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56175603979

    2003年1月16日上午7點,哥倫比亞號進入太空。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航天計劃中的第113次飛行。就在著陸前16分鐘,不幸發生了。太空梭失去控制,在得克薩斯上空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整個世界為之震驚,這已是美國17年來的第二次太空梭事故。災難不會無故發生,現在,先進的計算機模擬系統將帶人們進入攝像機無法企及的災難現場。它將幫助人們瞭解哥倫比亞號毀滅的真正原委。

    2003年哥倫比亞號爆炸事件調查

    哥倫比亞號爆炸的災難發生後不到3小時,航空航天局的副局長就委任退休四星海軍上將哈爾·格曼主持調查工作。格曼召集12名專家組成了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

    格曼他們很快注意到,就在控制中心與太空梭失去聯絡的前幾分鐘,由機載溫度感測器傳回的資料有些異常。原來一些感測器在發生故障前,就已經測到了高溫讀數。而且最重要的是,所有這些資料都來自太空梭的同一區域。

    調查人員懷疑,熱氣透過太空梭的隔熱層進入輪艙,或許是由起落架艙門的封口破裂引起的。但要找到確切原因,他們需要更多的資料,而這些資料都在哥倫比亞號上。

    找到太空梭的飛行資料記錄儀是調查的第一個突破口

    太空梭上的飛行資料記錄儀,通常只能記錄有限的一些再入資料。但哥倫比亞號上的記錄儀很特別,可以記錄所有返航資料供日後分析。格曼相信,找到它,就很有可能找出哥倫比亞號失事的真正原因。

    為了尋找哥倫比亞號殘骸,調查人員從全國各地抽調了2.5萬人,在有殘骸墜落的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廣大地區進行徒步搜尋。

    6周過去了,資料記錄儀仍不見蹤影。調查陷入了僵局。記錄儀會掉落在哪裡呢?

    調查人員透過複雜的計算機軟體進行運算。分析結果顯示,記錄儀應該就在亨普希爾地區。那個地方已經搜查過了。 於是,調查員派人回到那裡重新搜尋。這裡到處都是沼澤,幾周過去了,在一個空地上,調查人員終於發現了它。從60公里高空墜落的、沒有外殼保護的資料記錄儀看上去竟然完好無損。

    記錄儀裡沒有受損的磁帶上記錄著800個、不同感測器的所有資料。資料證實,哥倫比亞號的外殼上的確有個洞,因此在重返大氣層時進入了熱氣體。此外,調查小組還推算出了破洞形成的時間,得知它早在太空梭重返大氣層之前就出現了。

    一塊小公文包差不多大小的泡沫脫落一直被忽略

    於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發射過程中一個被忽略的插曲上。哥倫比亞號發射後82秒,航空航天局的錄影顯示,一塊泡沫從外燃料箱上脫落,撞上了太空梭。如今,調查人員想逐格分析畫面,看看災難到底是不是因它而起。不過,這並不容易。因為發射時,共有三部攝像機進行了拍攝。其中一部角度不對,另一部則畫面模糊。惟一捕捉到泡沫撞擊的攝像機遠在42公里之外,影象不夠清晰,讓人無法分辨撞擊的位置,以及是否導致了損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委員會請來航空航天局的首席專家及火星計劃負責人斯科特·哈伯特。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來提高畫面效果。結果,事實讓他們興奮不已。

    斯科特說:“這是由17個畫面構成的一段錄影,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泡沫的大小、撞擊位置,以及它的速度。泡沫和太空梭的相對時速大約是500英里。這塊泡沫重約1.7磅,大小和一個小公文包差不多。”

    這些影象清楚地表明,泡沫撞到了太空梭的左翼前緣。這個機翼上覆蓋著一層由強化碳-碳合成的、保護性隔熱板。這種碳纖化合物既能承受攝氏零下160度的低溫,也能承受1650度的高溫。不過,這並不能增加結構的強度。那麼,一小塊泡沫是否能將這樣的隔熱板打穿呢?

    一塊0.77公斤、相當於籃球重量的泡沫能擊穿太空梭的隔熱板?

    航空航天局的一些管理者對此表示懷疑。計劃主任羅恩·迪特摩爾甚至公開質疑泡沫撞擊論。羅恩說:“這根本沒道理,一個小碎片竟然能成為摧毀哥倫比亞號以及全體宇航員的罪魁禍首?一定還有其他的原因。”

    有一種機器就是航空界所謂的“雞槍”。它被用來測試鳥類襲擊飛機時可能帶來的威脅。哈伯特和工作人員計劃用改裝的“雞槍”,將公文包大小的泡沫射向與哥倫比亞號機翼同類型的強化碳-碳隔熱板。資料記錄儀和處理影像提供的資訊表明,撞擊點最可能位於第六塊和第九塊面板之間。於是,哈伯特小組選擇了第六塊作為入手點。儘管撞擊力非常強,但卻只在第六塊強化面板上留下了一些小細紋,並沒有出現類似哥倫比亞號上的大裂口。

    三週後,調查小組在分析資料記錄儀的讀數時,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從感測器被燒燬的模式中,確定了熱氣進入機翼的準確路線。洞口應出現在第八塊面板上。

    哈伯特從航空航天局要來了第八塊面板。他架好“雞槍”,以正確的角度射出泡沫。

    一塊0.77公斤、相當於籃球重量的泡沫塊,以每小時800公里,也就是一顆子彈的速度撞到了面板上。很快,這塊強化碳-碳面板上出現了一個直徑25釐米的洞。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

    航空航天局真的對哥倫比亞號機翼上的大洞一無所知?

    現在,調查人員只剩下最後一個疑問了。為什麼航空航天局會對哥倫比亞號機翼上的大洞一無所知?

    航空航天局在哥倫比亞號升空後一天,就知道了泡沫撞擊事件,可為什麼沒有人發現機翼上的大洞?

    調查人員的發現令人不安。原來,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師們很擔心泡沫撞擊會造成影響,曾請求管理者為在軌道上執行的太空梭拍攝衛星照片,以檢視機翼受損情況,但卻遭到了拒絕。

    主管部門強烈要求工作人員不要再有這樣的想法。泡沫撞擊非常普遍,以前也從未出現過重大事故。但格曼發現,航空航天局的管理者不願意將事鬧大,還有另一個原因。

    原來,全面調查可能會延誤太空梭飛往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進而危及整項工程。

    格曼說:“按照國會頒佈的法令,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國際空間站任務,他們就會削減預算,中止這項計劃。因此,在進度和經費的壓力下,那位可憐的負責人只能說,‘沒錯,太空梭的機翼上是有一個洞,但不會有任何影響。’他們假裝聽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體戶的經營範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