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國破山河在
公元756年的初春,詩人杜甫被幾名叛軍押解入長安,等待處置。所幸的是,由於官職卑微,他很快得到了釋放。
可是,一路走來,目睹盡長安城蕭瑟的景象,杜甫的心中已是五味雜陳。這樣複雜的情感,很快躍然於紙上,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詩篇——《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失魂落魄的他不會想到,自己的詩作竟能名垂千古,他也更不會想到,不過一年的時間,長安城便被唐軍重新收復。
長安陷落——帝國的尷尬處境
都城收復了,但是,安史之亂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卻是難以估量的。為了應對來自河北的叛軍,唐帝國抽調西北邊防軍進入中原。帝國在西北的宿敵吐蕃與黨項等一看有機可乘,立即揮兵直入,直逼長安城下。
唐朝皇帝不是看不到吐蕃等的威脅,可是,熊和熊掌不能兼得。為了安定內部,他必須要做出痛苦的抉擇。而更讓他痛苦的,還在後面。
由於西北邊軍的助力,唐王朝得以扭轉了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局勢一有緩和,皇帝便迫不及待的派出了監軍的宦官,要制約前線將帥的權力。
防止武將尾大不掉,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權力的分散,在宦官和武將之間引發了巨大的爭執。而這種爭執所導致的前線軍事行動的不振,又給叛軍以喘息的餘地,他們重整旗鼓,一路西進,竟然二次佔領了長安城。
灰頭土臉的皇帝,不得不再度乞求回鶻兵的支援,經過郭子儀等人的辛苦斡旋,回鶻“慷慨相助”,作為回報,他們又大掠長安三日。在“四夷”面前,唐朝中央政府可以說是顏面盡失。
重整旗鼓,保衛都城仍是第一要務
這種屈辱感,首先便體現在了對都城防衛的無力上。有人曾建議遷都,但是,遷都是要耗費巨大成本的,唐政府的財政已是捉襟見肘,又怎麼拿得出閒錢來舉家搬遷呢?既然走不了,重新佈置防禦,便成為了帝國政治第一要務。
江南輸血
長安的威脅,主要在三方面。一,飢餓的威脅。經過長期的戰爭,關中地區的農田水利遭受了巨大的破壞,所產不敷為用。為了解決都城吃飯的問題,唐政府將目光投向了富庶的江南。
經濟重心南移已是老調,不必重彈。關中的政府用建設漕河的方式將江南與長安相連線,錢糧源源不斷的流入帝國的政治中心,有了物資補給,長安又出現了繁榮的氣象。魯迅先生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此時的長安城,可以說是做到了前兩點。
家賊難防
當然,在保衛長安這件事上,光有飯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此時,一些地方藩鎮已蠢蠢欲動,他們的軍事將領大權獨攬,虎視眈眈於長安。如果坐視不管,他們很快將會變成帝國的心腹大患。
先下手為強,帝國的政治精英們決定用速戰速決的方式來掃蕩地方的反對者。安撫吐蕃後,唐德宗一聲令下,京師主力傾巢出動,向河北和淮西的藩鎮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藩鎮也不是好惹的,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眼看第一梯隊未能建功,唐德宗又調涇原的駐軍去增援。結果,由於賞賜微薄,這些援軍不僅不肯賣力,還把德宗趕出了長安城。唐朝皇帝萬萬沒想到,長安再度陷落,居然是由自家人一手促成的。這便引出了長安的第二個威脅——桀驁不馴的駐軍。
由於關中地區大部分軍隊仍忠於唐政府,德宗出逃後不久,便重新奪回了長安。可這件事也給他敲響了警鐘,為了保證帝國政治中心的安全,他進一步擴編了長安的中央禁軍——神策軍。在以後的日子裡,為了防止神策軍一家獨大,皇帝又把他分為左右兩軍,各派宦官任神策中尉以統領。
神策軍實力的膨脹,對壓制其他潛在的反對力量是大有裨益的。他們也曾參與過宮廷政變,但北司宦官集團的控制,也讓他們難以施行“下克上”的計謀,長安也得以恢復穩定。
壓制吐蕃
說完了前兩個方面,咱們就來看長安的第三個威脅——邊疆民族的衝擊。前面也提到,吐蕃等借唐王朝內亂,屢屢發兵,不僅切斷了長安和安西都護府的聯絡,還一度佔領長安城。因此,壓制吐蕃,對於長安的防衛是至關重要的。
唐政府做了兩手準備,第一手,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吐蕃的北鄰居除了唐朝,就是回鶻。回鶻擁有精銳的騎兵軍團,而且轄地甚廣。為了能讓回鶻給自己抵禦吐蕃賣力,唐朝皇帝不僅屢嫁公主給回鶻王族,還用絲絹買進回鶻的馬匹。
唐帝國的示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回鶻果然為長安政府兩肋插刀,牽制住了吐蕃的一部分主力,讓長安轉危為安。
第二手,有了外援,不代表自己就不做準備,唐王朝擴編神策軍,也有抵擋吐蕃的考慮。另外,唐政府還徵召了數以十萬計的防秋兵(吐蕃多在秋天進擾),龐大的軍團圍繞長安城駐防,嚴陣以待,城內又有左右金吾衛來回巡查,防止吐蕃間諜的破壞,層層設防,大大減弱了來自高原民族的威脅。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自德宗以後,唐長安政府還加快了對民間武器的收繳,並對所謂“自衛組織”進行取締。經過整頓,長安收穫了安全感。
永恆的財富
保衛自己的都城,是所有政權都會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毋須諱言,安史之亂後,長安也曾遭遇陷落的尷尬境地,但這並不足以掩蓋無數政治家與將士的付出。這是一筆寶貴的政治財富,也應當得到今人的重視。
參考文獻:
司馬光《資治通鑑》 中華書局
歐陽脩《新唐書》 中華書局
劉昫《舊唐書》 中華書局
劉慶柱《地下長安》 中華書局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 華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鴻《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 三聯書店
王小甫等著《創新與再造》 北京大學出版社
杜甫——國破山河在
公元756年的初春,詩人杜甫被幾名叛軍押解入長安,等待處置。所幸的是,由於官職卑微,他很快得到了釋放。
可是,一路走來,目睹盡長安城蕭瑟的景象,杜甫的心中已是五味雜陳。這樣複雜的情感,很快躍然於紙上,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詩篇——《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失魂落魄的他不會想到,自己的詩作竟能名垂千古,他也更不會想到,不過一年的時間,長安城便被唐軍重新收復。
長安陷落——帝國的尷尬處境
都城收復了,但是,安史之亂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卻是難以估量的。為了應對來自河北的叛軍,唐帝國抽調西北邊防軍進入中原。帝國在西北的宿敵吐蕃與黨項等一看有機可乘,立即揮兵直入,直逼長安城下。
唐朝皇帝不是看不到吐蕃等的威脅,可是,熊和熊掌不能兼得。為了安定內部,他必須要做出痛苦的抉擇。而更讓他痛苦的,還在後面。
由於西北邊軍的助力,唐王朝得以扭轉了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局勢一有緩和,皇帝便迫不及待的派出了監軍的宦官,要制約前線將帥的權力。
防止武將尾大不掉,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權力的分散,在宦官和武將之間引發了巨大的爭執。而這種爭執所導致的前線軍事行動的不振,又給叛軍以喘息的餘地,他們重整旗鼓,一路西進,竟然二次佔領了長安城。
灰頭土臉的皇帝,不得不再度乞求回鶻兵的支援,經過郭子儀等人的辛苦斡旋,回鶻“慷慨相助”,作為回報,他們又大掠長安三日。在“四夷”面前,唐朝中央政府可以說是顏面盡失。
重整旗鼓,保衛都城仍是第一要務
這種屈辱感,首先便體現在了對都城防衛的無力上。有人曾建議遷都,但是,遷都是要耗費巨大成本的,唐政府的財政已是捉襟見肘,又怎麼拿得出閒錢來舉家搬遷呢?既然走不了,重新佈置防禦,便成為了帝國政治第一要務。
江南輸血
長安的威脅,主要在三方面。一,飢餓的威脅。經過長期的戰爭,關中地區的農田水利遭受了巨大的破壞,所產不敷為用。為了解決都城吃飯的問題,唐政府將目光投向了富庶的江南。
經濟重心南移已是老調,不必重彈。關中的政府用建設漕河的方式將江南與長安相連線,錢糧源源不斷的流入帝國的政治中心,有了物資補給,長安又出現了繁榮的氣象。魯迅先生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此時的長安城,可以說是做到了前兩點。
家賊難防
當然,在保衛長安這件事上,光有飯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此時,一些地方藩鎮已蠢蠢欲動,他們的軍事將領大權獨攬,虎視眈眈於長安。如果坐視不管,他們很快將會變成帝國的心腹大患。
先下手為強,帝國的政治精英們決定用速戰速決的方式來掃蕩地方的反對者。安撫吐蕃後,唐德宗一聲令下,京師主力傾巢出動,向河北和淮西的藩鎮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藩鎮也不是好惹的,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眼看第一梯隊未能建功,唐德宗又調涇原的駐軍去增援。結果,由於賞賜微薄,這些援軍不僅不肯賣力,還把德宗趕出了長安城。唐朝皇帝萬萬沒想到,長安再度陷落,居然是由自家人一手促成的。這便引出了長安的第二個威脅——桀驁不馴的駐軍。
由於關中地區大部分軍隊仍忠於唐政府,德宗出逃後不久,便重新奪回了長安。可這件事也給他敲響了警鐘,為了保證帝國政治中心的安全,他進一步擴編了長安的中央禁軍——神策軍。在以後的日子裡,為了防止神策軍一家獨大,皇帝又把他分為左右兩軍,各派宦官任神策中尉以統領。
神策軍實力的膨脹,對壓制其他潛在的反對力量是大有裨益的。他們也曾參與過宮廷政變,但北司宦官集團的控制,也讓他們難以施行“下克上”的計謀,長安也得以恢復穩定。
壓制吐蕃
說完了前兩個方面,咱們就來看長安的第三個威脅——邊疆民族的衝擊。前面也提到,吐蕃等借唐王朝內亂,屢屢發兵,不僅切斷了長安和安西都護府的聯絡,還一度佔領長安城。因此,壓制吐蕃,對於長安的防衛是至關重要的。
唐政府做了兩手準備,第一手,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吐蕃的北鄰居除了唐朝,就是回鶻。回鶻擁有精銳的騎兵軍團,而且轄地甚廣。為了能讓回鶻給自己抵禦吐蕃賣力,唐朝皇帝不僅屢嫁公主給回鶻王族,還用絲絹買進回鶻的馬匹。
唐帝國的示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回鶻果然為長安政府兩肋插刀,牽制住了吐蕃的一部分主力,讓長安轉危為安。
第二手,有了外援,不代表自己就不做準備,唐王朝擴編神策軍,也有抵擋吐蕃的考慮。另外,唐政府還徵召了數以十萬計的防秋兵(吐蕃多在秋天進擾),龐大的軍團圍繞長安城駐防,嚴陣以待,城內又有左右金吾衛來回巡查,防止吐蕃間諜的破壞,層層設防,大大減弱了來自高原民族的威脅。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自德宗以後,唐長安政府還加快了對民間武器的收繳,並對所謂“自衛組織”進行取締。經過整頓,長安收穫了安全感。
永恆的財富
保衛自己的都城,是所有政權都會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毋須諱言,安史之亂後,長安也曾遭遇陷落的尷尬境地,但這並不足以掩蓋無數政治家與將士的付出。這是一筆寶貴的政治財富,也應當得到今人的重視。
參考文獻:
司馬光《資治通鑑》 中華書局
歐陽脩《新唐書》 中華書局
劉昫《舊唐書》 中華書局
劉慶柱《地下長安》 中華書局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 華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鴻《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 三聯書店
王小甫等著《創新與再造》 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