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33769193506

    苗是會意字。上方為草字頭,下方為田,表示田裡初生,形狀象草的植物。《說文》:“苗,艸(草)生於田者。”成語:枯苗望雨、揠苗助長。

  • 2 # 使用者8503174271947

    、出自羋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其後以邑為氏。

      2、據《姓氏五書注》所載,相傳上古有名醫曰苗父,苗姓當始於此。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百濟(北韓古國)大姓有苗姓;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今滿、彝、畲、蒙古、維吾爾、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名人精粹

      苗海潮:下邳(今江蘇邳州)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六一三年聚眾起義,不久併入杜伏威部,抗擊隋軍於江淮一帶。後降唐。

      苗晉卿:潞州壺關(今屬山西)人,唐代大臣。進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後,被肅宗拜為左相。唐軍還師國都後,封為南韓公。代宗時,吐蕃曾佔領京都,其被脅迫而閉口不言。其子苗丕,歷任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郎中,官終河南少尹。

      苗蕃、苗忄音、苗恪:潞州壺關人,唐代大臣。父子三人均為進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參軍。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戶部郎中。苗恪歷官洛陽令、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後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苗訓: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術,曾於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宋初,累官至檢校工部尚書。

      苗貴妃:開封人,宋仁宗妃。以容德入侍仁宗,封仁壽郡君,拜才人、昭容,進德妃。因善待兒時的英宗,英宗即位後,詔拜貴妃。

      苗授: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北宋將領。以蔭補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戰役中,屢立戰功,累遷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後以保康節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為宋將,累官至天武都指揮使。

      苗傅:上黨人,南宋將領。累官至統制官。後與劉正彥發動叛亂,逼高宗讓位於太子,被勤王之師擊敗,並被俘殺。

      苗再成:南宋官吏。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敗走真州時,被其請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計。後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潤:金朝大臣。因河北屢遭蒙古軍蹂躪,他結寨自保,被推為義軍隊長。金授以同知節度使事,後升任中都(今北京)經略使。因與其他節度使發生內訌,而被襲殺。

      苗衷:鳳陽府定遠(今屬安徽)人,明代大臣。永樂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有《史閣紀聞》、《歸回錄》、《雪窩稿》。

      苗朝陽: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萬曆五年進士。歷任新蔡、杞縣知縣,以廉能稱。升兵科給事中,官至太僕少卿。

  • 3 # 使用者357494082052

    出自羋姓、出自名醫苗父、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

    1、出自羋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其後以邑為氏。

    2、出自名醫苗父:據《姓氏五書注》所載,相傳上古有名醫曰苗父,苗姓當始於此。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百濟(北韓古國)大姓有苗姓;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今滿、彝、畲、蒙古、維吾爾、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 4 # 使用者4483103466638

    苗姓來源有三:1、出自羋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其後以邑為氏。2、據《姓氏五書注》所載,相傳上古有名醫曰苗父,苗姓當始於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百濟(北韓古國)大姓有苗姓;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今滿、彝、畲、蒙古、維吾爾、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編輯本段苗賁皇。楚國公族,伯棼(又名鬥越椒)之子。伯棼為楚國大夫,素懷不臣之心,後趁楚莊王問鼎中原之機,發動兵變,但不久即被誅殺。賁皇恐禍及己,遂亡命晉國。晉待他禮遇有加,並令其食採於苗地。後晉楚交惡,在鄢陵大戰,時楚軍勢大,晉軍將士均懷恐懼之心,賁皇使獻計於晉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後乘勝合攻中軍,定可一舉擊潰楚軍。晉君納之,大敗楚軍。是故史傳楚材晉用之佳話。因賁皇食採於苗,後世子孫便以邑為氏,稱苗姓,並尊賁皇為其得姓始祖。

    苗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古老姓氏。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建國後,封黃帝的後裔熊繹為楚王。傳16世到莊王。楚莊王九年(前605年),任楚國令尹的若敖氏反叛,很快被楚王撲滅,若敖氏族子賁皇害怕被殺逃亡到了晉國。晉成公封賁皇為大夫,食苗邑。賁皇到苗邑後,很快把苗邑治理得井井有條,受到當地民眾的愛戴。依照當時習俗,子孫以邑為氏,尊稱賁皇為苗氏始祖。

    苗邑在今河南濟源市西部。太行山八陘之一的軹關陘,就在它的北邊,相距只有幾公里。據史料記載,苗邑在商代是一個小國。馬世之《中原古國曆史與文化》說:苗國於周初滅亡,成為周的苗邑。春秋時期,苗邑屬晉,其後成為楚人賁皇的采邑,故而《路史·國名紀三》雲,“苗,賁皇邑,河內軹縣(今屬濟源)有苗亭”。《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楚若敖曾孫)越椒,字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晉侯使食苗邑,為大夫,以苗為氏,其地河南軹縣苗亭是也。”近幾年,經濟源市姓氏文化研究會初步考證,濟源市封門口南7公里的苗王寨(屬大峪鎮)一帶,可能就是古苗邑遺址。

    苗姓產生後,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其子孫先後北越王屋、太行等山,南渡黃河、長江等水,走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晉國被魏、韓、趙三國瓜分。晉亡後,苗邑先屬南韓,後“在周顯王十年(前359年),魏與韓交換部分土地,取得軹道”(見《濟源市志》),苗邑又屬魏國。在這種形勢下,苗邑人民為了生計,都紛紛出走,其中有一支向北過軹關,遷徙到了山西潞州(今長治市)。其中熊軾一支遷潞後,世代繁衍,人丁興旺,分遷今長治、壺關、長子、平順等地。據說壺關縣北皇村,原名叫賁皇村,因為“賁”和“北”音較接近,後來就演化成北皇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感性話題,說幾個比較有意思的感性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