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火鍋一般是指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火鍋現吃現燙,辣鹹鮮,油而不膩,暴汗淋漓,酣暢之極,解鬱除溼,適於山川之氣候,今發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8
回覆列表
  • 1 # 劉凡塵

    通過歷史的遺蹟和記載,我們發現,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時就已經開始有火鍋的雛形了,不過那時它不叫火鍋,而是叫溫鼎。我們在博物館都能看到鼎,鼎是商周時的一種炊器。圓鼎三足,方鼎四足,下面足間的空間是填柴燒火的地方。那麼溫鼎和常見的鼎有什麼不同呢?

    在已發現的商周銅鼎中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鼎,這種鼎的鼎足中部多了一個托盤,有的在鼎腹下面多了一個圍起來的爐膛,還有可以開合的爐門,做得非常精巧。這種鼎已經發現16件之多。它的特殊結構顯然不適宜燒柴,卻適宜在托盤或爐膛裡放置木炭,一邊加熱、一邊煮食物,所以被叫作溫鼎。它們均屬於小型鼎,有著使用方便、易於移動、邊煮邊食、可涮可食的優點。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火鍋雛形。

    1989年在江西新幹縣大洋洲鎮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銅器。其中一種青銅鼎,腹部各面飾有上下兩層環柱角展體獸面紋,一側寬面橫開一口,口前置門,門可上下轉動啟合,還設定了用來固定閉門的插銷。外底之上的腹腔設有內底,內外底間形成夾層,起著爐灶的作用,在夾層裡放上炭火。這樣可以文火煮食物,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溫不冷,美味飄香。據專家說,這是中國的火鍋鼻祖。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戰國青銅器,這是被叫作煎盤的特殊銅器,它由四根立柱連線上下兩個圓盤組成,上盤深,盤邊有銅環提鏈;下盤淺,盤底有長方形鏤孔,出土時上盤裡殘存有魚骨和梅核,下盤內放著木炭。其實,這也是一種溫鼎一樣的火鍋器具。那麼,這種溫鼎是用來煮什麼的火鍋呢?

    羹,這是商周時期貴族的主要食物,羹就是肉粥,確切說就是湯煮肉。那時羹的名目很多,幾乎所有可以人口的動物肉都可以做羹,其名稱隨著肉的不同而異。見於文獻中的羹名有羊羹、豕羹、犬羹等,這些羹除用肉外,還要加上一些碾碎的穀物。這是羹的傳統做法,古人的羹其實也是一種簡單的火鍋。所以說,火鍋最早在商周時期就存在了,而且這還是當時貴族的奢侈享受。

    在古代典籍中經常出現一種叫“古董羹”的飲食名稱,其實這就是火鍋。因投料人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據考證,20世紀中葉出土的東漢文物“鑊鬥”,就是一種高腳式的火鍋。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相當於現今的“多味火鍋”。

    到了唐代,更多的達官貴人也開始吃起了小火鍋,比如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唐代火鍋還傳到日本,於是涮肉食俗又風靡了東瀛。

    到宋代,火鍋已是在民間很常見的食法了,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說的是他遊武夷山時,訪隱士止止師,在雪地裡捕獲了一隻野兔,但無廚師烹製。隱士告訴他在桌上放個生炭的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等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片在湯中涮熟,蘸著調味料吃。林洪看著火鍋中翻滾的肉片,想起了“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詩句,於是將此種吃法取了一個雅名:“拔霞供”。

    不僅在中原地區和南方,在北方大草原上,也出現了因地制宜的涮肉火鍋。在內蒙古昭烏達蒙敖漢旗一座墓出土的壁畫裡,有一個奇特的飲食場景。據考證,這是遼代初期的涮肉火鍋。壁畫中三個契丹人於穹廬之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有的用筷子在鍋中涮食羊肉。火鍋的前面放著一張方桌,上面陳放著盛配料的兩個簋(盤子),還有兩盞酒杯,桌的右側備有大酒瓶,左側用特製的鐵筒,盛著滿滿的羊肉塊。這幅壁畫中的火鍋場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極為珍貴的歷史佐證。它為火鍋的起源提供了最形象的依據。它說明在一千多年以前的遼代民間,已有吃火鍋的飲食習俗了。到了元代,火鍋更是在北方流行,經常用來煮牛羊肉火鍋。

    到了清朝,火鍋在民間更為盛行,如涮羊肉火鍋在當時就大行其道。當然,清朝時吃火鍋最為豪華氣派的還要數帝王家,而且火鍋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袁枚在《隨園食單》中特意做了很詳細的記載。

    清宮中的火鍋常常以場面盛大、風味獨特著稱。乾隆四十八年,也就是1783年的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官筵宴宗室,就辦了530桌火鍋宴,其盛況可謂壯觀。I796年,嘉慶帝登基時,也曾大擺火鍋宴,號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1550個,比乾隆當時的1300多個還要多。到了慈禧太后的時代,宮中盛行“菊花火鍋”。每當深秋菊花盛開,慈禧太后就喜歡採摘菊花瓣制菜食用。御膳房將火鍋內兌入雞湯,煮沸,再取白菊花瓣淨洗,撕成絲撒入鍋中,待菊花清香滲入湯內,將生肉片、生雞片等人鍋燙熟,蘸汁食用。鮮魚和鮮肉片本來已夠鮮美,再加上菊花所透出的那股清香,便分外可口。

  • 2 # 歪理陳說

    清朝人最愛吃火鍋,而且古代皇帝中屬乾隆皇帝對火鍋是情有獨鍾,相傳乾隆下江南,每到一地,必有火鍋宴會。他爺爺康熙皇帝也是火鍋美食愛好者,在60大壽的時候辦的千叟宴就創意出了千人吃火鍋文化,不得不佩服啊。

  • 3 # 小影的足跡

    說到火鍋那真的是老少皆宜,尤其冬天和夏天吃一頓火鍋那滋味簡直不要太爽。據考證商周的鼎器應是火鍋最早的雛形,戰國時期即有火鍋。

    1.火鍋古稱“古董羹” ,為什麼叫這個呢,因為食物投入沸水的時候不是會發出“咕咚”的聲音麼,所以就因此而得名了,而商周溫鼎就相當於現代精緻的小火鍋,可以邊吃邊煮溫鼎目前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它通高67.6釐米,口徑38.3釐米。溫鼎內有夾層,氛圍兩部分,上部分能盛放湯羹肉類,下部分可以放炭火燃料,它的樣子侈口束頸,深腹圓底,立耳,圓柱形空足,頸飾一週龍紋,腹飾三角紋,足飾三角紋和雲雷紋內底有銘文一字,當然這個一般人也是吃不起的

    2.而戰國的火鍋銅鼎是從陶製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據說在此銅鼎中發現狗骨,證明在當時已有狗肉火鍋存在。

    3.漢代的火鍋,就比較接近現代火鍋了,火鍋也是公侯王族們中很普遍的食物,而在韓都王劉非墓發現了五格的火鍋,這就具備了現在九宮格火鍋的雛形,鍋中有四個扇面的分隔,中間還有一個圓鍋,方便分煮不同的食物。

    4.到唐朝,火鍋已經發展成了一種飲食時尚富人設家宴的時候,一般都會備用火鍋。唐朝的火鍋,多是用陶燒成的,叫“暖鍋”。

    5.而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涮肉火鍋遼代契丹人的壁畫中,三個契丹人圍著一個火鍋,旁邊的大通裡面有滿滿的食材,火鍋前面還有幾個小碗,估計是調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榮時代》鄭朝山和秦招娣訂婚到底是什麼目的?他對秦招娣有感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