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假裝這個世界很美好

    這位父親太讓人失望了!作為父親是家裡的頂樑柱,哪怕壓力再大也的咬牙挺住!為了老婆孩子必須逼著自己去拼搏去活著!哪怕痛苦活著!父親就是家庭的天,只要父親不倒這個家就永遠是溫暖的!遇到困難作為父親要不惜一切去承擔,而不是消極的去和老婆孩子去自殺!如果真想死早無聲無息死了!何必鬧這麼大動靜!如果只是演戲想得到別人的憐憫和幫助那就太讓人瞧不起了!總之這種人不值得同情!這世界比你們慘的人多了!

  • 2 # 70後的嶽大叔

    自殺確實可以一了百了,但這是逃避,是懦弱的表現,任何事情都有失敗的時候,應該總結經驗教訓,以圖東山再起,錢可以慢慢還,其實人活的是過程,結果不重要,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握住!

  • 3 # 姬鵬

    有關“一家三口再自殺”的事件,如果僅以“自殺邏輯”為定性,或許就變的相對簡單。但是兩次自殺間隔相對較短,並且當事者在施救後選擇進入“二次自殺情境”,這不免會讓人感到一種怪誕。當然,依照主流輿論的邏輯,認為這又是一次“搜尋殺”,可這樣的反轉之思裡,我們分明看到的只是主流輿論的“狡猾之辯”。至於,他(她)們到底關心不關心處於輿論漩渦中的“一家三口”,或許真的難以確切。不過,對於這樣一件悲劇事件的最終觸發,有幾點問題我們應該明確。

    其一:輿論從來都無情,溫情是有條件的。

    坦白講,我們所處的世界之中,所謂的縝密和邏輯,只是很小一部分人能做到,絕大多數的“人和事”都處於秩序混亂之中。每個人都希望處於美好之中,每個國家都希望富強獨立,可這些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過濾下,能存活的人、能突圍的國,終究屬於很小一部分。所以,對於“一家三口”本身來講,不管給什麼樣的註解,都似乎可行,但又都感覺顯得唐突而蒼白。

    很多時候,社交媒體上的輿論思維,近乎接近“公關”的操作路徑,他(她)們將當事者看成完美無缺的“人設”。這就使得當事者的行為,在經不起推敲時,輿論就開始各種討伐。而這“一家三口”,在遭遇“第一次自殺”未遂後,就因在社交媒體上釋出過“遺書”,就引發輿論的各種揣測,最終觸發“第二次自殺”的到來。

    而這一過程裡,輿論上一邊表現出各種溫暖的氛圍,一邊又陷入陰暗的隧道里難以自拔。而這些看似充滿戲精的邏輯裡,卻很可能與當事者毫無關係。事實上,作為自殺的“一家三口”,所表現出的各種異常,包括髮布“遺書”,都在表明他(她)們並不想死,但是維艱的世道好像也並不友好。索性,以死償還,徹底了結。不得不承認,溫情也是有條件的,而且比較苛刻。

    其二:沒有誰能逼死他(她)們,逼死他(她)們的永遠是自己。

    一些媒體強調是“高利貸”讓這“一家三口”陷入死境。可實際上,我們很清楚,這是一種較為符合主流輿論的解讀。但是,從具體的生活出發,這種歸結於外界的觸發邏輯,實則是一種利害關係的迴避。

    我們常講,成年人的世界裡,除卻增長和向上的邏輯路徑,更為重要的一環是“責任承擔”。我們雖然不清楚,這一家三口怎麼就欠下“高利貸”,但是當初既然選擇用“高利貸”解決具體的資金困難,就應該想到可能的風險責任,而不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以死解決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死亡並不能解決問題,死亡只是一種毀滅。“一家三口”自殺,最終悲劇的還是“一家三口”,而對於問題本身卻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或許從具體的損失上而言,這比歸還“高利貸”的成本更高。

    其三:人與人的差距確實存在,尤其在對抗壓力時。

    就事論事。“一家三口”能去海口,又開車去湖南,想必他(她)們還沒有走到吃不開飯,住不起店的地步。而就因為“高利貸”的重壓就選擇自殺,這著實算是生活中的逃兵。不過,我們也要知道,人與人的差距確實存在,尤其在對抗壓力的時候。

    很多時候,我們在覆盤一些自殺事件時,如果以正常人的思維去思考,會發現自殺者的動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甚至,絕大多數不符合常人的邏輯。但我們必須承認,他(她)們確實可能就是那樣的“缺陷人設”,生活中稍有不可控出現,他(她)們就開始進入灰暗。

    而這種對抗外界壓力的能力,有的人可能透過生活經驗會逐步加強,而有的人可能一輩子也沒有任何提升,但這不代表他(她)們就該死,就該被這個世界拒絕。所以,對於那些總是以“公關路徑”推敲常人的方式,真的不是什麼好的行為。

    其四:承認弱者不丟人,但不要成為生活的逃兵。

    不管是動物世界,還是人類世界,弱者屬於常態,但這並不是丟人的事情。有些弱者是天生之弱,即便後天可以努力補償,但是總會很艱難。有些弱者是後天之弱,但事實已成就不要過分糾結。人與人總會在某種標準裡,被劃分出強弱,但這不代表弱就完全沒有生的可能。

    甚至,就人生而言,標準往往不一,所謂好人生和壞人生,全看自己怎麼開袋和選擇。作為生活中的一員,對於困難和困境,一定要有對抗和支撐的起碼意識,而非遇到大的困境,就選擇以結束生命的方式去解決。而這種方式本身,不管是什麼理由去實施,或許都顯得很勉強。

    畢竟,作為常人,結束生命就代表永遠離開人世。甚至,對於責任本身而言,這其實有悖於正常秩序的形成。我們試想,在我們的世界裡,如若人們都在遇到困難時選擇自殺,那我們的世界和地獄又有什麼不同呢?於此,作為生活中的人,可以是弱者,但絕對不能當逃兵。因為那不是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是摧毀常識的建立。

    其五:輿論都在表達好惡,卻遠離事實。

    從近來的公共輿論環境來看,我們會發現一種可怕的邏輯。所有人都在強調正義,渴求秩序。可在這種大的敘述之下,卻總是促成惡意的抵達。甚至,就邏輯本身中,越來越強調情緒表達,而非邏輯表達,這種時候輿論從講觀點,一下子成為講好惡,而好惡本身無定性,於此就會出現“羅生門”,而處於“羅生門”中的當事者,很容易就被摧毀。

    所以,對於公共輿論的表達,更要注重常識和觀點本身,甚至對於具體的問題,儘量做到就事論事,而非以想入非非的意淫通道,進行各種演繹和揣測,這實際上是輿論的底線,也是常識的界限。

    最後,以劉再復先生的一句話作結:“固執於一個立足點,固執於一條國界線,固執於一個自信自足的空間,都影響自己的眼界飛昇。眼睛內涵的單薄,導致精神內涵的單薄”。而這對於我們的輿論本身和“一家三口”而言,似乎都是有意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一刻還在敲程式碼,然後就通知被裁員了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