:“魚以江為活命之所,像這樣呆在一勺水中,遇上一個每天玩弄它,還說‘我愛魚我愛魚’的人,魚不腐爛的少啊!”鄭人不聽。沒過三天,魚全都鱗片脫落而死,鄭人者才感到後悔。

    這則寓言出於明代,從宋濂的生平為人來看,他對河南人絕無偏見,而寓言中之所以使用鄭人完全是一種文學創作上的需要,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目中,鄭人就是一個寓言角色,就好像狐狸代表狡猾,獅子代表兇殘,鄭人嘛,當然就是代表笨。

    為什麼很多古代笑話中鄭人都成為被嘲諷的物件?拋開時代較晚的鄭人愛魚來看,前兩個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在批評拘泥不化的人,鄭人買履是鄭人拘泥於鞋的尺碼,鄭人逃暑是鄭人在晚上拘泥於白天的經驗。再看看韓非子中關於“鄭人”的其他笑話: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批評的是鄭人拘泥於形式而忽視實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名教師,薪酬難以持家,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