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博士體態康復
-
2 # 兒童骨科姚京輝醫生
踝關節骨折是下肢骨折中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因為它是人體跑步等任何下肢運動當中,承受力量最直接的一個關節。
隨著社會經濟的提高,大家的活動時間增多,參加戶外運動以及各種體育鍛煉的機會增大,還有交通事故的增加,踝關節骨折病人數量較十年前有顯著提升。
與醫生交朋友,讓大家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
踝關節骨折存在多種分型和損傷機制,各種方向的旋轉和扭曲,都可能導致不同的骨折。
絕大部分的骨折,透過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即可得到很好的治療。良好的復位是肢體功能恢復的保證。通常石膏固定在6到8周,然後拆除石膏進行相應關節的功能鍛鍊。鍛鍊主要以屈伸鍛鍊為主,逐漸增加內翻、外翻、旋轉等鍛鍊。
題主的這一張x光,似乎是外踝骨折,因為你沒有提供正位片。外踝採用鋼板螺釘固定,屬於堅強固定,如果沒有其他特殊的韌帶損傷,術後2到3天就可以開始踝關節背伸運動,一個月以後逐漸增加內外翻和旋轉運動。早期的鍛鍊可以使肢體儘早的恢復功能,如果長時間不活動,3個月以後才開始鍛鍊,則會顯著的延長肢體的負重和恢復時間。當然這也與每一個損傷的不同而存在著不同的鍛鍊時機。
題主的這個外踝骨折,兩個月以後即可逐漸負重下床活動。最好能夠在佩戴支具的條件下鍛鍊,這樣可以保證你不出現內外翻的二次損傷。隨著時間的延長以及肢體疼痛逐漸的消失,再循序漸進的增加內外翻和旋轉鍛鍊,逐漸恢復至正常生活行走。
-
3 # 劉醫生談骨論筋
功能鍛鍊
骨折後肢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喪失了功能。功能的恢復必須透過患者的自主鍛鍊才能取得,任何治療(如理療、藥物等)都無法替代,只能起促進或輔助作用。
為什麼要功能鍛鍊1.可以促進骨折部位的消腫。擠壓血管促使血液迴流,利於消腫。2.減少肌肉萎縮的程度。很多臥床病人一個月後,傷肢就會變細。3.防止關節黏連僵硬。4.促進骨折癒合。
踝關節功能鍛鍊的目標目標一定要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損傷的程度不一樣。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負重和行走。
1.站立及穩定性。2.關節的活動範圍。踝關節行走時活動度為70°~110°。3.踝關節肌肉力量的鍛鍊。
主動和被動的關係鍛鍊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被動活動雖能防止關節黏連,增加關節活動度。但對於防止肌肉萎縮,恢復肌肉張力,協調肌肉功能方面還是要靠主動活動。
比較好的被動活動有:1.按摩。2.關節被動活動。3.攣縮肌腱的拉伸。4.僵硬關節的手法活動。
檢驗功能鍛鍊效果首先檢驗鍛鍊方法的是否正確。方法一定要正確,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再就是每天看有沒有進展。肌肉的力量,關節活動度。
在骨折患者治療時,如果沒有患者積極主動正確的功能鍛鍊,是得不到理想的結果的。任何治療方法都代替不了功能鍛鍊。不能寄希望於手術、藥物、理療等。醫生也要耐心的給予積極正確的指導。
-
4 # 骨科王健醫生
功能鍛鍊是運動療法的一種,分為主動與被動兩種形式,對促進術後恢復,減輕身體損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進行科學合理的功能鍛鍊,可以有效促進組織液迴流,加快骨折部分的腫脹消失。對於必須要長期臥床的患者,功能訓練還可以有效防止肌肉萎縮,防止關節粘連,甚至對骨關節的恢復也有一定積極的作用。
功能鍛鍊在中國實行的年限較短,甚至大部分地區的醫院尚不提供被動功能鍛鍊的服務,沒有專業的康復訓練場所,這就意味這種非常積極、健康的運動治療方式,對於大部分患者卻並不適用。
沒有正規人士的指導,他們進行的功能鍛鍊都是不科學、不嚴謹的。不但鍛鍊效果無法得到保證,還可能會造成較為嚴重的身體損傷,嚴重者會對骨骼造成二次傷害。因此,只建議有一定醫療條件的患者進行功能鍛鍊。
不同型別的骨折,能夠進行功能鍛鍊的時間也有所區別,而不同型別的功能鍛鍊也可於不同時間段,新增入患者的恢復過程中。從理論上來說,術後2~3天就可以嘗試強度較小的被動功能鍛鍊,主要包括區域性按摩、關節活動、肌肉拉伸等等。以身體素質中等的中年人為例,如果腳踝骨折情況較為典型,一般可以在手術後第8周拆去石膏,改為夾板固定。同時介入一定強度的主動功能鍛鍊,在第12周開始進行正式的康復訓練。這個時間可隨著個人身體素質、骨折情況作出調整。
例如,年齡較小的患者骨骼發育速度較快,時間可略微提前一週;年紀較大的患者身體素質較差,時間可稍微延後2~3周;骨折情況較輕的患者,可將時間略微提前;骨折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可以將恢復時間延後2~3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進行功能鍛鍊,一定要遵循醫囑。
回覆列表
在人體負重關節中,踝關節作為負重最大的關節,和我們的日常活動是息息相關的。踝關節骨折是創傷性骨科中的常見病。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高,且多發於青壯年。那麼,踝關節在骨折後多久可以進行功能鍛鍊?
踝關節具有好的穩定性和靈活性,所以人體重要的承重部位,踝關節是腳踝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關節面積不大,但是承重卻很大,壓強極高。這不僅導致了踝關節易發生骨折,還造成了踝關節骨折康復時間較長,難以恢復。踝關節骨折後,一定要及時的進行功能鍛鍊,這有利於恢復關節功能,可減少因手術對軟組織造成損傷,保護骨折周圍血運,利於骨痂生長,促進術後快速恢復以及踝關節恢復。
踝部骨折的恢復時間常常與受傷者的年齡,性別,受傷型別等其他因素有關。有研究指出老年患者因體質原因骨質相對疏鬆,因此出現踝部骨折的機率明顯高於其他人群。少數延遲癒合的患者可能與嚴重骨折脫位、軟組織損傷以及固定不牢固等因素有關。
術後做足夠的康復訓練,是提高治療效果的很好的途徑。康復訓練能使傷者骨折部位有效固定,磨合更為理想。根據骨折癒合情況,8周左右更換為中立位夾板固定,開始踝關節無負重功能練習。待3周左右去除中立位夾板,逐步開始負重行走。但最主要的是根據不同的個體,由醫生和康復治療師共同制定開始康復訓練的時間。功能鍛鍊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冒進。功能鍛鍊的目的是恢復、鍛鍊、增強骨折後踝關節的功能,而不是增加踝關節的負擔。如果發現,在正常的時間內踝關節無法承受康復的負荷,那麼就要及時縮小負荷或者延後康復,一定要避免再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