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卉木七七

    這是古人得矯情教育,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在舉例教育方面,他們得說法相當幼稚,國外就不是這種教育方式,一位導師看到他的學生不睡覺,就問他:“你用什麼時間思考?”學習要勞逸結合,都困成狗了,能學習進去嗎?在怎麼強迫自己不睡覺,也是白遭罪。

    古人講的故事,多數是滑稽的,什麼鐵杵磨成針,用那麼大的鐵棒,磨成針是不是閒的吃飽了撐的。還有愚公移山,天天干沒有意義的事,能養起兒子嗎?什麼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所以千萬別拿古人的瞎話,當成格言。

  • 2 # 雅舍食客

    一、孫敬懸樑

    孫敬,字文寶,東漢時期人。

    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而且視書如命。晚上看書學習常常通宵達旦。鄰里們都稱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時喜歡記筆記,所以讀起來會慢,常常看到後半夜,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頭苦思的時候,目光停留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樑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髮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髮,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

    從這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  

    以上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關於孫敬懸樑夜讀的故事,出自《漢書·孫敬傳》:

    “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

    然而無論是《漢書》還是《後漢書》都難以找到孫敬傳的原文,而是出自宋書《太平御覽》裡的一段注引。

    對此,我們也只能猜測是史料的遺失。而《楚國先賢傳》記載,孫敬後又入洛陽太學求學。

    洛陽太學被稱為東方第一所國立中央大學,規模宏大,人才輩出,不僅為東漢政府培養大批人才,還促使東漢儒學的興盛。

    以此推測,孫敬應如這為數不多的史料記載,成為“當世大儒”,至少在學問上聞名遐邇。而關於其他方面的成就,則難以找出證據予以佐證。

    二、蘇秦刺骨

    蘇秦,東周洛陽人,曾在齊國學習,拜鬼谷子為師。

    關於蘇秦刺骨的記載,司馬遷的《史記·蘇秦列傳》未有相關記載,出自《戰國策》。

    初,自以為學有所成的蘇秦,便準備尋一國建功立業,一展胸中抱負。不料“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在外面轉悠了數年,窮困潦倒而回。

    《戰國策》裡則直接說蘇秦一心想要在秦國施展抱負,不得秦惠王重用,結果在秦國耗盡錢財,窮困而歸。

    《戰國策》記載,歸家後的蘇秦,妻子在織布不理他,嫂嫂也不給他做飯吃,父母不跟他說一句話,總之家人對蘇秦無所為而歸極盡嘲諷。

    受盡家人打擊的蘇秦,決定要發奮讀書,從自己的書箱裡翻出姜太公所著的《陰符》,當晚便開始勤讀起來,一邊研讀一邊演練。讀至深夜,若犯困,便以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流到了腳後跟也未在意。

    蘇秦就以此刻苦勤讀,一年之後,自覺已將《陰符》之謀演練熟悉,便決定再次出門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

    後面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史記·蘇秦列傳》記載的很詳細。

    離家後的蘇秦,先入洛陽遊說周顯王,未得重用。

    蘇秦又入秦國,不得用;後人趙國,不得用;後入燕國,拜見燕文侯,蘇秦提出合縱抗秦之策。為保燕國之地,蘇秦的燕文侯賞識,並資助他前去遊說六國,合縱抗秦。

    後蘇秦入趙、韓、魏、楚、齊,以各國所面臨的政治局面為突破口,成功說服五國國君,同意了他的合縱抗秦之策,最後建立六國聯盟,共同對抗秦國。

    蘇秦任六國聯軍的統帥,身佩六國相印,可謂榮耀至極。

    六國聯盟的成功建立,對秦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秦國自此不敢輕易派兵出函谷關長達十五年之久。換一句話說,蘇秦以一人之力,將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推遲了十五年。

    《史記》記載,當合縱之策成功後,蘇秦顯赫至極,蘇秦北上向趙王覆命,途中經過洛陽,隨行的車輛馬匹滿載著行裝,各諸侯派來送行的使者很多,氣派比得上帝王。

    周顯王聽到這個訊息感到害怕,趕快找人為他清除道路,並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勞。蘇秦的家人亦是對他敬畏有加,蘇秦因而感嘆道:“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

    後又就散發了千金,賞賜給親戚朋友。又一一報答了當初深陷貧困時,救助過自己的人。

    雖然後來蘇秦的合縱之策失敗,但卻展示了他的經天緯地之才,亦給後人留下蘇秦刺股的勤學故事。

    蘇秦死後,世人多嘲笑他,諱忌研習他的學說。但在司馬遷看來,蘇秦出身於民間,卻能聯合六國合縱相親,這正說明他的才智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他詳細敘述了蘇秦的事蹟,不讓他蒙上不好的名聲。

    瞎掰:

    《三字經》講:

    “頭懸樑,錐刺股;必不教,自勤苦。”

    孫敬、蘇秦以自殘而勉勵自己讀書,其行為在現代看來多有不可思議之處,當然也不之值得推崇和實踐。

    一個故事所體現的價值與意義,大於故事本身的內容。

    常言:知識就是力量,對於中國古人來說更是如此。

    孫敬家貧,唯有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蘇秦受盡屈辱,亦唯有讀書才能一洗屈辱。在他們心中,改變命運是最迫切之事,他們自然會有常人想不到的毅力。

    所謂窮則思變,當一個人走投無路之時,任何事他都敢於去嘗試。

    況且,讀書本來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從不存在快樂教育。

    而這兩個故事所要傳達的精神更在於:每一個人都應學會主動學習,這是一種自律,唯有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邁出新臺階。

  • 3 # 金古遺夢

    中國傳統文化裡,尤其是儒家文化,提倡的是捨身取義,殺身成仁,所以這種精神,這種為了目的(首先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目的),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不提倡不擇手段),犧牲自己的一些(比如健康,財富,甚至生命),從而完成使命,是傳統文化裡倡導的。

    所以往往這種書本上的典範,結果都很好,但你要是明白,就要反讀歷史,怎麼反讀,是因為他有一個好的成就,才會有各種故事,比如司馬光等。

    所以,很多事情已經不被提倡了,懸樑刺股的故事也漸漸的被人們遺忘了,就是因為當今的主流文化,不認同這種事情了,不管是犧牲健康來學習,還是有了成就自然就有人給你著書立說的事,都不大被人相信了,就算著書立說,也都是編一些主流文化所認可的東西。

    至少今天再編寫帝王書籍,不會再出現什麼天空異象的事了,因為沒人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皇后樂隊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