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美古風倌

    《史記》是中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端之作,被魯迅先生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先生是從它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兩個方面來評價的,“史家之絕唱”是指其史學價值,“無韻之離騷”乃指《史記》的文學價值。

    (一)“史家之絕唱”的評價已是頗高,是說其史學成就。“絕唱”二字是為絕前而後未出,也就是唯一。不僅是因為《史記》首創了紀傳體通史的這種題材,而且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了這個目的,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紀傳體通史。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範圍。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於此。

    《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班固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實錄”精神,又堪稱絕後,司馬遷具有嚴肅的史學態度,在重要的史實方面嚴格推究,不虛飾、不隱諱。梁啟超也說:“後世諸史之列傳,多借史以傳人;《史記》列傳,惟借人以明史。故與社會無大關係之人,並不限於政治方面,凡與社會各部分有關係之事業,皆有傳為之代表。以行文而論,每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因而,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是有根據的。

    (二)說《史記》為“無韻之離騷”,其中文學價值更讓人值得思考。

    (1)《史記》又是一部傳記文學名著,有著很高成就的文學價值。繼承了先秦散文語言生動準確、敘事簡練明達的優秀傳統,奠定了史傳文學的堅實基礎,在散文發展史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從《史記》開始,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性敘事散文。

    司馬遷具有高度的駕馭語言的本領,尤其善於刻畫人物的性格,塑造形形色色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人物形象。並且司馬遷寫人物傳記時,精心選擇並描繪出了生動具體的事件,極少出現後代正史中常見的排比人物履歷的單調寫法,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因此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人各一面,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血肉豐滿,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從而也使當時的歷史得以生動地再現。司馬遷還十分講究文章的結構,使一幅幅廣闊的社會生活圖卷有層次地展開,引人入勝,有著高度的藝術魅力。

    (2)《楚辭》是戰國時楚人屈原等作家的作品。《離騷》是楚辭的代表,關於篇名,司馬遷還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為“離憂”。《離騷》在文學方面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多用楚地方言寫成。

    司馬遷的《史記》也是如此。他運用時代語言,刻畫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生動而簡練。《史記》的人物傳記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簡練生動,繪聲繪色,一些人物和故事流傳至今。司馬遷將中國古代散文推向了新的、難以企及的高峰。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歸有光等,他們以《史記》為典範,反對具有種種不良傾向的文風,推動他們倡導的古文革新運動。至於太史公“筆法”、文章的氣勢、韻味等,更是後代作者揣摩、效法的重點。漢以來的許多作家作品都從《史記》中得到過有益的啟發,傳記文學乃至小說更是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史記》的影響,它對中國古典小說傳統風格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

    (3)司馬遷著史絕非侷限於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地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鬥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巖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述者,更是寫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馬遷在敘事中敢寫事實,以致於“顯暴君過”,本來已經與屈原相似;其“肆於心而為文”,也和《離騷》一致。所不同者,《離騷》是直抒胸臆,《史記》則寄於筆下的人物。

    《史記》近於《離騷》那種悲憤,不一定是得之於學,恐怕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感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說,因為司馬遷生於漢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間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憤者比屈原還要深廣。除此之外,司馬遷與屈原的秉性也是有相似之處。他們都忠於自己的本真,對理想執著,篤信正義,司馬遷可以為未曾謀面的李陵將軍對上理論,屈原同樣不屑與小人為伍。他們身上所展示出的個人魅力,也是使他們筆下生花的重要原因。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司馬遷之《史記》有著作者對歷史的實錄精神加之“發憤以抒情”的真實情感,無愧於“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一冠冕!

  • 2 # 中部居士

    魯迅先生給予司馬遷的《史記》很高的評價,稱讚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先生並稱《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其獨具風格,獨樹一幟。

    為何魯迅先生給予《史記》極高的溢美之詞?

    一是作者在遭受宮刑莫大屈辱的境況下盡畢生的精力完成的一部長達512萬字的歷史鉅著的,這需要忍受多大的折磨、毅力和勇氣!

    二是 該書以紀傳體的形式,按時間順序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前後3000年間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中國歷史學豎起了一座巍然的豐碑。

    三是因為它開創了中國史學上以紀傳體編史的先例。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

    四是《史記》涉及的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人才、倫理道德等方面,幾乎囊括了當時人類思想、活動的全部內容。因此,《史記》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通史著作的範圍,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通式鉅著。

    五是其語言文字水平在所有史學著作中是獨居尊位的。《史記》中描繪人物的語言,準確、生動、形象, 雖筆墨繁簡不同,然一經點染,則精神畢肖,顰笑之間,性格分明。還有說理抒情部分的語言,暢快淋漓,吸收民間語言,土而不俗。

    正是因為《史記》有上述獨特之處,魯迅先生才給予極高的讚譽。此外,古人中, 韓愈讚美它“雄深雅健”,柳宗元推尊其“峻潔”,蘇轍頌其奇,韓熙載稱其逸。歷來讚譽已足以證明它造詣精深。

  • 3 # 簡稱虛度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於《史記》魯迅先生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史記既是寫史鉅著,但仔細閱讀它裡面的文章,真是錦繡華章,人物故事有血有肉。比起一些所謂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水平不知要高出多少。如果要想了解古代散文,讀一讀《史記》應該是很好的途徑。

  • 4 # 菜鳥弟弟

    魯迅說一部《史記》,既是“史家之絕唱”,又是“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強烈的抒情性,是《史記》成為文學名著的重要原因。出於對現實的自覺干預和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司馬遷首創《史記》的論贊體,常於敘事之中,楔入自己的主觀論斷。又因司馬遷發憤著書,字裡行間寄託有個人遭遇在內的人生體驗,因而《史記》的理性批判,常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敘事之時,亦不免移入作者的愛憎好惡。最典型的莫如《伯夷列傳》。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司馬遷於傳中設論,憤然質問:賢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惡人“暴戾恣睢”,“竟以壽終”。天道是否公正,作者深表懷疑。《伯夷列傳》敘事少而慨嘆多,其雲天道可疑,實言人道不公;其為古人傷懷,實為今人抒憤。因而這樣的文章,既是古人的紀傳,又是抒情的小品。

    在《史記》其它篇章,如《季布欒佈列傳》《孫子吳起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淮陰侯列傳》《遊俠列傳》《刺客列傳》一類極寫處死者難,處生者亦難的篇章。其中處處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在,抒情性是十分強烈的。劉熙載說:“太史公文,兼括六藝百家之旨;第論其惻怛之情,抑揚之致,則得之於《詩三百篇》及《離騷》者居多。”又說:“學《離騷》得其情者為太史公。”之所以如此,實因其感憤與屈原相同,甚而更為深廣。故一部《史記》,彷彿《離騷》,只是無韻而已。

  • 5 # 夜泠妖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如此評價《史記》

    1:“史家之絕唱”主要講其在各類歷史書籍中的地位之高,它講述了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之間近三千年的歷史,涉及的內容也是包羅永珍,當時的誰會百科全書,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可獨立一檔,所以稱之為“絕唱”

    2:“無韻之離騷”更多地是說其具有很好的文學價值,是史書類中的《離騷》,可見魯迅對其文學價值的推崇,《史記》分為記載帝王的“本紀”,將相王侯和社會創奇人物的“世家”和“列傳”,還有“書”和“表”,

    包括小說,散文,記敘,等體裁,文學價值頗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駝梁現在門票多少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