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比較懶的阿樹

    通常講,中國文字由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註、假借六種方式組成,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六書。中國文字發展的里程碑時期是秦朝,在秦朝以前的文字,大概是一個古文像大篆演變的過程。古文時期的文字繁複多樣,就是象形文字,總體來說分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商後期人們記事或者祭祀時候,在獸骨或者龜甲上留下的文字。多使用刻的方式,也有用寫的,多為卜辭。有象形程度高,一字多體的特點。說明在殷商時候,中國文字還不統一。金文:先秦稱銅為金,因此燒錄或者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就成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和甲骨文相比,象形程度更高,更加渾厚自然。金文和甲骨文都是殷商文字,但是青銅器一般只有官方才能鑄造,因此金文是官方文字,相比而言,出現了官體多繁,俗體趨簡的特點,這也是文字發展的一個方向,文字的發展總是從民間日常使用中,為了方便而越來越簡化的過程。

    2,大篆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周後期,古文字逐漸發展成為了大篆。自漢代以來,大家都認為大篆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最先開始變革古文,逐漸創造新的字型,更加趨於簡便。故大篆又稱為大篆又稱籀文或者籀文、籀篆、籀書、史書。

    大篆變化的特點主要有兩點:一方面它使文字線條化,以前不均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生動;另一方面使文字規範化,原來不規範的圖形逐漸像結構整齊的字形演變,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大篆字型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石鼓文的字型,大致介於周時期的金文與秦時期的小篆之間,屬於大篆的範疇。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

    3,小篆

    秦朝統一六國以後,面對原來六國各自地區文字不一樣的的局面,決定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形成一種統一的標準。這種歷史條件下,小篆應運而生。

    小篆是以秦大篆為基礎,又進行了規範化的改善,形成的一種簡化版的規範文字,又名玉筋篆。較之大篆,小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字形成縱勢,筆畫粗細劃一,排列齊整。與大篆相比較,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變得整齊、和諧、美觀,基本上都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

    4,

    隸書形成時間約在戰國晚期,成熟期在漢代。主要有秦隸和漢隸之分。隸書主要是小吏在日常的行文中為了方便而應急的字型,後經程邈整理,逐漸形成了統一的隸書字型。隸書在秦代民間廣泛流行,官方除了一些很正式的詔書或者檔案用小篆寫之外,一般也採用隸書。因此隸書在秦代是和小篆是並行發展的,而並非由小篆演化成了隸書,它是對小篆字型的進一步簡化,這也是把隸書稱為“佐書”的原因,就是輔助小篆的意思。

    5,

    楷書,又叫正書或者真書。是由隸書逐漸演化而來,更趨向於簡化,字形由扁平趨於方正,是一種對隸書的改良。楷書出現在東漢時期,六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漢末、三國時期,逐漸變隸書的波磔為筆直和撇、捺,改彎為鉤。《辭海》中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做楷模,故名楷書”。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因此自唐以後沒有更多的變化,一直沿用至今。

    漢末書法家鍾繇開創了隸書到楷書的新貌,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到唐代歐陽詢在楷書書法理論上也有重大貢獻,他所創立的“八絕”理論,為楷書的書寫,定了一個基本準則。

    6,行書、草書

    草書是起草文稿時,潦草書寫隸體而導致的一種變體,後來成為一種通行的寫法,以至演化成為一種純粹的書法藝術。行書是為了解決楷書書寫速度慢和草書難以辨認而產生的一種書寫體,從本質上講,以簡易為遵旨,書寫性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班比水管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