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但這不過是有太上皇稱號的開始;真正做了太上皇的,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位。 一.劉太公 劉太公是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的生身父親,可是劉邦自登上皇帝的寶座以後,卻編造神話說自己是天上的龍與他母親苟合所生。硬是把一頂綠帽子強加到他的頭上,真是氣不打自一處來。可是當他看到劉邦毫不留情地大肆屠殺功臣的時候,對兒子強加的侮辱,只好忍氣吞聲和逆來順受。不但如此,每天清晨還要隨群臣一起向兒子行三跪九叩大禮。有一天上朝的時候,劉邦忽然發現自己年邁的父親也跟著大臣向自己行禮。大概是天良發現吧,慌忙走下帝座扶起白髮蒼蒼的父親,並頒旨封他為太上皇,免去今後每天的朝拜。這就是自秦始皇統一以後,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政權的太上皇。當然這也只是禮儀上的一個名稱,除了名號,什麼都沒有。 二.唐高祖李淵 公元626年,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門,把入朝途中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一齊殺掉。這時的李淵正在皇宮的內湖上泛舟嬉戲,突然一群兵士擁至跟前,聲稱奉秦王之命為皇父護駕。 李淵得知兩子被殺,驚慌莫名。他才坐了9年皇位,皇帝癮還沒有過夠,但他深知朝廷局勢已為次子控制,迫不得已, 只好下詔退位,宣佈由李世民承繼大統。 李世民既想做皇帝,又不願背上逼宮篡位的千古惡名,於是他的謀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尊奉皇父為“太上皇”,以保全皇父的體面。 可以說,李世民是發明“太上皇”的始作俑者。李淵做了10年太上皇,於公元635年抑鬱而逝。 三.唐睿宗李旦 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起兵殺掉毒死唐中宗李顯的韋后,擁立父親李旦即位,他就是唐睿宗。睿宗知道自己的皇位是兒子為自己爭得的,三年後便知趣地傳位於兒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李旦做了5年太上皇,在孤寂中死去。 李隆基讓父親做了太上皇,他兒子李亨如法炮製,也讓他做了6年太上皇。 四.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暴發,次年叛軍逼近國都長安,已做了45年皇帝的71歲高齡的李隆基在倉惶之中西逃成都,但他仍捨不得放棄帝位。當時承擔抗擊叛軍重任的太子李亨在距長安千里之外的肅州靈武宣佈即位,同時根據祖宗先例,遙尊遠在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安史之亂平定後,李隆基回到長安,不得不承認這個既成的事實。 五.宋徽宗趙佶。 公元1125年,金兵藉口宋朝君臣背盟毀約大舉南下,對北宋都城 汴京形成合圍之勢。兵臨城下,朝內一些當權大臣以非帝退休不足以平金人之怒為由,逼迫徽宗傳位於太子趙桓,是為欽宗,但金朝並不因此罷兵,公元1127年,太上皇趙佶與欽宗趙桓雙雙被金兵俘虜,史稱“靖康之恥”。父子二人被擄至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先後客死他鄉。 五.宋高宗趙構 趙構沒有親生兒子,立趙匡胤的七世孫趙·為太子。由於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因此開國200餘年他的嫡系子孫一直沒有人做過皇帝,為此朝野中常常有各種議論。尤其是金兵壓境、局勢危急之時,滿朝文武大臣越來越傾向於儘快讓趙匡胤的後裔擔負護國重任,坐了35年皇位的趙構在各方壓力下不得已宣佈禪位於太子趙眘,是為孝宗。 七.宋孝宗趙眘 孝宗做了27年皇帝后,在內憂外患中將位傳於趙敦(宋光宗),自己也做起了太上皇。孝宗成為宋朝歷史上第三位太上皇。孝宗做了6年太上皇,而高宗做了26年太上皇,是在此位上坐得最長的太上皇。 八.明英宗朱祁鎮。 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進犯明朝北部邊疆,前鋒很快逼近大同。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明英宗率50萬大軍親征瓦刺。明軍由於指揮不靈,行動遲緩,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被瓦刺軍包圍,明英宗被俘。留在都城的兵部尚書于謙等擁立·王朱祁鈺為帝(明代宗),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一年後雙方議和,明英宗被送還北京。明英宗做了7年太上皇,七年之後,朱祁鈺生大病,太上皇勾結當年主張南遷的大臣和王振餘黨發動了一場叫做“奪門之變”的政變,推翻了代宗,從新當上皇帝。復辟以後,英宗首先就向人民敬仰民族英雄于謙開刀,以“謀逆”罪加以殺害,製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風波亭冤案。于謙的不幸遇難使北京人民萬分悲痛,人們除了在城裡到處燒紙錢,還紛紛傳誦他年青的時候寫的一首題為“詠石灰”的詩:“千錐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這首青年時期言志的七言絕句,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寫照。可恨的是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卻慘死在朱祁鎮的屠刀之下! 九.清高宗弘曆(即乾隆)。 弘曆25歲登基時,曾經燒香禱告上天,自己如果能做60年皇帝,就把皇位自動禪讓給兒子,但這並不說明他不想做終身皇帝,而是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如此長壽。他於公元1735年登基,到1796年已坐夠了61年皇位,與康熙做皇帝一樣長了,再不兌現諾言,實在無法向上天和臣民交待。於是,他宣佈禪位給太子顒琰(即嘉慶),但他同時又宣佈自己身體康健、精力充沛,仍要過問軍國大事,指導新皇施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力的太上皇。其時,嘉慶已人到中年(37歲),根本不需要這樣一個“頂頭上司”,但皇父執意如此,他也無可奈何。乾隆做了4年名副其實的太上皇,嘉慶也只得伴隨皇父當了4年“實習皇帝”。嘉慶還在做阿哥的時候,就著手調查和珅的罪行;可是當登上帝位之後,根本無法行使皇帝的權力,因為還有太上皇的重重阻力。一直要等到乾隆駕崩,嘉慶才有可能處理這個特大的貪官。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太上皇,竟充當了特大貪汙犯的保護傘。 太上皇,倒不一定都是做皇帝的兒子尊奉的。有的是主動傳位於太子;有的是在形勢逼迫下,不得不給兒子讓位。他們的境遇也很不一樣,有的仍牢握權柄,操縱朝政;有的頤養天年,悠哉遊哉;還有的被軟禁起來,與囚徒無異。總觀上述太上皇,極大多數都是被迫而不是自願當太上皇的。做了太上皇之後,除了劉太公,一般的日子都要比以前難過。在這些太上皇當中,朱祁鎮搞政變復辟,從新當上了皇帝,而乾隆繼續掌握著朝政大權。就是這兩個最後的太上皇,一個是屠殺民族精英的劊子手,一個是大貪官的保護神。 太上皇是一種被扭曲了的歷史現象,是解決皇室內部矛盾的一種特殊方式。它的存在告訴人們:在少數人統治的封建社會,統治集團內部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人類的歷史是永遠要前進的,這種阻礙歷史社會進步的太上皇制度也必將隨著封建制度的徹底滅亡而永遠告別人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但這不過是有太上皇稱號的開始;真正做了太上皇的,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位。 一.劉太公 劉太公是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的生身父親,可是劉邦自登上皇帝的寶座以後,卻編造神話說自己是天上的龍與他母親苟合所生。硬是把一頂綠帽子強加到他的頭上,真是氣不打自一處來。可是當他看到劉邦毫不留情地大肆屠殺功臣的時候,對兒子強加的侮辱,只好忍氣吞聲和逆來順受。不但如此,每天清晨還要隨群臣一起向兒子行三跪九叩大禮。有一天上朝的時候,劉邦忽然發現自己年邁的父親也跟著大臣向自己行禮。大概是天良發現吧,慌忙走下帝座扶起白髮蒼蒼的父親,並頒旨封他為太上皇,免去今後每天的朝拜。這就是自秦始皇統一以後,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政權的太上皇。當然這也只是禮儀上的一個名稱,除了名號,什麼都沒有。 二.唐高祖李淵 公元626年,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門,把入朝途中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一齊殺掉。這時的李淵正在皇宮的內湖上泛舟嬉戲,突然一群兵士擁至跟前,聲稱奉秦王之命為皇父護駕。 李淵得知兩子被殺,驚慌莫名。他才坐了9年皇位,皇帝癮還沒有過夠,但他深知朝廷局勢已為次子控制,迫不得已, 只好下詔退位,宣佈由李世民承繼大統。 李世民既想做皇帝,又不願背上逼宮篡位的千古惡名,於是他的謀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尊奉皇父為“太上皇”,以保全皇父的體面。 可以說,李世民是發明“太上皇”的始作俑者。李淵做了10年太上皇,於公元635年抑鬱而逝。 三.唐睿宗李旦 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起兵殺掉毒死唐中宗李顯的韋后,擁立父親李旦即位,他就是唐睿宗。睿宗知道自己的皇位是兒子為自己爭得的,三年後便知趣地傳位於兒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李旦做了5年太上皇,在孤寂中死去。 李隆基讓父親做了太上皇,他兒子李亨如法炮製,也讓他做了6年太上皇。 四.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暴發,次年叛軍逼近國都長安,已做了45年皇帝的71歲高齡的李隆基在倉惶之中西逃成都,但他仍捨不得放棄帝位。當時承擔抗擊叛軍重任的太子李亨在距長安千里之外的肅州靈武宣佈即位,同時根據祖宗先例,遙尊遠在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安史之亂平定後,李隆基回到長安,不得不承認這個既成的事實。 五.宋徽宗趙佶。 公元1125年,金兵藉口宋朝君臣背盟毀約大舉南下,對北宋都城 汴京形成合圍之勢。兵臨城下,朝內一些當權大臣以非帝退休不足以平金人之怒為由,逼迫徽宗傳位於太子趙桓,是為欽宗,但金朝並不因此罷兵,公元1127年,太上皇趙佶與欽宗趙桓雙雙被金兵俘虜,史稱“靖康之恥”。父子二人被擄至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先後客死他鄉。 五.宋高宗趙構 趙構沒有親生兒子,立趙匡胤的七世孫趙·為太子。由於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因此開國200餘年他的嫡系子孫一直沒有人做過皇帝,為此朝野中常常有各種議論。尤其是金兵壓境、局勢危急之時,滿朝文武大臣越來越傾向於儘快讓趙匡胤的後裔擔負護國重任,坐了35年皇位的趙構在各方壓力下不得已宣佈禪位於太子趙眘,是為孝宗。 七.宋孝宗趙眘 孝宗做了27年皇帝后,在內憂外患中將位傳於趙敦(宋光宗),自己也做起了太上皇。孝宗成為宋朝歷史上第三位太上皇。孝宗做了6年太上皇,而高宗做了26年太上皇,是在此位上坐得最長的太上皇。 八.明英宗朱祁鎮。 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進犯明朝北部邊疆,前鋒很快逼近大同。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明英宗率50萬大軍親征瓦刺。明軍由於指揮不靈,行動遲緩,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被瓦刺軍包圍,明英宗被俘。留在都城的兵部尚書于謙等擁立·王朱祁鈺為帝(明代宗),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一年後雙方議和,明英宗被送還北京。明英宗做了7年太上皇,七年之後,朱祁鈺生大病,太上皇勾結當年主張南遷的大臣和王振餘黨發動了一場叫做“奪門之變”的政變,推翻了代宗,從新當上皇帝。復辟以後,英宗首先就向人民敬仰民族英雄于謙開刀,以“謀逆”罪加以殺害,製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風波亭冤案。于謙的不幸遇難使北京人民萬分悲痛,人們除了在城裡到處燒紙錢,還紛紛傳誦他年青的時候寫的一首題為“詠石灰”的詩:“千錐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這首青年時期言志的七言絕句,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寫照。可恨的是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卻慘死在朱祁鎮的屠刀之下! 九.清高宗弘曆(即乾隆)。 弘曆25歲登基時,曾經燒香禱告上天,自己如果能做60年皇帝,就把皇位自動禪讓給兒子,但這並不說明他不想做終身皇帝,而是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如此長壽。他於公元1735年登基,到1796年已坐夠了61年皇位,與康熙做皇帝一樣長了,再不兌現諾言,實在無法向上天和臣民交待。於是,他宣佈禪位給太子顒琰(即嘉慶),但他同時又宣佈自己身體康健、精力充沛,仍要過問軍國大事,指導新皇施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力的太上皇。其時,嘉慶已人到中年(37歲),根本不需要這樣一個“頂頭上司”,但皇父執意如此,他也無可奈何。乾隆做了4年名副其實的太上皇,嘉慶也只得伴隨皇父當了4年“實習皇帝”。嘉慶還在做阿哥的時候,就著手調查和珅的罪行;可是當登上帝位之後,根本無法行使皇帝的權力,因為還有太上皇的重重阻力。一直要等到乾隆駕崩,嘉慶才有可能處理這個特大的貪官。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太上皇,竟充當了特大貪汙犯的保護傘。 太上皇,倒不一定都是做皇帝的兒子尊奉的。有的是主動傳位於太子;有的是在形勢逼迫下,不得不給兒子讓位。他們的境遇也很不一樣,有的仍牢握權柄,操縱朝政;有的頤養天年,悠哉遊哉;還有的被軟禁起來,與囚徒無異。總觀上述太上皇,極大多數都是被迫而不是自願當太上皇的。做了太上皇之後,除了劉太公,一般的日子都要比以前難過。在這些太上皇當中,朱祁鎮搞政變復辟,從新當上了皇帝,而乾隆繼續掌握著朝政大權。就是這兩個最後的太上皇,一個是屠殺民族精英的劊子手,一個是大貪官的保護神。 太上皇是一種被扭曲了的歷史現象,是解決皇室內部矛盾的一種特殊方式。它的存在告訴人們:在少數人統治的封建社會,統治集團內部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人類的歷史是永遠要前進的,這種阻礙歷史社會進步的太上皇制度也必將隨著封建制度的徹底滅亡而永遠告別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