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k機構

    你所提到的捆綁營銷方式,越來越行不通了,因為現在的人都很精明,捆綁營銷只能用在手機三大執行商,他們是壟斷企業,百姓想做捆綁營銷是不可能的。

  • 2 # 都瑞斌

    捆綁銷售要把引流產品,主打產品,高利潤產品搭配好,不要想著每個產品都賺錢,讓消費者覺的超值,很划算,不買就虧了。

    重點在於營銷流程的設計,前提條件產品本身品質要過硬,弄清楚企業的戰略處在哪個階段,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效果?

  • 3 # 單仁行

    17年演員韓雪在微博上怒懟攜程。

    她說自己作為總里程超過99%旅行者的人,多次發現,並手動取消了攜程隱藏在訂票資訊下的“預選保險框”,然而機智的韓雪這一次依然被攜程的捆綁銷售套路了。

    更心塞的是,每次遇到類似問題進行投訴時,等來的只有一句抱歉。對此,她表示非常憤怒,並勸網友們:攜程在手,看清楚再走。

    ▲韓雪發微博怒懟攜程

    儘管攜程一天後已經對機票產品進行了緊急整改,推出了“普通預定”的視窗,客戶也可以隨時勾選取消附加產品,但眾多使用者內心的不滿卻一直在網上瀰漫開來,越演越烈。

    因為類似的場景實在是有太多人遇到過,從機票、火車票再到酒店、接送機等各個環節,都逃不開攜程的捆綁銷售。

    很多使用者對此早已忍無可忍,甚至覺得攜程是明目張膽地從使用者口袋裡搶錢。

    比如自稱“中國比特幣首富”的李笑來就曾經在微博發文,讓使用者小心攜程的這種商業欺詐行為,還把他遭遇到的整個不爽過程貼出來,給大家提個醒。

    你會發現,像攜程這種強行的捆綁銷售,其實最近幾年一種充斥在生活各處,尤其是在OTA(線上旅遊代理商)行業。

    也許原本你只是想買張機票、火車票,或是定個酒店,結果莫名其妙地買了一堆亂七八糟的保險、代金券等,關鍵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這冤枉錢什麼時候花出去的。

    可是回到捆綁銷售,這原本是企業一種非常好的營銷方式。

    一方面,捆綁銷售可以增加銷售量和延長顧客終身價值,形成1+1>2的效果。比如麥當勞、肯德基的套餐產品一直賣得很多。

    另一方面,很多使用者在選擇產品時也會將購買價格和心理價格進行比較,選擇真正實用划算的套餐,降低使用者在選擇上花費的時間。

    再回到使用者層面,隨著消費的不斷升級,使用者的需求從單一化過渡到多元化、個性化和複雜化。

    就拿出行來說,今天使用者的需求已經不再侷限於“一張票”而已。

    從踏出家門到再次回到家裡,他們需要接送機車、酒店住宿、行程安排等各種服務,可以說,整個行程都有等待被解決的需求。

    對應的,很多使用者也確實需要配套的服務,比如“機票+酒店+接送機服務”就是很多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也就是說,OTA在銷售某樣產品時,向用戶提供接送機券、酒店、保險等產品的搭售對於使用者來說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的,企業一定要根據使用者使用產品的具體場景,為使用者提供整個系統的解決方案。

    可為什麼捆綁銷售這個很好的營銷方式,到了攜程及眾多線上旅遊代理商這裡,就成了令人討厭的強買強賣了呢?

    究其根源,是因為這些企業把眼睛盯在了錢上,忽略了企業的核心其實是使用者。

    比如攜程曾經有離職員工在脈脈上表達自己的憤怒,認為攜程機票產品組“一天到晚就想著怎麼不知不覺地綁東西”的工作思路是有問題的。

    而僅僅是機票組捆綁銷售的KPI,一年就高達12億元。

    你看,當企業心存僥倖時,確實可以用簡單粗暴的“隱性消費”來創造更多的業績和收入,但核心使用者的權益和信任卻被消費了、被侵犯了,重建使用者信任更是難上加難。

    這也是為什麼攜程緊急整改後,使用者依然覺得不滿,甚至在攜程董事長梁建章表示“要以客戶為中心,堅持提供無搭售的機票預訂服務”後,也依然引來眾多網友吐槽的原因。

    ▲攜程董事長梁建章回應機票搭售事件及網友的反映

    實際上,企業採用捆綁銷售本身是沒有錯的,但刻意隱瞞、弱化取消選項,讓使用者無意識中被消費就是企業的不對。

    這些附加產品、服務更應該在增加產品本身吸引力的前提下,讓買家根據實際需求去主動選擇的。

    而不是神不知鬼不覺地綁在使用者購買的主打產品上被消費,甚至只有當消費者群起而攻之時,企業才開始不情願地整改。

    在我看來,企業真的不應該做這種簡單粗暴只為錢的事情。

    而應該多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去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讓使用者從內心裡認可企業的盈利模式和發展方向,才能讓企業走得更長更遠。

  • 4 # MarketingHardcore

    我認為,無論是“銷售”還是“營銷”從最後達成的結果來看,是殊途同歸的。也是說明我的結論,現在的營銷更注重銷售結果,現在的銷售也更趨向於營銷過程。

    說下我的感受吧,目前在某公司負責市場營銷部門,下屬兩個部分,一個是市場,一個是銷售。

    先來講講市場(營銷)對我而言,市場的工作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曝光,我們現在做的任何市場工作都會考核投入產出比,我花多少錢做市場,做營銷,那麼我最後獲得的結果是什麼?獲得多少意向客戶?意向客戶成交情況如何?並將之作為協同kpi與各個pm繫結,那我說市場部門的同事只是單純的營銷人員嗎?不,他們也是銷售,只是他們在整個銷售環節擔當的任務是從廣袤的客戶資源池裡面,透過一定的營銷方法篩選出精準客戶。

    這裡插一句,如果有技術工具可以引導客戶直接下單的話那麼市場營銷人員就完成了整個銷售工作(比如1688有誠信通自助下單系統等等)。

    這個精準客戶就是市場營銷人員的kpi,但是這個客戶直接決定了銷售結果。

    再來說銷售,他的工作就是透過篩選出來的意向客戶,透過方案、策略等促成轉化。這裡提到了方案和策略,按照大眾傳統的認知,銷售可能更偏向於“成交”“工具”屬性,但是“方案”、“策略”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銷售必不可少的職業技能,我們說銷售已經從過去的粗暴成交逐漸轉變成當前的“軟成交”。這樣的軟成交已經涉及到了營銷領域。

    所以,銷售轉變成營銷,更多的就是一個從硬到軟的過程。目前整體大市場不好做(我已深深體會到),對於市場營銷、銷售的複合型能力要求已經越來越高了,“銷售”或者說“市場營銷”的界限已經沒有那麼清晰了。

    加油營銷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勇士隊為什麼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