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ant孟

    善惡是人類最根源性的價值取向,屬於價值觀範疇。因為人的價值觀決定人生的走向,所以,人的善惡觀必然決定人生走向。可是,懂得人性中的善惡觀需要費一點腦筋,關心這個問題的朋友看了這個問題,最好不要走馬觀花,而是在茶餘飯後靜靜地思考一下這個對人生重要意義的話題。這裡不是學術平臺,我只能淺陋向讀者介紹一下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提出寶貴的批評意見。

    一、善惡因何而來?以下三種見解可供參考:1,孔子認為人性本善,孟子舉例說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意思是說,沒有同情心是動物而不是人。2,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他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所以,“人之生也固小人”。很簡單,人一生下來就和動物一樣有佔有慾,是人性惡的根源。3,王陽明說:人性是一塊白板,無善無惡。有了善惡觀念是因為人的“意”在動。說白了,就是動心眼了。所謂“赤子之心”,就是“意”沒有動的那顆心。(可參考王陽明四句教,在此不展開)。

    二、善惡標準因何而定?政治哲學認為,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如果每個人都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如何劃定一個善惡的標準呢?孔子的辯證法是“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這金光閃閃的八個大字,現在被懸掛在聯合華人權理事會總部,被定為人權的“金律”。因為人類在很難統一善惡的標準的情況下,只有孔子這八個字無可爭議!比如日本侵略中國屠殺了很多華人,華人抗擊日本也殺了很多日本人,同樣殺人,為什麼是日本人受到世界審判,而中國卻受世界稱讚?道理只有一個:你讓日本回答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侵略日本,他們願意嗎?既然你日本人不願意,為什麼要施加給中國呢?所以日本侵略中國就是惡,就該揍!

    三、如何擺正善惡價值觀,走好人生?歷史規律告訴我們,人生向善必是光明大道,相反必是一敗塗地。不要看惡人一時得勢就覺得好人難做。做人向善,如果遇到惡人,可以以善勸惡,如果惡人惡性不改,就以惡制惡,天經地義!

  • 2 # 心理測試站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善惡的界限是什麼?

    人性的本質,我認為是利己。不光是人,這個星球上,一個生命的存在必然會導致另一個生命的利益受損,這聽起來很殘酷,但確實是現實。

    因為是“利己”,人性就是不堪的嗎?我覺得不是。假如每個人都全身心,負責任地利己,也許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受苦受難的人們,世界也許會更美好。(觀點來源於壹心理網文章《假如每個人都全身心地自私》,作者孕峰)利己只是一種現狀,它不是全能的,但至少不應受到責備。

    需要提醒的是,我覺得面對人性,我們永遠應該保持的態度是謙卑。保持謙卑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性,人性可以引領我們走出疑慮,而阻礙我們正確認識現實的,也正是人性。

    有人說,善就是神性,惡就是獸性,善惡兼具,就是人性。

    人與動物的分界,慈悲而已。何者為慈悲?憐憫痛苦,播撒歡樂,心懷天下。

    善有一個近親,叫偽善。判斷善與偽善,我覺得標準應該是當事人內心的行為動機。偽善與惡相連,往往殺人於無形。

  • 3 # 夜讀NO1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個人類已經爭論了幾千年的問題。無論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都沒有回答我們真正的疑問。

    山中一猛虎,傷重將死,救或不救?

    虎痊癒而歸山,捕麋鹿而食野兔,救一命卻傷百命。

    善惡只是人類的思想或者語言表達,本無善惡。老虎要填飽肚子有什麼是非對錯善惡之分!

    當一個人,一個作為人類的人,心中有愛的時候,是否會思考善惡呢?語言表達的愛還是愛嗎?思想的運動還是愛嗎?當“我想、我欲行善”的時候,這還是善的嗎?亦或者這只是偽善呢?當我們心存某種慾望,想要達到某種目的而去行善,請問這還是善嗎?

    也許你認為這是善,也許不是,但我認為這不是真正的善。

    當存在“我欲”的時候,本身是不存在愛的心靈的,所以這種善頂多算的上是一種偽善;當心中只有自我的時候,當心中無愛的時候,又有什麼善可言呢?當心中沒有愛、沒有熱情、沒有慈悲的時候,所謂的善也是一種惡行,因為你只是想從善當中得到某些回報,這只是利用和被利用的事實。

    當我們心中有愛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存在問題,而“愛”這個字是被人們用濫了的字眼,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確實處處都是競爭,處處都是矛盾和衝突,人們的內心不斷的掙扎和分裂,人們的心靈幾乎一刻也不能安靜。人們奮鬥,人們努力,人們尋找,人們追求,人們對比,人們認同,人們區分,人們痛苦,人們掙扎,人們分裂,人們矛盾……

    人們恐懼黑暗是因為內心深處對於無知的恐懼和焦慮。

    人們膜拜神靈是因為內心深處對於安全的缺乏和依賴。

    但即使是這樣的現實,人們還是在片刻的寧靜中,在某些瞬間能感受到愛的溫度,感受到愛意的Sunny照射,能夠在某些片刻毫無念想,只是靜靜看到“星辰大海”的美而陶醉其中,在這種欣賞之中愛意流淌,即使只是片刻!因為沒有愛的人生是荒蕪的,是空洞的,如同行屍走肉。所以人們從未停止尋找愛的光芒。

  • 4 # 東方國學

    本人認為,就人性而言,善惡是一種選擇性的習慣,習慣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無動機的動機。

    每個人在後天的生活中都會按照習慣積累起來一些行為傾向,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人在做好事,說明這個人在應對具體事物的善惡選擇上更傾向於選擇做好事。如果按照統計學的說法,如果10次事件中,一個人有9次選擇了做好事,那麼在面對第11次事件的時候,這個人大概有0.9的機率繼續選擇做好事。在這裡可以理解成,一個人把習慣做為了自己的動機。

    事實上,人做的每一件事並不是都有動機的,先天的本能之善是存在的。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近幾年關於“扶不扶”問題為什麼一旦被曝光就會引起大家的關注?有人會說是因為有的小人利用了大眾的同情心作惡,讓大家感到憤憤不平。

    好了,問題剛好有了答案。

    你之所以覺得小人是在作惡,是因為你也認為扶起小人的人是在做善事,你之所以會認為他在做善事,是因為你也認同幫助有需要的人是在做善事。

    而事實上,你本來在要扶起他的那一瞬間,這個行為是出於本能的,你根本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動機是善還是惡。

    所以,只有當扶起這個人來以後,他反過來“訛”了你,你在下一次準備扶人的時候,才會加上自己的動機。

    在最後要說明的是,既然本能中的善是存在的,那麼人們分別善惡的能力就是存在的,所以那些利用別人的善心去謀利的小人,註定走不長遠。

    哪一次出了這種扶不扶問題以後,訛人著不是被人口誅筆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康熙皇帝為何要殺忠誠如狗的鰲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