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換位思考215707707

    針對這個問題,我發表一下個人的觀點。

    一、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聽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透過孩子的語言,瞭解孩子的內心深處 在想什麼。知道他(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二、放下你做家長的姿態。與孩子相處,要讓孩子從心裡感覺到,你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孩子把你當做忘年交的朋友。

    三、允許孩子有的時候犯錯。人無完人,更何況是你的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身上會出現一些這樣,或者是那樣的毛病。也時不時的會犯些錯誤。

    每當出現這些問題,作為家長不要抓住孩子的缺點錯誤不放。要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讓孩子真正的認識到錯誤。

    四、多看孩子的長處優點。養成對孩子鼓勵和表揚的習慣 對孩子的優點和所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

    五、關心孩子的冷暖。平日裡多關心孩子,用親情感動孩子。使孩子真正體會到親情所在。

    如果我們做家長的能做到以上幾點,我相信你和孩子的聯絡,也就自然而然的建立起來了。他(她)會心裡想什麼跟你說。需要什麼跟你說 ,甚至犯了錯誤或者拿不定主意的事情,都會好不保留的告訴你的。

  • 2 # 大海教育

    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與父母關係的投影,父母如何面對孩子,孩子未來就會如何面的這個社會。在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親子溝通的模式。說白了,就是父母和孩子會好好聊天嗎?

    我們都知道語言的奇妙性,面對同一件事情,父母的不同迴應直接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反應了親子關係的不同質量。常見的迴應方式有四種,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平時和孩子聊天的時候,是哪一種或哪幾種迴應模式,不同的迴應模式對孩子的影響又有哪些呢?

    01共振互動型

    這是最理想的情況。孩子開心的時候,父母也發自內心地微笑;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也陪著他難過;父母能和孩子在情感上達到共鳴,能給予積極的迴應與關注。這樣的孩子比較容易和周圍的人產生共鳴,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

    02“以母親為中心”型

    常見的場景比如,當嬰兒先對母親微笑時,母親並沒有迴應;但如果母親主動逗嬰兒,嬰兒笑了,母親才會笑。在這種關係中,嬰兒好像是母親的玩具,怎麼逗,怎麼反應,得跟母親喜歡的方式一樣,才符合母親的要求。

    只有母親才是行為的發起者,嬰兒要按照母親的預期來回應,這就是“假自我”的形成。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可能有良好的社會功能,工作學業會很優秀,但卻無法融入社會,無法和人產生真正的親密關係,因此會拒絕和他人建立聯絡,把自己封閉起來,越來越宅。

    03無關反應型

    舉個例子,孩子抓到一隻螞蚱,興奮地拿給媽媽看,結果媽媽馬上說:“你的手好髒,快去洗手” ,那麼她的反應與孩子關注的內容完全不相關,這種迴應模式就是“無關反應型”,如果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就會產生巨大的虛無感,總是很焦慮,這樣的孩子連“假自我”都難以形成,經常處在不存在的痛苦中,就像被人拋棄了一樣。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很難安靜下來跟自己相處,總需要別人陪著,在親密關係中,總想實時瞭解對方在哪裡,在做什麼,內心的安全感極弱。

    04情感你轉型

    下面就是典型的“情感逆轉型”父母和孩子的對話。孩子說:“媽媽,我在樓下看到一隻小狗,特別可愛,還會跟人握手呢”!媽媽迴應說:“別碰它!他有傳染病怎麼辦,以前就有人養狗得了傳染病,最後連肝臟都切了!” 再比如,孩子說:“畢業了我要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媽媽迴應說:“大城市競爭多殘酷啊,我看報紙上說連博士都找不到工作。”

    “情感逆轉型”父母的最大特點就是往往會把好事變成了壞事,把原本輕鬆歡快的氣氛逆轉成壓抑痛苦的氣氛,這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最壞的。

    如果父母是在“無關反應”和“情感逆轉”的環境中長大的,就會很難與孩子產生自然豐沛的情感呼應,但是至少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察覺自己的反應模式,透過改變自己來改善親子關係。比如,孩子滿頭大汗跑回家,告訴媽媽今天球賽贏了,如果媽媽的迴應是“你的衣服好髒”,則屬於無關反應型;如果媽媽的迴應是“就打球起勁兒,學習怎麼沒見你這麼用功”,則是情感逆轉型。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迴應類似這兩種,那麼下次就可以試試在看到孩子的感受後,主動去確認這種感受,比如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看到你很開心,真棒,你當時一定很興奮吧!”對於孩子喜悅快樂的情緒,父母要積極迴應確認;對於孩子悲傷難過的情緒,父母也要主動地確認。有的父母出於自己的焦慮,看到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希望孩子馬上停止,趕緊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

    這樣的做法也許有效,但孩子的能量會被阻塞,長期抑制孩子正常情緒的發洩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不壓抑,不打擾,安靜地陪伴孩子完成自我情緒療愈。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介入,父母可以給予確認和鼓勵:“媽媽看到你很難過,很想哭,哭出來也很好,媽媽會陪著你。”

    四種迴應模式中,我們鼓勵父母以第一種模式和孩子溝通,但如果您在和自己父母溝通時,是後三種模式,那麼已經為人父母的您,就要接受一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了:和孩子建立積極的迴應關係,不要再讓孩子經歷自己的痛苦。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樣的溝通模式,孩子在未來就會重複怎樣的關係模式,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模式,也會受到自己父母的影響,因此愛孩子,就從療自己的傷開始,這也是父母自我修行的一部分。

  • 3 # 小禕麻麻

    和孩子建立更好的連結的基礎是愛!其他的一切才會變的有意義!

    第一:和諧的親子關係

    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需要母親和孩子從小建立,在孩子3歲之前,孩子對母親有依賴,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依戀物件,所以從小就開始建立,為未來親子關係的建立奠定一個基礎

    第二:對孩子心理發展特點的瞭解

    想和孩子進行互動談心,如果我們連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都不瞭解,那你談的,未必是孩子想聽的,所以很推薦兒童發展心理學這本書給家長,例如,我家孩子三歲,覺得他注意力不集中,那家長首先需要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正常範圍是多少,而不是輕易的就給貼上了一個標籤,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有一句話說得好:

    如果真的愛孩子

    請理解

    她走三步,才趕上我們一步

    他觀察世界的眼睛,比我們矮三寸

    願每一個家長都可以走進孩子的心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思想彙報訂書機怎麼裝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