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1944436037
-
2 # 天山老叟429
1、唐太宗時期(626~649)史稱“貞觀之治”。
2、出現“貞觀之治”的原因:
①唐太宗李世民本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有傑出才能和民本思想,他執政前期善於聽取和採納不同意見,能做到“兼聽則明”,同時他克勤克儉、注意控制自己的慾望,十分愛護百姓;②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馬周、劉沮等文官和李靖、李績、薛萬徹、薛萬鈞、李道宗、秦叔寶、程知節等武將忠心輔佐,貞觀時期可謂是人才濟濟、君賢臣忠;③唐太宗君臣在前期注意吸取隋朝短命而亡的歷史教訓,注意與民休息,不過分剝削民眾、不濫用民力;④隋煬帝楊廣的一系列大規模建設如修運河、修洛口倉、營建東都洛陽等雖然是濫用民力的暴政,損害了人民利益,導致隋朝短命而亡,但是客觀上為貞觀時期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恢復奠定了基礎;⑤周邊政權如東突厥、西突厥等的衰落客觀上為唐朝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⑥完善了相關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州縣兩級制等,保障了政局穩定;⑦唐太宗有幸得到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賢德皇后長孫皇后為妻,有長孫皇后這樣的賢內助保證了唐太宗前期始終謙虛謹慎、積極進取,也有利於營造大臣們敢進忠言的良好政治氛圍。
唐太宗時期是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漢族,隴西成紀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在位二十三年,對內勵精圖治,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將大唐帝國的版圖開拓至西域,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