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對他人的現狀不滿,對社會的現狀不滿,這應該算得上是一種普遍現象。不滿,便心中有怨氣。發洩出來,就成了憤青;不發洩出來,就可能憋壞身體,還會影響你做事的態度,從而影響做事的效果,以至於影響你的家庭和事業,甚至你的人生。人們常說,態度決定一切,而態度又決定於你的認知。認知改變了,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了行為就會隨之而變,行為改變了結果就會不同,結果不同了人生也就不一樣了。所以,明白自己為什麼對現狀不滿,或許會有一些幫助。
坦率地說,對現狀不滿並不是什麼壞事。只有對現狀不滿的人,才會有改變現狀的動力,才會不斷地努力奮鬥和進步,生活充滿了變化。而一個安於現狀的人生活基本上是很單調的,枯燥而乏味。要是問,我想很多人都會想到“慾望”這兩個字。慾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永遠得不到滿足。那麼慾望又是怎樣展現的?簡單一點說就是“喜新厭舊”,任何慾望得到了滿足了就會去追求更新的東西,永遠不滿足,再好的東西都是如此。不信大家問問自己,有多少人是喜歡自己的工作的?即使自己工作很不錯,幹長了也覺得沒意思,老覺得別人的工作有意思。但是你去問問羨慕的那個人,看看他對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真如你所羨慕的那樣喜歡。不是工作不好,關鍵是時間幹長了。感情上也多如此,即使再喜歡的兩個人,也不過是“七年之癢”,之後更多的恐怕就是親情了。不是有這麼一個段子麼:“妻不如妾、且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著不如偷不著”。寥寥數語,人性昭然。
面對“喜新厭舊”這幾個字,你首先聯想到的是什麼?陳世美?呵呵,不錯,人們通常想到的就是男女關係?尤其是想到花心男人。不過,作為人性,除了這些負面效應外,也有很多正面效應。比如野心或者事業心,上進心,創新精神等等,我想絕大多數女人都無法容忍男人碌碌無為,即使男人沒有事業,那也一定要有事業心,要進取。這是一個時常困惑我的問題,女人既要男人在事業上“喜新厭舊”,又要求在男女關係上“不能喜新厭舊”。一個在女人看來很合理的要求,卻是閹割了男人。同樣我們也看到了許多現實中的悲哀,女人很容易愛上事業型男人,但是卻很難成為他的唯一,終究難以避免半途而散的悲劇。這樣的悲劇,到底該怨誰?男人也是,難捨風情萬種的誘惑,卻也難免“水性楊花”的悲劇。雖然男女有別,但是作為人,還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
除了人們日常所見之外,人們對這種人性已經有科學的解釋。在經濟學中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是說一個東西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是隨著數量的增加而遞減的。比如吃蘋果,第一個蘋果給你的刺激和帶來的滿足最大,第二個蘋果帶來的滿足感肯定不如第二個,第三個不如第二個,以此類推,帶給你的效用(滿足感)一次比一次減少。因此,經濟要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用新東西來滿足人們的需要,所以你看我們國家現在天天鼓勵大家創新。做營銷的時候,也特別追求創新和與眾不同,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關注新東西是任何人的共性。你看每年的春晚是不是覺得沒勁?為什麼?不就是覺得年年都一樣,沒什麼新東西麼。會創新才是人才。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庸才,而第三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只能是蠢才了。
人性中雖然帶有與生俱來不滿現狀的種子,但是這顆種子到底能否順利發芽茁壯成長,卻是充滿了變數。現實因素太複雜,我們只談心理因素。雖然內心躁動,覺得沒意思想要尋求變化,但是如何變?朝哪個方向變?卻是一片茫然。你可能就是覺得不對勁,但是為什麼不對勁,你也說不出來,所以只能是鬱悶難受,卻也不知如何是好。這個時候認知就該發揮作用了。試想一下,如果你僅是一個井底之蛙,沒見過什麼世面,跟周圍人相比覺得還不錯,那麼不滿之情可能也就不了了之。雖然覺得現實沒勁,但是既然大家都這樣,那自己也就這樣吧,不滿行為也就到此為止。可如果你見過世面,知道人可以有另外一種活法,或者從各種媒體中得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確認一種自己認為應該過的生活,那麼不滿之情很可能就化為奮鬥的動力,不滿行動就此展開。一般而言,你周圍的環境是很難改變的,所以更多的可能是你透過奮鬥到那個具備你所希望條件的地方生活。
透過類似的過程,你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可能會越來越好,遠遠超越你當初的水平,但是你永遠不可能滿足,因為慾望站在滿足的肩膀上不斷提升。如果如此下去,慾望在使你不斷進步的同時也困擾著你,因為你雖然得到了很多,但是心靈卻總也不得安寧。回想走過的路,得到了那麼多又怎麼樣?當你對“喜新厭舊”本身也開始“喜新厭舊”了,也許你就想換一種活法了。這就是自然規律的魅力,物極必反,變化無窮。
自己也曾經少年,不滿現狀而努力奮鬥,時至今天心境已經時過境遷。但是有一點是印象深刻的,那就是想象的誘惑。年輕時閱歷少,什麼都不懂,充滿了好奇與理想,因此不辭辛苦,勤奮努力。等來到曾經的目標一看,發現還是想象的好。類似的經歷事情多了,想象的動力自然就少了,因為每次達到想象的目標除了小小的短暫的喜悅之外,更多的是失望。於是就有了下面的感嘆:“傳說中令人神往的美麗風景,親身遊歷之後卻發現也不過如此。走遍千山萬水,原來最美的風景卻只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你之所以對現狀不滿,是因為你認為現狀不應該是現在這樣,而是你想象中的模樣。年輕時少見過怪,富於幻想,所以你對現狀有很多的不滿,年紀大了,閱歷豐富了,自然就多見少怪,知道幻想只不過是幻想,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丟掉幻想回到現實,沒有了你所認為的“應該的標準”,自然對現狀也就沒有什麼不滿的了。不過,我還需要進步,等我見怪不怪的時候,也就變得徹底現實,不再對現狀有任何不滿了。
不滿現狀是好事,表明你年輕有理想有活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有怨氣,心動不如行動,只有行動才能改變現實。如果你不滿現狀,那麼要麼採取措施改變現狀;要麼丟掉理想屈服於現實。道理很簡單,跟著感覺走吧。如果你年輕,遏制不住慾望的衝動,那就一直往前衝;等到經歷太多、疲憊不堪,不再那麼富於幻想的時候,自然看著現實也就順眼了。即使有些人看著還不順眼,但是看看自己年紀大了,也沒多少時間改變現狀了,自然也就從了。道理雖然簡單易懂,過程卻是漫長。讀萬卷書雖然可以知道很多道理,但是隻有在行完萬里路之後,你對這些道理才能有深刻的理解。
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對他人的現狀不滿,對社會的現狀不滿,這應該算得上是一種普遍現象。不滿,便心中有怨氣。發洩出來,就成了憤青;不發洩出來,就可能憋壞身體,還會影響你做事的態度,從而影響做事的效果,以至於影響你的家庭和事業,甚至你的人生。人們常說,態度決定一切,而態度又決定於你的認知。認知改變了,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了行為就會隨之而變,行為改變了結果就會不同,結果不同了人生也就不一樣了。所以,明白自己為什麼對現狀不滿,或許會有一些幫助。
坦率地說,對現狀不滿並不是什麼壞事。只有對現狀不滿的人,才會有改變現狀的動力,才會不斷地努力奮鬥和進步,生活充滿了變化。而一個安於現狀的人生活基本上是很單調的,枯燥而乏味。要是問,我想很多人都會想到“慾望”這兩個字。慾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永遠得不到滿足。那麼慾望又是怎樣展現的?簡單一點說就是“喜新厭舊”,任何慾望得到了滿足了就會去追求更新的東西,永遠不滿足,再好的東西都是如此。不信大家問問自己,有多少人是喜歡自己的工作的?即使自己工作很不錯,幹長了也覺得沒意思,老覺得別人的工作有意思。但是你去問問羨慕的那個人,看看他對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真如你所羨慕的那樣喜歡。不是工作不好,關鍵是時間幹長了。感情上也多如此,即使再喜歡的兩個人,也不過是“七年之癢”,之後更多的恐怕就是親情了。不是有這麼一個段子麼:“妻不如妾、且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著不如偷不著”。寥寥數語,人性昭然。
面對“喜新厭舊”這幾個字,你首先聯想到的是什麼?陳世美?呵呵,不錯,人們通常想到的就是男女關係?尤其是想到花心男人。不過,作為人性,除了這些負面效應外,也有很多正面效應。比如野心或者事業心,上進心,創新精神等等,我想絕大多數女人都無法容忍男人碌碌無為,即使男人沒有事業,那也一定要有事業心,要進取。這是一個時常困惑我的問題,女人既要男人在事業上“喜新厭舊”,又要求在男女關係上“不能喜新厭舊”。一個在女人看來很合理的要求,卻是閹割了男人。同樣我們也看到了許多現實中的悲哀,女人很容易愛上事業型男人,但是卻很難成為他的唯一,終究難以避免半途而散的悲劇。這樣的悲劇,到底該怨誰?男人也是,難捨風情萬種的誘惑,卻也難免“水性楊花”的悲劇。雖然男女有別,但是作為人,還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
除了人們日常所見之外,人們對這種人性已經有科學的解釋。在經濟學中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是說一個東西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是隨著數量的增加而遞減的。比如吃蘋果,第一個蘋果給你的刺激和帶來的滿足最大,第二個蘋果帶來的滿足感肯定不如第二個,第三個不如第二個,以此類推,帶給你的效用(滿足感)一次比一次減少。因此,經濟要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用新東西來滿足人們的需要,所以你看我們國家現在天天鼓勵大家創新。做營銷的時候,也特別追求創新和與眾不同,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關注新東西是任何人的共性。你看每年的春晚是不是覺得沒勁?為什麼?不就是覺得年年都一樣,沒什麼新東西麼。會創新才是人才。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庸才,而第三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只能是蠢才了。
人性中雖然帶有與生俱來不滿現狀的種子,但是這顆種子到底能否順利發芽茁壯成長,卻是充滿了變數。現實因素太複雜,我們只談心理因素。雖然內心躁動,覺得沒意思想要尋求變化,但是如何變?朝哪個方向變?卻是一片茫然。你可能就是覺得不對勁,但是為什麼不對勁,你也說不出來,所以只能是鬱悶難受,卻也不知如何是好。這個時候認知就該發揮作用了。試想一下,如果你僅是一個井底之蛙,沒見過什麼世面,跟周圍人相比覺得還不錯,那麼不滿之情可能也就不了了之。雖然覺得現實沒勁,但是既然大家都這樣,那自己也就這樣吧,不滿行為也就到此為止。可如果你見過世面,知道人可以有另外一種活法,或者從各種媒體中得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確認一種自己認為應該過的生活,那麼不滿之情很可能就化為奮鬥的動力,不滿行動就此展開。一般而言,你周圍的環境是很難改變的,所以更多的可能是你透過奮鬥到那個具備你所希望條件的地方生活。
透過類似的過程,你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可能會越來越好,遠遠超越你當初的水平,但是你永遠不可能滿足,因為慾望站在滿足的肩膀上不斷提升。如果如此下去,慾望在使你不斷進步的同時也困擾著你,因為你雖然得到了很多,但是心靈卻總也不得安寧。回想走過的路,得到了那麼多又怎麼樣?當你對“喜新厭舊”本身也開始“喜新厭舊”了,也許你就想換一種活法了。這就是自然規律的魅力,物極必反,變化無窮。
自己也曾經少年,不滿現狀而努力奮鬥,時至今天心境已經時過境遷。但是有一點是印象深刻的,那就是想象的誘惑。年輕時閱歷少,什麼都不懂,充滿了好奇與理想,因此不辭辛苦,勤奮努力。等來到曾經的目標一看,發現還是想象的好。類似的經歷事情多了,想象的動力自然就少了,因為每次達到想象的目標除了小小的短暫的喜悅之外,更多的是失望。於是就有了下面的感嘆:“傳說中令人神往的美麗風景,親身遊歷之後卻發現也不過如此。走遍千山萬水,原來最美的風景卻只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你之所以對現狀不滿,是因為你認為現狀不應該是現在這樣,而是你想象中的模樣。年輕時少見過怪,富於幻想,所以你對現狀有很多的不滿,年紀大了,閱歷豐富了,自然就多見少怪,知道幻想只不過是幻想,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丟掉幻想回到現實,沒有了你所認為的“應該的標準”,自然對現狀也就沒有什麼不滿的了。不過,我還需要進步,等我見怪不怪的時候,也就變得徹底現實,不再對現狀有任何不滿了。
不滿現狀是好事,表明你年輕有理想有活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有怨氣,心動不如行動,只有行動才能改變現實。如果你不滿現狀,那麼要麼採取措施改變現狀;要麼丟掉理想屈服於現實。道理很簡單,跟著感覺走吧。如果你年輕,遏制不住慾望的衝動,那就一直往前衝;等到經歷太多、疲憊不堪,不再那麼富於幻想的時候,自然看著現實也就順眼了。即使有些人看著還不順眼,但是看看自己年紀大了,也沒多少時間改變現狀了,自然也就從了。道理雖然簡單易懂,過程卻是漫長。讀萬卷書雖然可以知道很多道理,但是隻有在行完萬里路之後,你對這些道理才能有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