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商悟社
-
2 # 找順風車返空車51快配
網際網路90後其實不能把他們和網際網路泡沫聯絡在一起,大家都知道人是最不願意改變的,尤其是是一些上了一定年齡的人,那麼我們這個社會需要不斷的創新才會有進步,如果大家都不去創新社會怎麼發展,創新的責任一定是落在90後這樣的年輕人身上的,我來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這個社會的人,他就是要飯他也會在他原來的崗位要而不敢冒風險。我們有個移動網際網路專案類似於滴滴打車的配貨軟體,快遞物流第三方平臺—51快配APP,就是任何人發貨寄快遞只需要發一個訂單,司機就可以根據訂單上的重量,體積,照片報價,貨主根據報價檢視接單人的資質評價等將運費支付平臺,到貨驗收點確認鍵司機秒收運費。幾乎和滴滴完全一樣不一樣的就是我們是競價搶單,司機自主經營,而滴滴是統一定價,滴滴針對出行“51快配”針對發貨。我們招每個地方的加盟商,資詢的人特別多,我們幾個意向加盟商群超過500人,但是目前加盟簽約的全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年齡大一點的看著我們的會員從零到十萬,定單從零到過千萬還在擔心風險,我說他們在群裡看著我們成功就是不敢進入。這個有風險嗎?馬雲做網際網路的時候我是沒有電腦的,年齡大的怕風險,年輕人有膽量,當然了年輕人由於社會經驗少規劃的一些專案有缺陷和生活不貼近這很正常,比如我在2016年規劃了農產品電商平臺,我規劃到配送時覺得無論什麼配送模式都很難把成本降下來,這個地方太難轉而放棄了做了配貨軟體,而現在的農產品平臺他們就是從配送這個最燒錢的環節入手的,因為他們只想到要讓老百姓坐在家裡都有享受到便宜的生鮮,而沒有去考慮和現在的模式更好的結合,他們一定不會成功嗎?當然不是,只要有足夠的資金跨越式又何嘗不可呢?
-
3 # 孫志超說
網際網路喧囂無比,移動網際網路更加喧囂得無處不在。短平快地接受資訊是一種癮(bing);今天是飛天豬,明天被黑出翔;昨日覆盤,今日豹變;上窮碧落,追求體位。
傳統媒體常見的浮躁,主要表現是熱衷炒作社會新聞,而且往往缺乏周密調查,以偏概全。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若看多了就信以為真,則是人生悲劇。
90後很高階麼?難道80後沒有叫囂過?好吧,如果你真的太年輕,不妨去了解一下高燃,瞭解一下董思陽,瞭解一下達貝妮……
我隨便從以前的新聞裡找了一段話——
“未來必定是80後的天下,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是現在,80後註定難以成為商業的中堅力量,這也是不可抗拒的現實存在。
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出生於風雲際會之時的80後都有一些欣欣向榮的精神特質:自我、執著、狂熱、不循規蹈矩、敢作敢為。因此,也被看多了大場面的長輩們習慣性的貼上幼稚、驕縱、享樂、浮躁、桀驁不馴等標籤。
代溝總是存在,這也是自然規律。確實,與前輩們相比,80後不夠成熟。這也導致了其身上的優點很容易成為創業過程中的最大阻力。但我們毫不懷疑的是,在商業領域,80後一定會如先輩們一樣,在社會的熔爐中百鍊成鋼,成長為新一代的領軍者。雖然,在這個群體中,只有那些用時間來換取到成長空間的人,才會最終到達巔峰的頂點;更多人,則是在中途,便黯然隕落了。”
好吧。把這段話裡的80後換成90後,好像一個字都不用改。
說回來,我們不是太浮躁,而是還不夠浮躁,沒到達矯枉過正的地步。比如說矽谷的投資者,可能更清楚浮躁和普通會是大多數創業者的通病,或者說,他們願意從一開始就幫助這些創業者避免這些陷阱。Dropbox創始人Drew Huston說他起初給天使投資人Paul Graham發郵件試圖說服他不需要合夥人,但被堅決回絕,並聲稱這樣會得不到投資。而在Y Combinator的創業夏令營上,其中一名創業者在談話過程中提及“下一個Google和蘋果”的字眼,Paul Graham毫不客氣地當眾說:“這根本不是你該考慮的事,連做這種夢也不該,你應該做的就是專注你正在做的東西。”
很可惜國內的創業者幾乎不會投資者這麼“修理”,相反,很多投資人對於爭議漩渦中的創始人往往下背書或者暗地裡讚許。投資人真的遠不如想象那麼厲害。看十個案子投一個,投十個案子成一個。這個數字是平均值,那就意味著既然有的優秀投資人遠超這個值,那自然有人遠低於平均值。說白了,後者這種水平,交給你來幹幾年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風險投資”,風險風險,有時候投資人就是真的看不懂,但又必須要冒著風險來投資你,所以他需要很多保證,比如創始人的背景。什麼?十分鐘就拿到數百萬美金投資?因為團隊夠華麗,專案概念好。如果團隊不華麗,投資人接著會想看產品,體驗了依然沒把握,就要看資料。這就是人之常情。講概念說故事拿投資這種事情,註定只有命好的人才能幹。所以,對普通的年輕人而言,哪來的泡沫?
既然投資者都如此,創業者的是非就更難分明。利用媒體擴大影響力沒有錯,但很少有人有直面現實問題的勇氣,一種足夠坦誠和自信才能有的勇氣。
如果做不到分辨事情的真相,最簡單的辦法其實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管他東南西北風。我們普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就事論事精神,下一代也不見得會更好。但任何事情,戳到最深的真相,管他什麼牛逼,到最後還是基礎的人性邏輯牛逼。現在的各類小小社群、個人領袖,無非都是忽悠一幫屌絲來累計自己的影響力,而參與者可以獲得相應的利益。各色媒體則是哄抬“眼球價”,用大家的“同感”或“吐槽”來換取他們得到的傳播。
-
4 # 彈球小姐Lydia
應該說不是九零後網際網路創業成為一個虛假繁榮的泡沫,而是全民創業的熱潮中都存在著大大的泡沫!
不知道何時開始,有一種風尚,全民網際網路創業!一窩蜂的大家都創業,一夜中,差不多的的電商,外賣,美妝各個網站,平臺換了名字,換了ui出現了好幾十個,各個都雄心壯志,要做市場的老大。
而這裡的創業者不是因為真的有好的想法,自己有壁壘和獨家資源和策劃案,只是因為找不到工作又想就業就選擇了創業。
那麼在我看來因為怕失業而創業最後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真正的創業本質是融合自己原有資源,技術,經驗,尋找出利益點並想辦法將其轉有自己的商業模式。創業不是I have to(找不到工作不得不)而是I can(我有我可以)。
而自以為只要跟著模式做一個平臺,弄一個app,一個網站,錢就會就會滾滾而來是非常愚蠢的。
比如現在非常紅的共享單車市場,大家一股跟風創業,十幾家企業在第一時間都想到了,或者說看到別人的idea可行就跟風,沒有獨特的技術壁壘,過人的資源和良好的經驗,結果最後大部分都死的七七八八滿地泡沫。
為什麼?因為創業拼idea拼模式拼腦子是最基礎的,過了這條才是起跑線,大家拼執行,拼資源,拼人脈,拼速度!這才是商業本質。做一個問答app,誰能在第一時間上線?拼大家誰的技術團隊夠好,誰的產品沒有bug。誰能請到汪涵做主持人?憑藉的是大家的人脈誰夠牛。誰能迅速跟風和大公司合作導流帶來更多的觀眾和注意力?這就是拼的行業資源。總之,想法和創意在創業中都只是一塊敲門磚而已,不值錢。
而九零後為什麼老是被單獨拎出來,因為年輕!年輕大多數時候就代表經驗缺乏,可能各方面都有點長處,有點想法,但是和行業資深老咖相比,這批人缺人脈,缺資源,缺經驗,缺技術缺號召力。憑著一腔熱血以及滿腦子的所謂idea就創業自然會失敗。
你能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即使你真的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但是你執行做不好別人做的比你好,也一樣會失敗。
所以盲目創業不管你是九零後還是七零後,都必將成為死在沙灘上的前浪之一。
-
5 # cherry
撕掉90後標籤,他們依然值得尊敬
最近不少人認為“90後”或者“大學生”創業,99%是泡沫,我十分認同,但筆者認為這陣子被熱炒的安妮以及餘佳文都不在其中。99%泡沫,真正指向的應該是各大高校XX基金,XX創業比賽栽培出來的一個個所謂的“專案”。各大高校,從985211到專科院校,都經常一波接一波地號召大學生奮起“創業”,出錢出力讓大家寫策劃案,交商業計劃書,做陳述打比賽。什麼是泡沫,比賽後被丟掉的商業策劃書就是泡沫,為了比賽硬搞出來的幾個所謂測試產品就是泡末,拿了比賽獎金或基金就結束專案的所謂創業者就是泡沫。
回覆列表
我不認為是泡沫。其實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創業機遇和熱潮,90後網際網路創業者眾也是因為在這個時代節點上網際網路創業是優的選擇之一,我們看看網際網路創業的特點:
範圍廣,基本不受時間和區域限制;
啟動成本較低;
傳播迅速;
信任度建立週期長;
還有雷軍提出的網際網路方式做企業的秘訣:“專注、極致、口碑、快”這“七字訣”。這些特點其實非常適合激情澎湃,勇於嘗試的年輕人去在這個領域創業,如果網際網路創業需要高成本,僅此一條可能就把很多年輕人擋在了門外,因為年輕人剛開始都沒什錢,都是要白手起家的。當然創業者中失敗的佔大多數,因為成功本來就是屬於少數人的,無論在哪個時代你去創業都不是輕鬆就能成功的,機遇,能力,人脈,風口等等各種因素組合到一起才會成就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如果僅因為失敗者多就說是虛假泡沫,那隻能說每個時代都會有這種泡沫,都是會經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