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屈原,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至今仍有《天問》、《離騷》等名作傳世。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屈原實際上還是戰國時期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曾經主持過楚國後期重要的變法——草憲變法。這事兒還得從六國合縱攻秦開始說起。
一、六國合縱——草憲變法的時代背景
自從楚國大將昭陽大敗魏國之後,楚國在列國中的聲威有了很大的提升,楚國也因此成為當時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當時主張合縱的戰國策士公孫衍,在完成合縱聯盟之後,推舉楚懷王為約縱長,只是函谷關一戰,約縱諸國各懷鬼胎打起小算盤,對秦國的戰爭都並無真心實意,採取不戰而退的策略,這不僅使約縱各國計程車氣受挫,且進一步增長了秦國的囂張氣焰。
這時齊國孟嘗君為合縱之事,再一次周遊各國,他先是來到楚國。楚懷王接見了孟嘗君,並且為維護自己約縱長的位置,許諾送給孟嘗君一張象床,這時屈原站出來說,希望由他親自為孟嘗君送去,楚懷王答應了。退朝之後,屈原回到家中,對楚懷王許諾送給孟嘗君象床的事感到不滿,他之所以答應自己親自為孟嘗君送去,其實是為阻止此事。因為依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六國合縱是抵抗強秦的唯一辦法,屈原希望孟嘗君的五國之行,能夠切實有利於加強合縱聯盟。如果孟嘗君接受了楚懷王如此貴重的禮物,那麼他再去其他四國,各國也必然會效仿懷王拿出名貴的禮物相送,這樣就使孟嘗君鞏固合縱聯盟之行變了味道,必然不會樹立起權威,對於合縱聯盟會非常不利。
為了能取消送象床這件事,屈原找到了孟嘗君的隨從公孫戍,見到公孫戍後,屈原說:“我是楚國左徒,是負責為孟嘗君送象床的。象床價值萬金,如若損傷哪怕是一點點,就算賣妻當子也賠不起啊,所以我真的不希望去送象床。閣下如果能在孟嘗君那裡說說話,以取消送象床,我願將家中寶劍贈予閣下。”公孫戍回答說:“這個好辦!”
公孫戍於是去見孟嘗君,一見面便說:“先生您真的想接受楚王相贈的象床?”孟嘗君說:“當然。”公孫戍說:“臣以為,先生最好還是不要接受。”孟嘗君說:“為什麼?”公孫戍說:“五國之所以相信先生,把相印給你,是聽說先生在齊國能接濟貧窮,親和百姓,有大義在身。這次,五國國君把聯絡各國合縱之事交給先生,看重的正是先生的仁義與廉潔。現在你剛到楚國就要接受楚王這麼貴重的禮物,那麼你讓接下來的其他各國怎麼招待你?怎麼想你呢?所以臣戍以為,先生還是不要接受象床為好。”孟嘗君說:“那好吧。”
公孫戍走後,就去見屈原了,屈原連聲稱謝,並贈予公孫戍一把寶劍。第二天屈原進宮面見懷王,向他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國際局勢,說到合縱盟約的重要性,但又不可以完全依賴合縱之盟,因為各國的心難於真正做到統一。楚懷王認同屈原的看法,大約就是在函谷關一戰之後,他似乎也看清了那個時代的國際局勢,每一個國家都爭相自保,聯合並不能夠真正改變國家命運,只有自己強大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所在。況且楚國此時也真的需要一場變革來掃除不利的局面。於是楚懷王決定任用屈原進行變法革新,以圖改變楚國發展不利的現狀,當時年僅26歲的屈原堅定地接受了楚懷王的任命。
二、草憲變法
那個時期的戰國社會早已是禮崩樂壞,各諸侯國之間毫無道義、信用可言,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害關係,而且兼併戰爭激烈。這個特殊的時代要求當時每一個國家都要講究生產效率,要將國家的財富儘可能地用於軍事軍備建設,而不是被龐大的不勞而獲的舊貴族消耗。不得不說,楚國當時的社會制度確實存在很嚴重的問題,若不進行改革,很難順應那個時代的發展要求,很難自我保全。
屈原非常明白這些,他知道唯有變法,改變現狀才能使楚國圖生存。但他同樣也明白變法革新勢必要消弱舊貴族們的利益,而這樣做當然就會危及到他自身的安危甚至是生命。往昔楚悼王時的吳起,在變法過程中,打擊舊貴族特權,在失掉楚悼王這個靠山後,被舊貴族亂箭射死;在秦國變法的商鞅,因變法觸怒舊貴族,死後仍舊被五馬分屍。這些離自己並不遙遠的鮮活個例,如同振聾發聵的警鐘,不斷衝擊著屈原的心靈防線,但屈原依舊接受了楚懷王交給自己的任務,實施變法革新,因為這樣做正與他的理想相一致。
今天由於史料的匱乏,對於屈原起草的法令,以及具體的變革措施,已經不可以詳知,但是從他的詩歌作品《九章》中,我們還是可以隱約看到當時變法的影子。屈原在詩篇《惜往日》中說: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
明確講述自己是受楚懷王之任命而進行變法革新的,在具體的措施中他注重吸收採納楚國先祖優秀的治國方法,重視人民,重視對賢臣才士的任用,任人唯賢,不任人唯親,堅定實施依法治國。健全楚國的法律,使各種制度都能有明確的法律保障。從“國富強而法立,屬貞臣而日娭”的結果來看,屈原的這次變法革新,應該取得了一定效果,楚國的很多事務都交給了屈原等忠貞的大臣處理,楚懷王自己則變得很輕鬆。由此可以肯定以民為本,任人唯賢,依法治國,應該是屈原變革的核心內容。
具體來說,在戰國時代那種動亂的環境中,只有打擊舊貴族勢力,集中君王的權力,實施有效的官僚制度,任用有才幹、有賢能的人,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積極向外擴張,才是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但是還有一個需要屈原考慮的問題就是權力都集中到楚懷王的手中以後,他會不會濫用權力,胡作非為呢。歷史上獨掌大權而胡作非為的君主不在少數,有的甚至斷送了國家的命運,如夏桀、商紂、周幽王等等。為了避免集權後君王的胡作非為可能給國家帶來危害,屈原實施了兩種辦法來解決,第一種是用法律來限制,君王要和普通百姓一樣要遵紀守法,第二種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就是把日常政務交給忠誠的大臣來管理,君王儘可能少的參與政治管理。就是屈原自己所說的“屬貞臣而日娭”。
楚懷王自己也被納到入法律的約束範圍內,雖然他感覺有些不舒服,但為了楚國的強大與發展,卻也並沒有提出什麼異議。變法實施後,顯著的效果倒也令他很欣慰,楚國的國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加上又和齊國聯盟,西方的秦國雖然十分強大,但不敢輕易侵伐楚國,楚懷王因為有屈原管理著國家事務,一段時間內,過得也非常的悠閒,時常還可以去雲夢澤打獵。
但利益受到變法損害的舊貴族們個個對屈原心懷仇恨,他們等待著時機破害屈原。這也為後來屈原去國埋下了伏筆。
說起屈原,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至今仍有《天問》、《離騷》等名作傳世。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屈原實際上還是戰國時期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曾經主持過楚國後期重要的變法——草憲變法。這事兒還得從六國合縱攻秦開始說起。
一、六國合縱——草憲變法的時代背景
自從楚國大將昭陽大敗魏國之後,楚國在列國中的聲威有了很大的提升,楚國也因此成為當時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當時主張合縱的戰國策士公孫衍,在完成合縱聯盟之後,推舉楚懷王為約縱長,只是函谷關一戰,約縱諸國各懷鬼胎打起小算盤,對秦國的戰爭都並無真心實意,採取不戰而退的策略,這不僅使約縱各國計程車氣受挫,且進一步增長了秦國的囂張氣焰。
這時齊國孟嘗君為合縱之事,再一次周遊各國,他先是來到楚國。楚懷王接見了孟嘗君,並且為維護自己約縱長的位置,許諾送給孟嘗君一張象床,這時屈原站出來說,希望由他親自為孟嘗君送去,楚懷王答應了。退朝之後,屈原回到家中,對楚懷王許諾送給孟嘗君象床的事感到不滿,他之所以答應自己親自為孟嘗君送去,其實是為阻止此事。因為依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六國合縱是抵抗強秦的唯一辦法,屈原希望孟嘗君的五國之行,能夠切實有利於加強合縱聯盟。如果孟嘗君接受了楚懷王如此貴重的禮物,那麼他再去其他四國,各國也必然會效仿懷王拿出名貴的禮物相送,這樣就使孟嘗君鞏固合縱聯盟之行變了味道,必然不會樹立起權威,對於合縱聯盟會非常不利。
為了能取消送象床這件事,屈原找到了孟嘗君的隨從公孫戍,見到公孫戍後,屈原說:“我是楚國左徒,是負責為孟嘗君送象床的。象床價值萬金,如若損傷哪怕是一點點,就算賣妻當子也賠不起啊,所以我真的不希望去送象床。閣下如果能在孟嘗君那裡說說話,以取消送象床,我願將家中寶劍贈予閣下。”公孫戍回答說:“這個好辦!”
公孫戍於是去見孟嘗君,一見面便說:“先生您真的想接受楚王相贈的象床?”孟嘗君說:“當然。”公孫戍說:“臣以為,先生最好還是不要接受。”孟嘗君說:“為什麼?”公孫戍說:“五國之所以相信先生,把相印給你,是聽說先生在齊國能接濟貧窮,親和百姓,有大義在身。這次,五國國君把聯絡各國合縱之事交給先生,看重的正是先生的仁義與廉潔。現在你剛到楚國就要接受楚王這麼貴重的禮物,那麼你讓接下來的其他各國怎麼招待你?怎麼想你呢?所以臣戍以為,先生還是不要接受象床為好。”孟嘗君說:“那好吧。”
公孫戍走後,就去見屈原了,屈原連聲稱謝,並贈予公孫戍一把寶劍。第二天屈原進宮面見懷王,向他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國際局勢,說到合縱盟約的重要性,但又不可以完全依賴合縱之盟,因為各國的心難於真正做到統一。楚懷王認同屈原的看法,大約就是在函谷關一戰之後,他似乎也看清了那個時代的國際局勢,每一個國家都爭相自保,聯合並不能夠真正改變國家命運,只有自己強大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所在。況且楚國此時也真的需要一場變革來掃除不利的局面。於是楚懷王決定任用屈原進行變法革新,以圖改變楚國發展不利的現狀,當時年僅26歲的屈原堅定地接受了楚懷王的任命。
二、草憲變法
那個時期的戰國社會早已是禮崩樂壞,各諸侯國之間毫無道義、信用可言,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害關係,而且兼併戰爭激烈。這個特殊的時代要求當時每一個國家都要講究生產效率,要將國家的財富儘可能地用於軍事軍備建設,而不是被龐大的不勞而獲的舊貴族消耗。不得不說,楚國當時的社會制度確實存在很嚴重的問題,若不進行改革,很難順應那個時代的發展要求,很難自我保全。
屈原非常明白這些,他知道唯有變法,改變現狀才能使楚國圖生存。但他同樣也明白變法革新勢必要消弱舊貴族們的利益,而這樣做當然就會危及到他自身的安危甚至是生命。往昔楚悼王時的吳起,在變法過程中,打擊舊貴族特權,在失掉楚悼王這個靠山後,被舊貴族亂箭射死;在秦國變法的商鞅,因變法觸怒舊貴族,死後仍舊被五馬分屍。這些離自己並不遙遠的鮮活個例,如同振聾發聵的警鐘,不斷衝擊著屈原的心靈防線,但屈原依舊接受了楚懷王交給自己的任務,實施變法革新,因為這樣做正與他的理想相一致。
今天由於史料的匱乏,對於屈原起草的法令,以及具體的變革措施,已經不可以詳知,但是從他的詩歌作品《九章》中,我們還是可以隱約看到當時變法的影子。屈原在詩篇《惜往日》中說: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
明確講述自己是受楚懷王之任命而進行變法革新的,在具體的措施中他注重吸收採納楚國先祖優秀的治國方法,重視人民,重視對賢臣才士的任用,任人唯賢,不任人唯親,堅定實施依法治國。健全楚國的法律,使各種制度都能有明確的法律保障。從“國富強而法立,屬貞臣而日娭”的結果來看,屈原的這次變法革新,應該取得了一定效果,楚國的很多事務都交給了屈原等忠貞的大臣處理,楚懷王自己則變得很輕鬆。由此可以肯定以民為本,任人唯賢,依法治國,應該是屈原變革的核心內容。
具體來說,在戰國時代那種動亂的環境中,只有打擊舊貴族勢力,集中君王的權力,實施有效的官僚制度,任用有才幹、有賢能的人,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積極向外擴張,才是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但是還有一個需要屈原考慮的問題就是權力都集中到楚懷王的手中以後,他會不會濫用權力,胡作非為呢。歷史上獨掌大權而胡作非為的君主不在少數,有的甚至斷送了國家的命運,如夏桀、商紂、周幽王等等。為了避免集權後君王的胡作非為可能給國家帶來危害,屈原實施了兩種辦法來解決,第一種是用法律來限制,君王要和普通百姓一樣要遵紀守法,第二種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就是把日常政務交給忠誠的大臣來管理,君王儘可能少的參與政治管理。就是屈原自己所說的“屬貞臣而日娭”。
楚懷王自己也被納到入法律的約束範圍內,雖然他感覺有些不舒服,但為了楚國的強大與發展,卻也並沒有提出什麼異議。變法實施後,顯著的效果倒也令他很欣慰,楚國的國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加上又和齊國聯盟,西方的秦國雖然十分強大,但不敢輕易侵伐楚國,楚懷王因為有屈原管理著國家事務,一段時間內,過得也非常的悠閒,時常還可以去雲夢澤打獵。
但利益受到變法損害的舊貴族們個個對屈原心懷仇恨,他們等待著時機破害屈原。這也為後來屈原去國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