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社會我亮哥
-
2 # 伊耆角木
因為要體現清朝的正統,表示自己不是奪了明朝江山,而是打敗了奪走明朝江山的李自成,為明朝報仇。所以要善待明朝皇陵,當然,對皇陵是善待的,對活著的皇室就不一樣了。善待皇陵做做樣子,明朝皇室該殺的還是要殺。
古代王朝的天下必要的是什麼?正統性。如果你要武力推翻一個王朝就要給前一個王朝定罪,說這個朝代如何不道,如何殘酷害民。不過這種方法不太適用於清朝,因為畢竟是外族,你去推翻中原王朝總是缺乏群眾基礎,哪怕明朝後期再爛再腐敗。於是就要找別的突破口,正好李自成給了滿清機會。
李自成這些農民起義軍,一開始打著不納糧的口號,頗有聲望。但是隨著節節勝利,各種問題一一暴露,貪婪腐敗、橫徵暴斂、燒殺搶掠比明朝更為不堪,弄的民心盡失。而其擊敗明軍,逼得崇禎煤山自縊,隨後把崇禎草草收斂,也讓許多忠於明室或者說同情明室的人大為不滿。所以給清軍以口實。
清軍入關,李自成潰敗。清朝為了收買人心,就打出給明朝報仇的旗號,隆重安葬了崇禎皇帝。雖然大家心知肚明,滿清也沒安好心,但場面上還真一時半會兒說不出他們什麼不是。甚至當時南明史可法也只能寫信給多爾袞,對他們趕走李自成、安葬崇禎帝的“義舉”表示感謝。靠著這個旗號,清軍一開始對北方的征服異常順利,直到“剃髮令”的釋出才在南方引發強烈反抗(這是後話)。
對於明十三陵的保護,只是一種場面上的做派,與安葬崇禎一樣,為的就是維護住自己“為明朝復仇”的旗號。其實,保護十三陵又需要多少財力物力?不過是幾隊兵丁罷了,但對明朝遺老遺少和老百姓的心理安慰效果就很明顯了。康熙甚至還在明孝陵跪拜,也是一樣的道理。
陵墓裡的人是不會對現實政局產生影響的,但現實存在的皇族就不一樣。清朝再作出“善待”明朝的樣子,對明宗室也不會手軟。對那些號稱“朱三太子”的朱慈煥、朱慈炯們一律格殺,對於做過南明皇帝的朱由崧等人更是羅織造反罪名殺死。畢竟活人才能威脅到清朝統治,皇陵中的死人不妨高高供起來,有百利無一害。
-
3 # 辰均111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聲勢浩大。甚至有民謠說“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當然,這些民謠也是闖王的部下故意傳的。
最終,李闖王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順。可惜的是,李闖的軍隊得了天下之後,變了,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李闖雖然得了天下,民心卻失去了。
清軍入關,就是打著為明朝報仇的旗號。他的江山是從李闖手中奪得,清軍得了天下之後,畢竟是外族,社會並不穩定,為了安定民心,也是政治需要,所以清軍才會保護明十三陵。
-
4 # 容我想想
中國的皇家陵墓大多數都被盜過,從漢朝陵墓到清朝的東、西陵都無一倖免,但唯獨明十三陵很少被盜。
明十三陵很少出現被盜的情況主要得益於明朝及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其特殊的保護。明朝時每修建一座陵墓,都會設一隊士兵看守陵墓。在明朝中期,又在陵墓的所在地昌平設昌平鎮,在昌平鎮駐守著上萬的兵將,這樣一來既起到了保護京師的作用,又加強了守衛陵墓的力量。當時鎮守昌平的總兵,還在各個陵墓外設定了神宮監等官職專門用來保護陵墓。
明朝滅亡時,李自成因為急於攻擊北京城,推翻明王朝,在攻打昌平鎮時,僅僅燒燬了定陵中的一些建築,並沒有對十三陵進行大規模的破壞。
清朝時期,清廷對明代的陵墓也採取了保護措施,清朝在明十三陵各陵都設有陵戶,起到保護明十三陵的作用。從清順治帝到乾隆帝,還設有司香內史這個官位,專門用來看守明十三陵。
民國時期,政府將明十三陵列為了歷史文物保護物件,專設陵警察對其進行保護。
經過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的保護,明十三陵處思陵外,其他十二座陵墓均沒有被盜過。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來認識認識明十三陵是什麼所在?明十三陵是指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寢的總稱,它們依次是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明朝共有十六帝,其中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在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即建文帝,因“靖難之役”,建文帝不知所終,所以沒有陵墓。第七位皇帝朱祁鈺,他是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俘虜,於是在太后和大臣的慫恿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瓦剌放回,“奪門之變”後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害死,英宗還將其修建的皇陵給搗毀了,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的玉泉山。於是,明朝十六位皇帝,兩位葬於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他十三位都葬在北京的天壽山,稱“明十三陵”。
清軍入關後為何對“明十三陵”保護有加?
一、為了安撫明朝的軍民。要知道,清軍中有相當一部分勢力是投降過來的明軍,很多將領和大臣也都曾效忠於明朝,如果清軍入關後對明朝皇帝的陵墓不加保護,任由軍隊破壞,這會激起那些降清官兵的不滿和憤恨,對於漢族人來說,滿清畢竟是來自北方的蠻族,按照儒家的綱常倫理,皇帝就是君父,對漢族皇帝的不敬,將激發漢族軍民強烈的反抗,這對清軍入主中原,統一全國,鞏固統治都是極不利的。相反,對“明十三陵”倍加保護,可以在漢族軍民中塑造文明親和的形象。多爾袞入關時打的是“清除闖賊,替明報仇”的口號,他們一面宣揚大明氣數己盡,另一面將大明滅亡的責任推向農民軍,推向明王朝自己,也就是漢族人自己葬送了明政權,清軍入關只是上順天意,下安民心;
二、歷史的教訓。當年金軍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並將兩位皇俘虜北上,即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在北方受盡凌辱,最後客死異鄉。靖康之變對於漢人而言簡直就是奇恥大辱,於是南宋政權建立了,南宋軍民的抗金斗爭堅持了百餘年。再到後來的元,蒙古人南下時,南宋軍民寧死不屈,崖山之戰,大臣揹著小皇帝跳海,漢人十多萬跳海殉難。元雖統一全國,但其統治始終沒有得到漢人的認可,這與他們野蠻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是分不開的,據說南宋皇帝宋理宗的頭顱被做成酒碗,元朝皇帝用了幾十年。南方的漢人被稱為“南人”,是元朝四個等級居民中最低的一等。你想,如果清軍入關後像當年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一樣,其統治能長久嗎?
總之,清入關後對“明十三陵”保護有加,這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政治智慧。清朝統治者知道,漢人不僅數量眾多,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漢族深入骨髓的強烈民族意識足以摧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