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色歸讀
-
2 # 唐門吹水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當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後世更將其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就是孔子,孔子及其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
孔子出生在魯國的昌平鄉的陬邑,也就是今天山東省的曲阜地區。孔子的祖上叫孔防叔是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叔梁紇也就是孔子的父親。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的腿從小就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叔梁紇請求顏氏讓她三個女兒之中的一個立為妾,顏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於是徵求三個女兒的意見。長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兒顏徵在願嫁叔梁紇。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叔梁紇與姓顏的女子未婚交合而生下了孔子,是在尼丘山上向神靈祈禱後才得到了孔子的。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了。他生下來的時候,頭頂中間下凹陷,而又因為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於是被取名為“丘”,字“仲尼”。
這就是孔子名字的來歷。
-
3 # 李紅袖
讀歷史的時候,會覺得春秋時期的人名字很奇怪。比如孔子他老爹叫“叔梁紇”,這名字怪不?還有姓叔的人?再比如孔子去見過的那位著名的風流女 南子,這名字也夠奇怪的,難道是姓南名子?
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春秋或更早時期的名字形式和現在不同。一方面是姓氏分流,男子稱氏不稱姓,但氏又不穩定,經常隨著其人的封地、官職的變化而變化。比如我們都知道的晉國元帥先軫,他又叫原軫,軫是名,而先、原是氏。他先封於“原”這個地方,故此稱原軫,後來又改封於“先”這個地方,故稱先軫。
對於女人來說,就是稱姓不稱氏,姓雖然是長期固定的,但女子的名稱結構和 現在卻不同,是姓放在最後的。所以上面提到的“南子”,其實是姓“子”。子這個姓是殷商的國姓,孔子也姓子。
另一方面,春秋時人的名字結構和現在不同,如前面說的孔子他老爹叔梁紇。這老先生當然不姓叔,前面說了,他姓子。叔也不是他的氏,他的氏是孔。那叔梁紇是毛意思呢?其實,“叔梁”是他的字,紇才是名,這是把名和字連稱的。與之類似的,比如孔子的祖先——孔父嘉,這老先生字孔父,名嘉。他的後代以他的字為氏,就稱孔氏了,孔子的孔就是這麼來的。而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孔父嘉、叔梁紇這些名字都好奇怪啊。
另一種情況,就是周圍蠻夷各國的人。比如題主說的“夫差”、“要離”這些人。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吳、越都屬於百越,是越人,他們的語言是和華夏不同的。
舉個很著名的例子:楚王的弟弟鄂君子析在河中游玩,船上鐘鼓齊鳴,盪舟者是一個越人,於是他就唱了一首歌,是什麼樣的歌呢?他唱道:“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 甚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子析說這是什麼鳥語?來人啦快給偶翻譯一下,於是就有個翻譯過來,說,他唱得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這就是著名的《越人歌》,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翻譯詩歌。
從這個例子我們就知道,吳越的語言是和華夏不同的,所以,象勾踐、夫差、闔閭之類的名字,自然是音譯的,確實沒什麼實際意義。
宋國到春秋時期,有個君主宋穆公,臨死前把君位傳給了侄子與夷,並委託司馬孔父嘉輔佐。與夷即位後,就是宋殤公。孔父嘉的妻子很漂亮,有一次走在路上,被太宰華督看見了,華督讚歎說“美而豔”,於是發動了政變,殺死了孔父嘉,順便也殺了宋殤公,另立了宋莊公。
孔父嘉是什麼人呢?他是宋國第五代君主宋湣公的後代,所以他也姓子。
孔父嘉被殺後,他的兒子逃亡到了魯國,就在那裡繁衍了下來,孔父嘉,字孔父,名嘉。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字為氏,就是孔氏。
所以孔子氏孔,姓子,名丘,字仲尼。
為什麼大家都叫他孔丘,沒人叫他子丘呢?前面說過,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所以孔丘就只能叫孔丘。
不過到後來姓氏合流,孔也就變成了今天的姓了。
回覆列表
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稱“孔子”,後世歷代君王和封建統治者不斷褒揚拔高,加了很多頭銜,就成了後來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
很多人認為孔子姓孔,其實他子姓孔氏。封建社會後期和當今大多姓氏不分,也就是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其實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是不同的,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姓所以別婚姻。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可以說: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商朝(殷朝)開國之君成湯叫子履,商紂王叫子受,紂王有一個哥哥,叫子啟。周武王滅商之後,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繼承商朝的祭祀。武庚在武王死後叛亂被周公所剿滅,周公又封商紂王的兄長子啟於宋,子啟就是宋國的開國之主。孔子是子姓宋國之後,所以孔子姓“子”。
史載“(叔梁)紇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這裡“野合”不是在野外苟合的意思。古俗認為:年過六十四歲結婚,不合禮儀,叔梁紇在66歲與18歲的顏徵在就是這種年齡相差較大、不合禮儀的婚配,也就是礙於禮法沒法舉辦正式婚禮,故稱“野合”。
可能是其父叔梁紇年齡過大的緣故,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yú dǐng)”,即孔子生下來相貌奇醜:雙眼露白,雙鼻露孔,雙耳露輪,嘴露齒,謂之“七漏”,頭頂凹陷。也就是他投部四周高中間低,形似山丘,再加上孔子父母在尼丘山居住,其母曾祈禱於尼丘山並受孕,所以叫“孔丘”。
孔子父親叔梁紇曾娶妾施氏,生一個跛腿兒子伯尼(又名孟皮)。依照古代“伯仲叔季”的年齒順序,他作為男丁的老二叫“仲尼”就順理成章,文革時期批孔時“孔老二”的稱呼滿天飛就是這麼得來的!
至於孔丘有被人稱作“孔子”,這裡的“子”與他姓氏裡的“子”意思不同,是古代對有學問、道德高尚的男子的尊稱,大致是“先生”的意思,如後世的孟子、曾子、韓非子、墨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