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努力紮根廣州
-
2 # 秉燭讀春秋
“鳴金收兵”是指古代敵我雙方交戰時,一般情況下士兵聽到“咚咚”的鼓聲而進,聽到“噹噹”銅鑼聲而退。意思是撤退、收兵,最後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律。
《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追根溯源,最初“鳴金”敲的還不是銅鑼,而是一種叫“鉦”(zheng)的東西。
順帶說一下,古代的“金”指的是銅,而不是金子。銅在中國出現的最早,利用開發的也最早,古代銅比鐵出現的要早。比如西周的青銅器世界聞名。因此“鳴金”也就是敲銅器。
什麼是鉦呢?鉦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銅製成,比我們看到的鐘要長一些,用木棍擊之有節奏感。
後被軍隊採用整肅士兵的步伐,士兵踩著節奏有整齊感。到後來變成了敲擊命令士兵收兵的訊號。
大家都知道,銅發出的聲音很清脆,穿透力強,適合於發號施令。隨著技術的發展,樂器中有了鐃和鈸,然後有了銅鑼。
鐃比鉦要小(如圖)
鈸比鐃大一些(如圖)
銅鑼要比鈸大一些,並且能懸掛起來,聲音傳的遠,在嘈雜的環境下聲音傳得更遠,有鑑於此,到了三國時期,軍隊就用銅鑼代替了鉦。也就是說鳴鑼退兵。
隨著時代的發展,陸續出現了發訊號彈,吹洋號等,為了防止對方知道意圖,甚至還制定了站在高處用旗子指揮,或前進或後退。
總之時代在變,軍隊指揮訊號兒也在變。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鳴金收兵,是一種資訊傳遞方式,聽起來很簡單,卻是古代將領智慧的火花。
古代資訊流通困難,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一沒電報二沒電話,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鳴金收兵而是靠喊的話,等傳令兵喊完話,也許後軍已經撤了前軍還在衝鋒呢,衝到敵營中回頭一看戰友已撤退。。。。。。這不是坑人嗎?
所以如何將指揮官的命令快速準確的傳遞給每個士兵,是古代將帥的一大難題。有人發明了旗語,但這有個缺點,平時也就罷了,打仗的時候精力都用在砍殺敵人身上了,哪有空閒專門盯著旗子?
那就只能透過聲音來傳遞,畢竟耳朵是隨時開著的,可以被動接收資訊。
鳴金中的“金”是指鉦,這是古代的一種樂器,用銅製成,顏色似金。敲擊起來聲音很響亮,可以讓將士們都聽到。這就是鳴金而不是鳴木桶鳴石頭的最主要原因。
還有另一個原因則是古代做什麼都有個儀式,打仗是大事,那更要儀式感滿滿,奏響樂器比敲打其它東西來得正式。
(這就是鉦)
而從五行上來解讀,則是因為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古代沒電燈,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仗也不例外,一般不會摸黑進行,交戰雙方通常在日落前就很有默契的結束當天的戰役,太陽往西邊落,為了應和天時,就有了鳴金收兵的說法。
收兵都這麼講究,進攻當然也不能隨隨便便就衝出去。
《荀子·議兵》裡這麼記載:“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意思是將士們聽到鼓聲就奮勇進攻,聽到金聲就退回來。這就是令行禁止,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成。
關於擊鼓鳴金,還有個傳說。
據說當年黃帝和蚩尤作戰的時候,從東海流波山上抓來了一種叫做“夔”(音kuí)的動物,它長得像牛,無角獨腳,全身青黑色,目光如電,叫聲如雷,十分威武雄壯。
黃帝為它的叫聲所傾倒,就剝下它的皮製成八十面鼓,讓九天玄女親自擊鼓,頓時聲似雷霆,直傳出五百里,士氣為之鼓舞。
總之,擊鼓進攻、鳴金收兵是一套相關聯的古代戰爭資訊系統,上到將軍下到士卒在軍營中首先要學會的就是辨別鼓音和金音,錯將金音聽成鼓音的事情歷史上還真發生過。
-
4 # 月夜讀春秋
古代戰爭結束時,軍隊指揮官為了及時排程軍隊,使將士及時退兵,以“鳴金”的方式告知前線將士,收兵回營。
“鳴金收兵”的“金”
在古代進行戰爭的時候,指揮軍隊計程車官為了能夠有效的排程軍隊作戰,軍隊開啟了“聞鼓前進,鳴金收兵”的作戰號令模式,使軍隊大本營的作戰指令能夠精確、迅速的傳達給前線將士,做到令行禁止。
有網友可能會問,“鳴金收兵”的金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金”在古代就是“鉦”的意思,鉦是古代行軍打仗時使用的一種樂器,用銅製作而成,顏色如同黃金一般。“鳴金”就是敲鉦,是作為古代打仗時作收兵的訊號。鉦
前線將士以“擊鼓鳴金”作為作戰時進退的依據。“擊鼓鳴金”在上古時期卻有一種傳說:皇帝帶領部眾跟蚩尤部落作戰時,皇帝捕獲了一隻叫做“夔”的動物,長的很像牛,但只有一條腿,眼睛猶如閃電一般放著電光,聲音像是打雷一樣,皇帝被它的聲音所傾倒,對這種奇葩的動物非常的感興趣,於是叫人撥了皮,製成八十面鼓,讓人擂鼓,聲音如同打雷一般,傳播五百里遠。這就是後世“擊鼓鳴金”的來歷。
那麼,打仗行軍時,為什麼要“鳴金收兵”而不是用人呼喊或則搖旗指揮呢?
在古代戰場上,冷兵器時期,作戰軍士少的幾千幾萬,多的話足足有幾十上百萬眾,可謂是黃沙飛天,狼煙四起,戰鼓滔天,戰鬥場面慘烈而壯觀。這麼大規模作戰,雙方戰士混戰在一起綿延長達數里,甚至是十幾公里,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當一方大本營或是指揮官要退兵時,他們是如何傳達給戰場上的數萬戰士的?擊鼓進兵
如果用傳統的呼喊方式,幾十上百個人的群毆倒是管用,但這數萬以上的戰場,綿延數里,人工呼喊又怎麼會傳達得了那麼遠呢?況且戰場上戰鼓助威聲,兵器敲擊聲,戰馬嘶鳴聲,戰士呼喊聲,完全掩蓋了傳令兵呼喊的傳令聲,這是根本行不通的事。
有的網友又說,以搖旗的方式進行退兵傳達,其實這種搖旗方式跟人工吶喊是一個道理,無法承載戰場退兵的指令。你想阿,那麼小的幾面旗,數萬數十萬將士又怎麼看得到呢,況且將士在戰場上是生死搏殺,誰又會在搏殺時東張西望的時不時尋找退兵旗號呢?鳴金收兵
針對於此種情況,古代的軍事家們就發明了一種傳達退兵的指揮方法,那就是敲鉦,鉦在被敲打的時候,會發出金屬聲,這種金屬聲遼遠而清脆,可以傳播數里乃至十幾裡遠,而且鉦的聲音區別於渾厚的進軍鼓聲,非常的容易區別,當大本營做出撤退的決策時,指揮官就用敲鉦的方法向戰場上的我方將士傳達撤兵命令,而“鉦”被喻為“金”,“鳴金收兵”就從此而來。
回覆列表
古代打仗時,擊鼓進軍,鳴金收兵,鼓皮是用牛皮製作的,聲音渾厚,起到激勵的作用,而鳴金的聲音清脆,穿透力強,傳播距離遠,在戰場廝殺時,士兵可以清楚聽見,便於指揮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