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1409755437

    澆錠子 將錫調配到含錫量65%(有用一串煏光和一條滇銅配成,稱條串錫水,含錫量在80%以上;有用一串煏光去掉四梭,配以一條滇銅,稱條 十八,含錫量更高,加熱熔化,澆入由兩塊黑色石頭(內襯澆板紙)合攏之模具(俗稱家生),冷卻成為長二寸半,闊一寸,厚三釐之錠子。29張錠子為一突,十突為一排,五排為一作(1450)張。如在每突錠子中加一張,稱為一個雙張(一作為1500張),至多加3個雙張(一作為1600張)。澆錠子一般為三人,其中一人兼看火,火過旺,錠子會出現花芯,打錫易破;火過小,澆不到底,成半張錠子。

    打錫箔 分下間與上間兩部分。

    下間過程:打“麥糕頭”(取半排剪去錠頭之錠子,握住一端,另一端置於方形太湖石上,兩端反覆調換錘打)——撕“扎伐”(用直錘頭往寬打)——合“四坒 ”(把十坒“扎伐”打成坒)——間“四坒”(把“四坒”排列次序間隔相疊)——升“短腰”(把“四坒”打長)——升“長腰”(把“短腰”打長)——合“長腰”(把四坒“長腰”打成兩坒)——收“頭收”(逐張揭一遍)——挺“小塊”(打成“小塊”)——撲“小塊”(逐張撲上擂粉)——砸塊(砸長)——橫轉(把“砸塊”填上牛皮,橫擺在長方形太湖石上錘打)——和塊(往寬打)——底座( 頭一扇“和塊”打至規定尺寸)——合攏(把另一扇“和塊”打成與“底座”一樣合攏)——打“雙伐”(打至“大塊尺寸”)——“大塊”(把“大塊”逐張開間疊)——打“十分”(打至55釐米×25釐米)——平“十分”(平整花色)。

    “十分”平整後,下間箔司即可送去箔鋪取酬。女工從箔鋪領來“十分”,用竹籤逐張挑揭。

    上間過程:理“十分”(把“十分”理過按實)——打“十寸”——平好花色——犁斷(用竹製刀對開後相疊)——打“腰間”——平中錠——四邊裁光——揭中錠(由女工把中錠逐張揭松)——對開(犁成兩開後相疊)——打“大尺六”——擱焙——裁頁子。

    一作錠子,可打成5至7甲(一甲3200張,實際頁子數應多出數百張)頁子,視錠子錫分高低、張數多少,箔塊尺寸大小,箔司技藝優劣而定。水汽影響制箔工藝,舊時,箔工每年要歇夏,遇霧露天、黴蒸天須停工。每年實際打箔時間約8個月。

    劈紙花 先用竹片製成與箔塊長闊相等之擱尺,取紙花一刀 (100張左右),置於木墩上,放上壓鐵,用木錘在凸字形劈紙刀上一擊,劈去毛邊,再用擱尺定長度、闊度,用同法劈成錫箔所需尺寸,並以麻皮捆成半甲或一甲。

    褙紙 為城鄉婦女之副業,從業人數約3至4萬人。用挑籤把頁子逐張揭松,將紙花置於臥紙板上,敷上頁子,捏住臥頭(嵌有臥鐵之木頭),在頁子上來回褙動,頁子即褙於紙上,乃為幹紙。通常一甲紙(8頓,一頓為400張),須褙4日,其工資甚微,以“收數”(多餘之幹紙,又叫賺鈿紙)彌補,“收數”最好有 一頓多。

    砑紙 其工具為砑竿。竿頂繃有牽繩,下端裝有“大蒜部頭 ”(木製握手,形同大蒜頭),部底裝有玉質砑石,借牽繩壓力,緊貼於砑床(俗稱梨板,由梨木製成)。砑前,將幹紙兩端涮去錫屑,塗以煤煙,放在砑床上,來回拉動砑竿,即把幹紙砑實砑光。砑工約有六七千人,十之八九為女工,亦有來自沙地之男工。

    整塊頭 將砑過幹紙兩端,刷去一寸寬錫屑,染上紅色,數一百張為一疊,每隔一疊倒轉180°,使其染與未染相間隔。用剪刀修剪平整,再置於榨凳上壓榨一晚,次日取下,打上排印。

    打包 用竹篾編成長方形竹簍,襯以箬殼,裝入12塊錫箔紙,再將簍口編攏

  • 2 # 使用者3107786867544

    ,輕如鴻毛,軟似綢緞,薄如蟬翼,色澤柔和,厚度可薄至不足0.12微米,民間俗稱“打錫”、“捶錫箔”,是從歷史悠久的金箔煅制技藝衍生而來,源於東晉,成熟於南朝,流行於宋、齊、梁、陳,鼎盛於清、民國期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工藝品,也是沙溪鎮的特種傳統工藝品。

      錫箔紙與百姓日常生活、祖宗崇拜、俗神信仰等休慼相關,錫箔鍛制技藝,距今已幾百年,仍然綿延不絕。這種自發成長壯大的傳統文化產業,對農民致富,更好解決當地、輻射周邊農民就業有著十分現實的意義,對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產生過一定作用。

      錫箔鍛制工藝獨特,以前都是拿鐵錘手工捶打,打一“手”得花很多天,現基本使用機械,快多了。

      錫箔具有很獨特的鍛制工藝,中國古代工匠對金屬箔煅制工藝進行改造,表現在加工過程對金屬退火處理的應用。傳統錫箔加工製作也是層層疊合鍛打和退火,不同的是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錫表面易形成隔層,故不取箔片間,用紙間隔法,只在錫箔捶擊面首部數層以裱糊漿糊。後又開發蒸汽退火加熱技術,使熔點遠低於金銀的錫獲得很高的延展性,對科技進步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打造錫箔工序:(現今工藝用機械錘打代替手工打造,其他工藝仍如舊時相同)手工打錫的主要工具為一塊平整大青石頭,一把約重8-9市斤鐵錘,另有:石(鐵)模具、鐵勺、鐵鍋、石墩、牛皮墊、蒸籠、磚塊、鋼製裁刀、木枰(臺枰)、包裝紙和紙箱等。主要工序有:化錫→鑄片→輾軋→蒸錫→打胚(捶牌)→褙錫→捶箔→燻錫→切箔→檢驗包裝(內有幾道工序重複應用)等。

      外地稱之為拍葉工序,沙溪則稱為“捶牌”或“捶箔”,執8-9市斤鐵錘捶打。別看工具簡單,工藝流程相當繁複,難度大、時間長,要將小小一塊錫片不斷反覆捶打成若干張薄如蟬翼、吹彈欲破的錫箔,沒有高超技藝是幹不了的。

      手工捶制,石(鐵)模具鑄錫片規格為2.5×4.5cm,一斤錫可鑄16片;捶打擴充套件至面積一倍,用手依次一張張“開啟”掰散(或稱為“拆箔”),又碼堆入蒸籠溫控退火,確保不受自然空間溫度、溼度影響。早年鍋爐燒木炭,蒸籠外罩木桶蓋,藝人憑經驗控制火候,掌握溫度。蒸約5小時取出,二片合成一件第二次捶打,錫片面積成倍增加。當捶打至面積43cm×42cm時再切割裁邊,全程約需捶打、蒸20多次,成品包裝方算完工,歷時半月至月餘,稱“一手”。每包約重半斤(或按客戶要求),裝盒箱往銷全國或出口外銷。

      如今,人工捶打被機械打箔替代,古老炭灶蒸籠被溫控機取代,人工拍葉由壓條機代勞,時間縮短近半,原本半月至月餘,現如今快的僅一週就能完成。雖然有機械代勞,可頭尾幾道重要工序,機械無法替代仍得用手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日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