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約在百億年前,混沌之初,宇宙的全部物質都擠在個極小極密,而溫度又極高的“原始原子”中。由一次“大爆炸”猝然爆發而形成了眾星系,包括今天我們能觀察到的銀河星系及河外星系。至今我們仍能觀察到河外星系正在以非常規律的方式退離我們,向四面八方猛衝擴散。這在天文學中稱為宇宙大爆炸。 在銀河系的星系中有一個太陽系。太陽系中一系列的行星圍繞太陽運轉。其中的一個地球當溫度逐漸冷卻的同時,各種有機物質又逐步形成有生命的微生物、植物和動物。這些物種又都從較低階較簡單的逐步向較高階較複雜的進化。大約在四五百萬年前,動物中的靈長目進化成為有思維能力的人類。 自從有觀察能力、有思維能力的人類出現以後,面對“人”所居住的空間,即地面以上空間,風雲所由生,禽鳥飛舞以及雨雪所由降的空間,是否有比人類更能力強大,更高尚的存在,如是稱之“天”。 這個“天”是與“人”相對應的,而且這個“天”有與“人”相似的地方,可以產生疾病、預防疾病及治療疾病。因而在“人’與“天”的關係上,出現過“天人相應”的哲學命題,即指人體與大自然有相近或相似的變化。甚至出現過“天人感應”的神秘學說。更可以指出的是,在“天”和“人”的認識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文化有很明顯的差異:是和睦相處還是誰征服誰,誰統治誰,即出現“天人合一”與“人定勝天”的哲學命題。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即夏、商、週三代。在這三代前後,以伏羲魚八卦而建立《易經》天人之際的文化為基礎,屬於原始質樸的文化。到了周秦之際,出現百家爭鳴天下。秦漢前後,逐漸形成儒、道、墨三家學說。秦漢以後儒、道兩家學說隆替,墨家思想在漢初已融化為儒道的附庸,並無特主的藩籬。 西漢初期,因政治領導與社會的趨勢,道家思想最為流行,尤為突出的西漢文帝劉恆時期(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和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0年)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隨之而來的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這時期完全傾向道家“黃老之術”。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漢初政治原則的必然趨勢。因為道家學術思想,便在歷史上形成一種規律性的規則。後當撥亂反正時期,必須用道家學術來領導。到了天下太平便用“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蓋老子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23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32章)對推翻政權很有鼓動作用。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系列統制要秘,對統治階級十分有好處。 西漢以後,因道家思想盛行,於是法家、陰陽家、雜家思想都依託於道家門庭,依草附木,欣欣向榮。 到西漢末年,由印度傳來了佛教與佛學。到南北朝時,佛學因與中國的儒道兩家互相融合,奠定隋唐以後中國佛教勃興階段。西域來的名僧如佛圖澄、鳩摩羅什等人,畢生致力於佛文化的推廣,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起到很大的作用。 現在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與儒、道、釋三者的觀點和主張都有密切的聯絡。總的是:儒是人際關係的大協調;道是天人關係的大協調;而釋則是人天關係的大統一與和諧。現將三者的說法簡介如下: 儒家創始人孔子對天人關係有很多言論,現摘錄其中有代表性言論如下:“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這裡孔子把代表人類居住的環境“天”已經人格化,它負責季節的運轉,無機物和有機物質,包括有生命物體的生生息息。又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說明他透過學習、觀察、體會,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而得到大自然的規律——“天命”。又按這些自然規律、社會人文規律辦事,就能把事情辦好,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 又如儒學大師荀子也有很精闢的論述,指出:“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遐遠而輟廣。”又說:“故明天人之分,可謂至人。” 為了使我們居住的星球,長久擁有蔚藍的天空、碧綠的水體,需要我們運用我們所掌握的所有知識和技巧,朝全球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努力,讓全球的生物擁有足夠可以使用和飲用的水資源和維持生產和生活的能源,正如孟子所說“養生喪死無憾”。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指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77章)。故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25章)。 佛學主張因果輪迴。提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而是時間未到。甚至提到今生未報,來生必報。 以上簡單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在這些哲理指導下,中華文明經歷四五千年不斷鞏固和發展。現在,再簡要介紹西方“人定勝天”的思想。 西方的基督觀點可以作為典型代表。基督認為,人脫離自然之外,對自然界的其他生靈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無所不能的智者,主宰著自然。 天主教的聖經這樣說:上帝說,讓我們心中塑造人的形象,像我們的樣子,讓他們統治海里的魚,天上的飛禽。統治所有牲畜,所有土地,和土地上爬行生物。於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想法,製造了人——男人和女人。上帝祝福他們,對他們說:“繁衍,佔領這塊土地,征服它。統治海里的魚,大上的飛禽和地上行動的每個生物。” 一般來說,在人定勝天的哲理指導下,生態平衡被破壞,人類居住的環境逐步惡化,因而出現下列八個全球性的問題。 l、全球變暖;2、臭氧層損耗;3、生物多樣性逐步消失,近1/5的生物將絕種;4、森林被大量砍伐,造林趕不上毀林;5、土地退化,土壤沙化;6、淡水資源短缺;7、海洋資源退化,汙染與過度開發;8、全球受永續性有機物汙染(POP)。 此外,還有由於過度城市化,城市將人滿為患。由於以上綜合原因,受災人口將日趨增加。 原來中國傳統文化,在“天人合一”哲理指導下,中華民族既古老又恆新。但回想起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四人幫”不知為何把“天人合人”的老祖宗承傳扔在一邊,而把西方有害的哲理,“人定勝天”搬過來,大鬧“圍湖墾田”,在60°以上的山坡上墾荒,造成水土流失,洪災不斷出現。只有在“撥亂反正”的思想指導下,今天才能“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還草”。短短的十幾年工夫,不僅糧食增產,而且災荒不再威脅。 這一歷史給中華兒女上了一堂“天人合一”的好“講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難忘的“講課”吧!
你好! 約在百億年前,混沌之初,宇宙的全部物質都擠在個極小極密,而溫度又極高的“原始原子”中。由一次“大爆炸”猝然爆發而形成了眾星系,包括今天我們能觀察到的銀河星系及河外星系。至今我們仍能觀察到河外星系正在以非常規律的方式退離我們,向四面八方猛衝擴散。這在天文學中稱為宇宙大爆炸。 在銀河系的星系中有一個太陽系。太陽系中一系列的行星圍繞太陽運轉。其中的一個地球當溫度逐漸冷卻的同時,各種有機物質又逐步形成有生命的微生物、植物和動物。這些物種又都從較低階較簡單的逐步向較高階較複雜的進化。大約在四五百萬年前,動物中的靈長目進化成為有思維能力的人類。 自從有觀察能力、有思維能力的人類出現以後,面對“人”所居住的空間,即地面以上空間,風雲所由生,禽鳥飛舞以及雨雪所由降的空間,是否有比人類更能力強大,更高尚的存在,如是稱之“天”。 這個“天”是與“人”相對應的,而且這個“天”有與“人”相似的地方,可以產生疾病、預防疾病及治療疾病。因而在“人’與“天”的關係上,出現過“天人相應”的哲學命題,即指人體與大自然有相近或相似的變化。甚至出現過“天人感應”的神秘學說。更可以指出的是,在“天”和“人”的認識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文化有很明顯的差異:是和睦相處還是誰征服誰,誰統治誰,即出現“天人合一”與“人定勝天”的哲學命題。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即夏、商、週三代。在這三代前後,以伏羲魚八卦而建立《易經》天人之際的文化為基礎,屬於原始質樸的文化。到了周秦之際,出現百家爭鳴天下。秦漢前後,逐漸形成儒、道、墨三家學說。秦漢以後儒、道兩家學說隆替,墨家思想在漢初已融化為儒道的附庸,並無特主的藩籬。 西漢初期,因政治領導與社會的趨勢,道家思想最為流行,尤為突出的西漢文帝劉恆時期(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和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0年)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隨之而來的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這時期完全傾向道家“黃老之術”。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漢初政治原則的必然趨勢。因為道家學術思想,便在歷史上形成一種規律性的規則。後當撥亂反正時期,必須用道家學術來領導。到了天下太平便用“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蓋老子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23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32章)對推翻政權很有鼓動作用。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系列統制要秘,對統治階級十分有好處。 西漢以後,因道家思想盛行,於是法家、陰陽家、雜家思想都依託於道家門庭,依草附木,欣欣向榮。 到西漢末年,由印度傳來了佛教與佛學。到南北朝時,佛學因與中國的儒道兩家互相融合,奠定隋唐以後中國佛教勃興階段。西域來的名僧如佛圖澄、鳩摩羅什等人,畢生致力於佛文化的推廣,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起到很大的作用。 現在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與儒、道、釋三者的觀點和主張都有密切的聯絡。總的是:儒是人際關係的大協調;道是天人關係的大協調;而釋則是人天關係的大統一與和諧。現將三者的說法簡介如下: 儒家創始人孔子對天人關係有很多言論,現摘錄其中有代表性言論如下:“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這裡孔子把代表人類居住的環境“天”已經人格化,它負責季節的運轉,無機物和有機物質,包括有生命物體的生生息息。又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說明他透過學習、觀察、體會,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而得到大自然的規律——“天命”。又按這些自然規律、社會人文規律辦事,就能把事情辦好,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 又如儒學大師荀子也有很精闢的論述,指出:“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遐遠而輟廣。”又說:“故明天人之分,可謂至人。” 為了使我們居住的星球,長久擁有蔚藍的天空、碧綠的水體,需要我們運用我們所掌握的所有知識和技巧,朝全球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努力,讓全球的生物擁有足夠可以使用和飲用的水資源和維持生產和生活的能源,正如孟子所說“養生喪死無憾”。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指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77章)。故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25章)。 佛學主張因果輪迴。提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而是時間未到。甚至提到今生未報,來生必報。 以上簡單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在這些哲理指導下,中華文明經歷四五千年不斷鞏固和發展。現在,再簡要介紹西方“人定勝天”的思想。 西方的基督觀點可以作為典型代表。基督認為,人脫離自然之外,對自然界的其他生靈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無所不能的智者,主宰著自然。 天主教的聖經這樣說:上帝說,讓我們心中塑造人的形象,像我們的樣子,讓他們統治海里的魚,天上的飛禽。統治所有牲畜,所有土地,和土地上爬行生物。於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想法,製造了人——男人和女人。上帝祝福他們,對他們說:“繁衍,佔領這塊土地,征服它。統治海里的魚,大上的飛禽和地上行動的每個生物。” 一般來說,在人定勝天的哲理指導下,生態平衡被破壞,人類居住的環境逐步惡化,因而出現下列八個全球性的問題。 l、全球變暖;2、臭氧層損耗;3、生物多樣性逐步消失,近1/5的生物將絕種;4、森林被大量砍伐,造林趕不上毀林;5、土地退化,土壤沙化;6、淡水資源短缺;7、海洋資源退化,汙染與過度開發;8、全球受永續性有機物汙染(POP)。 此外,還有由於過度城市化,城市將人滿為患。由於以上綜合原因,受災人口將日趨增加。 原來中國傳統文化,在“天人合一”哲理指導下,中華民族既古老又恆新。但回想起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四人幫”不知為何把“天人合人”的老祖宗承傳扔在一邊,而把西方有害的哲理,“人定勝天”搬過來,大鬧“圍湖墾田”,在60°以上的山坡上墾荒,造成水土流失,洪災不斷出現。只有在“撥亂反正”的思想指導下,今天才能“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還草”。短短的十幾年工夫,不僅糧食增產,而且災荒不再威脅。 這一歷史給中華兒女上了一堂“天人合一”的好“講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難忘的“講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