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號哥

    要想讓京劇傳承下去無非要兩個條件。一是京劇後備人才的賠養,二是大力發揚京劇傳統文化,賠育出廣闊的聽眾市場。

  • 2 # 清風明月書劍酒

    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京劇文化,只不過是一條小溪。但是,京劇這條溪流照樣對映著中華文明之光,千百年來,它以燦爛的形式被認為是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種之一。京劇自誕生以來,經過藝人們長期的艱辛探索和發展,在聲腔,表演形式,劇目內容等各個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成為戲曲文化中一朵瑰麗的奇葩。堪稱國粹,受到大眾的歡迎和喜愛,湧現出了程長庚,同光13豔,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等一大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京劇在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基礎,相當於一部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及道德的普及讀本,廣大勞動人民就是從戲曲中瞭解歷史,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和道德教育,然而京劇發展至現代。卻日漸衰落,其地位遭貶基,價值遭否定,意義遭質疑,前頭著抹黑,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京劇演員的培養和受眾的發展。需要看到的是現在京劇把很多年輕演員培養成老藝人,還不是當代的年輕藝術家。原來經劇中很多荒誕的東西都保留下來,包括文學上十分地後的東西都不敢改變,中國社會是個講資歷論輩份的社會,但是老調子老唱老唱老調並不可取,儘管老一輩藝術家有其獨到的功力,但是社會是發展的,應把更多的眼光放在青年演員身上,他們才是京劇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些年春晚上的相聲青黃不接,年年都是老面孔的尷尬處境,是應當引起每個文藝工作者的思索的,從京劇受眾的發展不得不說,京劇界應當有一種思想上的轉變,藝術是需要投入才會有生命力的,這一點我並不否認,中國的土壤不能只注重讓藝術壯大。還是讓京劇變得細緻,所以擴大受眾的手段不是不加取捨的,網球所有人都可以接受,京劇還應是加大對京劇本真精神的傳達,來吸引一批有欣賞水準觀眾,這就好比義大利歌劇作為高階知識分子,即便我們聽不懂,卻仍然可以為其中的旋律而陶醉,但對於大部分的農民來說,這種藝術根本不像秧歌等熱鬧的形式,有趣完全就是一種無聊的事物,形成這樣的大反差的就是最根本的,意識層面的東西,所以經濟改革最最改革的就是對經濟的認識,另一方面,年輕人再談不喜歡京劇,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聽不懂普及是必須的。就像現在教育部推行的京劇進校園,我是持保留態度的,我認為只有京劇還是京劇,無論過多久,他的主要觀眾應該還是老年人,因為他們有更豐富的閱歷,更深厚的文化素養,更淡然的心境,這些都是坐下來細細品味一段唱詞所必須的,所以,普及不可急功近利,不要執著於大眾化,雖然京劇來源於大眾,但是在現代化大背景下,想在短期內形成新的經濟氛圍是不太現實的,經濟作為一種古典藝術,同世界上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是有其適應的時間段,王國維曾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學,京劇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已經深深地刻上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烙印,它很難表現現代人的生活,這種時代侷限性不免,將其推向尷尬的境地。特別是經歷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和改革開放市場大潮的洗禮,淘洗之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文化的鍛鍊,也許已經很難恢復到當年的盛況。我們應當看到,為什麼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強調傳承傳統文化,為什麼中國的文化在西方文化衝擊下失去了市場,這才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 3 # 魚樂深海

    如何讓京劇傳承去,這問題本身就透著不自信。不過事實也確實如此。京劇的高峰期已經過去近百年,能苟延殘喘到現在,一是國家扶持,再有還是國家扶持。

    要想知道他怎麼沒的,先說說他是怎麼來的。京劇的命運,其實早在200多年前就註定的了。

    當年乾隆爺過壽,勞民傷財,粉飾太平,眾多戲班應召進京展演,唯獨徽班一炮走紅。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別的戲班就沒有一步登天的好運氣呢?您要是不嫌嘮叨,我就多說兩句。這個徽班,可不是田間地頭裡出來的戲班子。他早已跨過了起步階段,已經有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模式。當時很多的徽班,背後的大金主,都是赫赫有名的徽商。由於資金的充裕,服道化方面自然不用說。江南地區富庶,文人雅士居多,所以,相應的劇目當然也是精雕細琢。所以進京的徽班給人以鶴立雞群的感覺,也就不足為奇了。

    養在深閨人未識,一朝選在君王側。徽班初來乍到京城,就受到了宮廷,官宦,富商等階層地力捧,於是就有了更多徽班殺奔京城。最終結合了崑曲,秦腔等劇種,就在京城發展成了現在的京劇。京劇是一個奇葩的劇種,他是由皇帝老子擔任粉絲團長進行圈粉的。咸豐帝死到臨頭還在聽戲,慈禧在皇宮裡包堂會更是家常便飯,甚至還要聽兩出少兒不易的“粉戲”。一時王公大臣,商人富賈,趨之若鶩。知識階層,中產階層,也隨後跟進,最後才是無產階層的附庸風雅。

    由此可見,京劇的發端就不是草根,所有的藝術追求,都是秉承上流社會的好惡。內容上,老佛爺喜歡什麼,咱就唱什麼,有錢人圖享受,咱就多來順口的。因此就有了諸如《四郎探母》、《玉堂春》等這樣讓人懵逼的經典劇目。

    不好意思,上面都是墊話,正活這才開始。

    既然問起怎麼傳承,那麼這門藝術的優缺點也就沒有必要嘮叨了。其實沒有更好的辦法,就是國家扶持。不計成本地投入大量資金,從青少年培養,然後在各大劇團裡精養。一年半載的,到劇院裡演上兩三場,能不能盈利咱就不考慮了,自娛自樂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也和京劇本身有關係。首先說一線城市吧,各種戲曲都不景氣。戲曲早已和現實生活脫節,你怎麼能把觀眾拉進來,聽你那些陳穀子爛芝麻,綁票嗎?不過,拜託社會發展進步,人均壽命提高,戲曲還是保有一小部分觀眾的。一個沒有新鮮血液注入的粉絲團,不管你當初多麼狂熱,也是朝不保夕的。

    再有,是城市的文化娛樂太多,戲曲的成本高,週期長,顯效慢。所以根本無法競爭。更由於時代地發展,戲曲也不再具有文明載體的功能,更多的知識階層也遠離了戲曲。

    所以,大部分的戲曲院團選擇二級城市,甚至鄉鎮進行演出。比如北方過年,集市,廟會,公園,甚至紅白事等,都能看到評劇,河北梆子,呂劇,豫劇,二人轉,墜子,秦腔等的身影。

    但即使這樣退而求其次,京劇還是搶不上槽。沒有別的原因,主要是鄉親們不愛看,聽不懂。文白相間的唱詞,矯揉造作的韻腳,是普及的絆腳石。你讓老鄉們把驢拴好,開始學之乎者也,有病吧?再有就是內容方面,京劇自帶王者之氣,所以也就導致其不接地氣。象《劉巧兒》,《朝陽溝》,《小二黑結婚》這樣的戲,京劇是不懈演出的。這也就造成了現在京劇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地位。

    今天先說這麼多,我看還是見好就收吧。您覺得有意思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愛情公寓》,你支援還是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