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
2 # 一筠心理學工作者
韋老師在《向西遊記取育兒經》中所述孩子心中沒有理想,生活中就缺乏動力。中國西晉時期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也說明一個人心中胸懷偉大的理想,就會發憤圖強。
孩子在成長中出現做事懶洋洋,沒有動力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他生長的這片土壤出現了問題,這片土壤就是我們所說的家庭。第一種情況是父母出現問題。父母在生活工作中,態度不積極,情緒上有消極的傾向,這些都會直接傳遞給孩子。在一個家庭當中,父母的情緒不用明確的表達給孩子,孩子也能真切地感知到。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在領導及和同事的溝通上出現了問題,產生了一種無助的感覺不知道應該怎樣改善現狀,一度處於消極的狀態。而我本身又是一個有追求、責任心強的人,工作上的消極情緒也直接讓我對生活的其他方面沒有了熱情。我發現在這種家庭氣氛中,孩子也同時出現了消極的心態,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第二種情況是在孩子成長的階段,他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父母過於過於大包大攬,孩子沒有體驗的快樂,時間長了,他就容易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惰性,延伸在學習上也出現了懶於思考的狀況。有一次我和農村的親戚提到孩子的這種消極狀況,他指出原因在我,什麼都給孩子做好了,孩子當然什麼也不必做了。農村的父母沒有太多的閒暇時間,能力上也欠缺,往往孩子凡事依靠自己,這樣的家庭反而成就一個積極努力的孩子。有時自認為是合格的父母,不一定能培養合格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投射性認同,母親給孩子投射的是:你是一個孩子,什麼都需要母親的照顧,如果孩子認同了這種投射,就會隨著母親進入對應的角色。即使孩子已經成人,也會相信自己是一個被需要照顧的孩子。常言道有一種冷,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媽媽覺得你餓。生活中作為家長,你是否常常給孩子投射的是你什麼也做不了,做不好呢?孩子是否認同了我們的投射了呢?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只有關愛是不夠的,父母還應有科學的育兒知識。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理想,並建立積極的家庭文化給孩子輸送成長所需的養分,讓孩子保持勃勃的生機。
-
3 # 幸福需要自己掌控
這個問題是孩子發展中的問題,孩子剛生下來都是一塊寶貝,具有無限的潛力,可是為什麼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呢?原因就在於父母,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生下來都是非常有創造力的,可是當孩子能獨立行走時,就開始了對世界的探索,他的探索行為是否被父母所鼓勵還是一味的壓制,如果是被鼓勵的,孩子會更積極的去探索周圍的環境,甚至學會獨立解決一些問題,他會為自己的發現而更加肯定自己,發展了自己創造力,變得勇敢,敢於去動手去做一些事情,如果,他的探索行為被父母限制,那麼,他就會被束縛了手腳,變得膽小,不敢去做任何的探索,變得更加的被動和依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事事依賴的懶惰行為。
所以,父母的成長和父母的陪伴方法很重要,父母成長一小步,孩子幸福一大步。
-
4 # 2018親子系
每個孩子都是可塑性的,孩子的氣質內型沒有好壞優劣之分,然而性格是後天培養的,是受後天教育及社會環境影響的。
孩子現在什麼都不愛去做1.是不是孩子在幼兒時期,這段時間對孩子做了破壞性動作。這是孩子的天然品質,是科學規律,如果你做了,那就扼殺了孩子的主動感。2.每個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成才,是不是讓自己的小孩過早的不是報這個培訓就是報別的,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一句我不學了,然後又是一頓罵,而忽略了孩子的感覺,最終讓孩子不愛去學習,是得不償失的。3.在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怕孩子受騙受傷,總要過多的去保護沒給孩子去體驗的機會。4.家庭的因素,我們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和諧的家庭氛圍。5.懲罰,父母胡亂的懲罰,懲罰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懲罰他,錯在哪裡,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6.謊言,孩子的說謊跟大人的說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孩子做錯了或者說謊了,他不敢說真話是不是怕大人的懲罰為了避免懲罰而去說謊。不要一題到孩子說謊就認為小小年紀就不誠實,然後就是各種方式的批評。要了解孩子謊言背後的原因跟動機是什麼,只有弄明白了才能對症下藥。等等諸多的原因都會導致小孩子懶洋洋的什麼都不愛去做,父母應該從自身考慮原因的所在,要懂得運用科學規律要用尊重平等去對待,引導孩子。
-
5 # 紫依人568
答:從這個孩子的先天氣質型別來看,這個孩子是多血質或膽汁質的,小時候活潑好動是他的氣質型別所決定的,活潑好動,對什麼都好奇感興趣。長大後變得懶洋洋,什麼都不想做,是不是與我們的教養方式有關係,控制型的家長什麼都是家長說了算,這不讓做那又怕擔心不讓做,孩子沒有了獨立的自己,服從依賴,還有就是孩子的積極行為沒有得到肯定長期打壓,也就失去了主動探索的行為,變得什麼都不想做。最後也可能是不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變得多愁善感,又孤僻起來,若是在這一時期我們家長不必焦慮調整心態,以平常心對待,要“蹲下來看孩子”要融進去,滲出來,看到和孩子眼界裡一樣的世界,理解孩子與孩子有效的溝通。
回覆列表
孩子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 他是最安全最溫暖最舒適的。當他呱呱墜地來到人間的那一刻,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陌生,那麼的新奇。他用小手,用雙腳,不斷在嘗試在體驗在感知這個未知的世界。用哭和笑傳遞感情表達需求。這個時期如果媽媽能夠準確感知到孩子的需求。及時給予迴應,他就會獲得信任感,安全感。孩子到3-6歲開始有了“自我”,希望獨自去嘗試,探索新領域,這個時期是培養孩子自主能力好機會。所以說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生長規律和心理發展任務。
首先是不要剝奪孩子體驗的權利,如果父母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剝奪孩子的體驗感,對將來的人格形成會有一定的影響。孩子是在體驗中成長,在體驗中不斷地完善人格。
第二是拔苗助長不可取。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讓他去學十三歲的東西,而另一個不學的孩子到了十三歲他照樣會做。因為他身體和心理成長到了那個階段,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說合適時候做合適的事情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要順應孩子成長髮展規律,不要強塞給他那些我們認為好的東西,改變了他的正常生長需求和心理發展。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我們要更多的思考家庭環境和親子教育。作為父母必須自己先成長,網校的課程《向西遊記取育兒經》中提到,父母在親子教育中,不同時期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要時而在前引領,時而在後推動,時而左右陪伴。符合科學的親子教育之道,才能實現親與子的共同成長,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