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閒聊
-
2 # 月關略萌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選拔官吏、人才的最重要的方式手段。它的出現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和世族壟斷的局面,給了社會中底層讀書人進入上層社會、施展才華能力的踏板,也是時代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
科舉制度自隋唐(起源有爭議)時期開創,直至清末共延續了一千多年。如同我們現在社會的高考每年一次,古代科考基本上是每隔三年舉辦一次,幾乎成為了一個定律。而清末光緒年間,在光緒十五年和十六年連續科考與這“約定俗成”的規矩相違背,那麼連續科考究竟是何原因呢?下面萌月關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身份特殊的光緒皇帝大清朝自入關前努爾哈赤算起,光緒皇帝是整個清朝12位皇帝中的第11位帝王。但與他之前的十位皇帝不同,他是清朝第一個“兄終弟及”的皇帝,而且還不是親兄弟而是堂兄弟的那種。因為同治皇帝是咸豐皇帝和慈禧唯一的子嗣,且同治皇帝在駕崩前並沒有子嗣,故而作為同治皇帝堂弟的光緒皇帝(當時年僅4歲)被推上了皇位。而慈禧實際上就是光緒皇帝的伯母,光緒皇帝只不過是個傀儡,整個大清依舊掌控在慈禧手中。可以說,光緒皇帝身份是比較特殊和尷尬的,在這種情形下如何扭轉局勢保證自身皇帝的利益是擺在光緒皇帝面前的一道難題。
二、光緒皇帝大婚親政,欲擺脫慈禧操控光緒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這一年是18歲的光緒皇帝親政的一年,雖然朝廷實際依然被操控在慈禧手中,但光緒皇帝在明面上以及實際上也開始接觸到一些實際政務,擁有了一些話語權。鑑於同治皇帝當了一輩子的傀儡皇帝,有著自己想法想要大展拳腳的光緒皇帝顯然是不想步其後塵的。這從後來的戊戌變法就可以看出,光緒皇帝是想要有所作為的。因此,如何培養自己的嫡系勢力和心腹是光緒皇帝親政後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光緒十五年是正常科考舉辦的年份,按理來說下一次科考應該是光緒十八年。但由於光緒皇帝在光緒十五年大婚並正式親政的緣故,在光緒十六年又緊接著舉辦了一次科考。光緒十六年之前的科考所選拔的人才是為慈禧所服務的,而光緒十六年的科考可以看作是光緒皇帝登基在位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科考,其目的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光緒皇帝為了選拔、挑選培養自己嫡系勢力而“破例”開設的一次科考,意義非同尋常。
-
3 # 江海寄浮生
光緒皇帝,即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出生於1871年8月14日,去世於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是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
而光緒即位是在1875年,當時只有4歲,一直都是慈禧與慈安兩位太后垂簾聽政。直到1889年光緒大婚,開始親政,這時的光緒是一個年輕氣盛,有雄心、想做事的皇帝,他想要勵精圖治,刀最後釋出戊戌變法等等。所以在光緒十五和十六年裡舉行連續科考,目的是選拔人才,培養新的用人班底,想要有自己的團隊,增加在朝中的勢力。
-
4 # 春秋硯
清朝的科舉始於順治,1644年順治帝詔令重開科考。由於康熙時增加了“恩科”,連考的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科舉考試又分童子試和正試,通過了童子試的稱為是秀才,也就獲得了參加正試的資格。
正試又包括鄉試、會試、殿試,其中鄉試中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中者稱之為貢士,其中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考中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1646年進一步規定科舉考試的時間,即鄉試於子、午、卯、酉年舉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會試於辰、戍、醜、未年,三年考試一次。而會試和殿試都安排在春天三四月間,會試也稱“春闈”。光緒十五年,公曆1889年,農曆己丑年,逢“醜”,因此是會試、殿試的正常考試年份,這一年的狀元是張建勳,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
但是,光緒十六年,又產生了一位狀元吳魯,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顯然不是正常考試年份產生的,究其原因,就涉及到清朝科考的另一項制度:恩科。1713年,康熙帝60大壽,各省學子紛紛進言,增開恩科考試,以傳播皇帝的恩德。於是,清廷首開恩科,康熙五十二年的“萬壽恩科”,也是恩科制度的開端,以後又有了雍正的“登基恩科”,乾隆時皇太后六十的“祝壽恩科”,由此也形成慣例,重大的喜慶,朝廷就開設恩科。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冊封皇后,二十七日光緒大婚,二月三日,慈禧太后歸政。這樣的大事,顯然是值得慶祝的。而當年的科考是早已安排好的,為了慶祝,次年加開恩科也就順理成章了。
正是因為正科、恩科的時間湊巧,才造成了光緒十五年正科、十六年恩科的連續科考。
回覆列表
光緒皇帝是晚晴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大概有13次科舉考試。科舉考試自從隋朝開始,每三年一次,光緒在位十四年,起止時間為光緒元年(1875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但1906年科舉終止。
1906年開始,清政府規定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頒發各種教科書,城鄉各處遍設小學堂。從此,在中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正式廢除。
下面,我們來普及下科舉制知識: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古代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就是三年一次,由於科舉考試還分為不同的級別,有鄉試、會試和殿試,所以科舉考試舉行的時間也各不相同,一般鄉試是在秋季舉行,而會試是在鄉試結束後第二年春天舉行,殿試緊隨其後。
在古代,科舉考試作為人才選拔很重要的途徑,它跟我們現在的高考還不一樣,不是每一年都會有機會的。對於那些寒窗苦讀的讀書人來說,科舉考試等待三年才能夠有一次,所以可想而知,每一次的科考落榜的人該有多麼的失落。
能夠最後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的人,一般都是經過了層層的選拔和考核的,他們需要經過鄉試、會試,最後竟有皇上親自考察,合格的才能夠為朝廷所用。
那麼,為什麼光緒十五年十六年連續科考?
光緒帝是大清的皇帝,連續科舉的最大目的無非是更多的選拔人才,光緒親政後,需要培養自己的親信,鞏固自己的皇權,以防慈禧干預國家的施政方針,同時也是表現自己的能力,急於改變大清現狀,實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