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63215941775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詩的意境,就是指詩透過形象的描繪所開拓出的藝術境界和表現出來的情調。我們用心讀一首詩,就要留心探尋:一、詩的意境是由哪些詩句拓開;二、由哪些詩句繼一步深化;三、哪些詩句寫實來鋪開場面,又由哪些詩句在有感於畫面的前提下抒情說理。

    如蘇東坡的一首《過惶恐灘》:

    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此詩開頭兩句以一個場面闊大的靜鏡頭拓開畫面,第三、四句則是寫情。把抑鬱的情緒和詩人所在的惶恐灘緊密聯絡起來,顯得渾然一體。而第五、六句又用動境頭來進一步深化意境。說是動鏡頭,可以從詩句中的“送”、“添”、“浮”、“減”四個字中理解出來。詩的結尾則是詩人在萬里貶謫的途中發牢騷:我屢遭貶謫,東西南北的路徑也走得熟極了,簡直可以給官家當水手車伕了,自然是怨遭貶的次數太多,意在言外。

    許多古典詩文評論,十分重視文學藝術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作品要取得不朽,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必須寓有深意,不把話說盡,讓讀者能有思索和回味的餘地。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隱秀”的主張:隱是指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秀是指挺拔突出,妙語聯珠。他認為,好的詩文總是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採潛發”。也即是要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象秘密的音響從旁傳來,潛伏的文采暗中閃耀一樣。其特點是“深文隱蔚,餘味曲包’,深刻的文辭含蓄而多采,言外的餘味曲折地包孕在裡面。

    鍾嶸也指出,優秀的詠懷之作,可以陶冶人們的性靈,發人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詩品》)。感情抒發的方式,儘管聽得見,看得到,歷歷如在目前,但感情的抒發,內容精深博大,通向廣闊的外在世界。大作家蘇東坡,十分強調好的詩文都應該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猶如滾滾長江流水,一瀉千里,氣勢磅礡。

    沈德潛則認為,精采的詩篇,往往透過“語近情遙,含吐不露”,“弦外音,味外味,使人深遠”,“深情幽怨,音旨微茫”(《說詩啐語》)。這更從創作的視角點明含蓄的詩文如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經得起人們反覆吟誦、品味。此外,還有一些古代的詩文評論者提出作品應該有“寄託”的觀點。薛雪說,“詩重清真,尤要有寄託。無寄託,便是假清真。有寄託者,必有氣魄。”(《一瓢詩話》)

    劉熙載曾對此作出了進一步發揮:“詞之妙,莫妙於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於淺,寄厚於輕,寄勁於婉,寄直於曲,寄實於虛,寄正於餘,皆是。”(《藝概·詞曲概》)所謂寄託也者,顯然是指作品要有深情厚意,要有意蘊,要有人生見解,而這種深情厚意、意蘊和人生見解,不是像標籤那樣硬貼上去的,而是“寄託”在整篇作品藝術描繪的肌體組織裡邊,猶如鹽之溶解於水,看不見,摸不著,卻品嚐得到。對這種寓意的深層次的“寄託”(即滲透),皎然用八個字作了有力的概括:“義貫眾象,而無定質”(《詩議》)。思想和意蘊,融貫於各種景象的藝術描繪之中,表現形態則並沒有固定的格式。

    再舉賈島的《憶江上吳處士》: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團。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蘭橈殊未返,訊息海雲端。

    首句點明吳處士離長安回福建之事。次句寫他離去有年,點明如今已是仲秋了。接著是兩個千古名句,勾畫了眼前秋色:“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五、六句則追溯從前和吳處士聚會之事及景況。結尾又寫盼他來而他沒有來,還在東海一隅。一首詩經幾度曲折,通篇無一“憶”字,而回憶和想念之情卻步步加深。能體味這些,便可以悟到此詩的意境了。

    律詩的意境是這樣,那麼如何欣賞它呢?

    第一、反覆詠誦。古人讀詩,是亮開嗓子,拉著抑揚頓挫的聲調,有如唱歌一樣,到了興酣情足的時候前仰後俯,晃腦搖頭。這樣顯然有些迂腐,但有兩個好處:一是高聲誦讀易於記憶;二是這樣全神貫注地朗讀容易使自己進入詩境,使情感受到陶冶。今人讀詩當然不必如此,但要有一些古代音韻知識,起碼要掌握較標準的普通話,用普通話來表情誦讀,反覆誦詠。特別是格律優美的律詩,含情而讀才能品出其中波瀾起伏的聲律的美。

    第二、推敲篇章結構。讀詩不能像看小說一樣一看而過,需要仔細推敲其章法。一般的律詩有較明顯的起承轉合(個別的一氣呵成的律詩例外)。首聯(詩的第一、二句)為起。常見的律詩有三種起篇的方法:一是闊大雄渾,大氣包舉全篇;二是陡峭奇絕,如九天墜巨石於前;三是平淡清遠,闊佔地步。頜聯(詩的第三、四句)為承。這一聯的關鍵在於承接平和自然,接住首聯氣脈。此聯所述景事要能和首聯所述有聯絡,不可節外生枝,造成脈斷氣絕。古人律詩對這一點是很講究的。頸聯(第五、六句)為轉。這一聯在全詩的意境中出現轉折,掀起第二個高峰,再起波瀾。這兩句詩本身的意境和前兩句比較既是別開生面,又有內在的聯絡。詩的尾聯為結,不論是本位收住還是放開一步的結尾,都要注意結尾有遠神,換一句話說,是言已盡而意無窮。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推敲章法的基礎之上,琢磨全篇詩的意境和揣摩詩人的立意所在,要說明的是什麼。

    第三、研究句法的技巧和字法。律詩(特別是七律)的句法技巧,突出地表現在中間兩聯對仗上。對仗不僅僅是兩句平仄相反和對應位置上的詞的詞性相同或相近。只瞭解這一點還是不夠的。要看對仗句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段,為什麼用這種修辭手法。比如說倒裝句,詩人往往為了突出某一事物,把它從後面的位置上提到句首。如此等等。還有字法,一句詩中,常見某一個字用得妙而使全句增色。如“豈有文章驚海內”的“驚”字煉得極妙,若用“傳”字就俗了。好的名句“歷歷鶯歌溜的圓”,“燕語明如剪”,“小星鬧如沸”,“隔岸奇花色慾燃”,“風來花底鳥聲香”,“月涼夢破雞聲白”,“鳥拋軟語丸丸落”,“紅杏枝頭春意鬧”······等等都是。這類通感描寫的用字並非故作新奇,一方面,它有人的生理和心理機制作依據;另一方面,它能調動人的各種感覺功能,用形象化的語言,把各種感覺之間的內在聯絡的奧妙揭示出來。

    第四、統觀全詩,看全詩是否有極強的畫面感,是否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若是全詩中弦外有音,別有深遠的意境,使人會於意象之表,才真是好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怎麼除草,常見除草劑有哪些,水稻除草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