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下靜思
-
2 # 不沉的經遠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在歷史上兩個人的名聲卻相去甚遠,諸葛亮成為此後一千多年文人所向往的典範,得到無數人的推崇,而司馬懿雖然他的孫子建立了西晉,可是依然遠遠不如諸葛亮。這個差距主要是兩個人在作為託孤大臣時不同的表現和結果造成的。
劉備在臨終前託孤給諸葛亮,此時留給諸葛亮的是一副爛攤子,蜀漢丟了荊州以後又遭遇夷陵之敗,損失了差不多十萬大軍,僅存的益州一地出現多處叛亂,外部又有魏國和東吳的威脅,可謂內憂外患。面對如此糟糕的局面,諸葛亮首先結好東吳,減輕外部壓力,再平定南中等地叛亂,逐步穩定了局勢,使得蜀漢迅速恢復了國力,甚至還能主動對魏國發起進攻,並多次取得勝利。
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諸葛亮掌大權卻對君王盡忠,做事待人公正嚴明,得到朝野上下的尊重,李嚴等人被他免職卻不怨恨,反而對他的死感傷不已。諸葛亮死後也是哀榮備至,恩澤子孫,子孫也為蜀漢盡忠,這在東漢末年和三國那種混亂時期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歷史上顧命大臣和權臣不少,但是最後要麼廢黜君王或者篡位,要麼被君王誅殺,還有一些在死後身敗名裂,在三國時期這樣的例子就不少。像諸葛亮這種君臣相得的情況在中國古代史上是很少見的,甚至比昔日的周公旦做的還要完美,堪稱臣子的典範。因此得到了後世君王和文人的推崇,一篇《出師表》千古流傳。《三國志》作者陳壽對此評價極高:
舉國託孤於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甚至連他的敵人曹睿對此都欽佩不已,在託孤司馬懿時曹睿曾經提起諸葛亮,希望司馬懿以諸葛亮為榜樣。
昔劉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劉禪託孤於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盡忠誠,至死方休。然而司馬懿同樣作為託孤大臣卻發動高陵之變奪取了,他的長子司馬師廢黜了曹睿託付給司馬懿、並且抱著司馬懿脖子讓司馬懿勿忘“今日相戀之情”的曹芳,次子司馬昭則殺害了曹髦,孫子司馬炎篡奪了曹奐的皇位。而司馬炎建立的西晉不僅短命,還引發了五胡亂華,給中原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為臣子不能盡忠,為君王不能守國,司馬懿和他的家族的這種做法自然讓後世的人不恥,所以司馬懿的名聲遠遠不如諸葛亮也就不奇怪了。
-
3 # 風雨中的梅雲
司馬懿輸給諸葛亮?別被羅貫中給忽悠了。其實,司馬懿是名副其實的大智若愚。諸葛亮與之相比,就顯得比較張揚了。我們說司馬懿為人非常善於隱藏。這也是他被當時的時局所迫。大家看,依照曹操的雄才偉略。司馬懿敢露出他的爪子和牙齒嗎?曹操留下司馬懿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對抗PK諸葛亮。可以這麼說,諸葛亮的死期也是司馬懿的死期。因為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對曹操家族的唯一作用也就完成了。所以說,司馬懿一輩子活的膽戰心驚。每次跟諸葛亮對峙。他都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小心把諸葛亮給碰碎了。因為他知道諸葛亮是和他幾乎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就這樣,諸葛亮自在西城擺下了空城計。司馬懿一看,就知道諸葛亮遇到難處了。那怎麼辦?放。但不能讓人看出破綻來。為了不讓人看出破綻。司馬懿又是閉目聆聽諸葛亮的高山流水。又是抱頭鼠竄。又是恍然大悟。後悔不已,反追。看到諸葛亮跟趙雲匯合了。這次長處一口氣(在內心)我的豬豬兄。你總算平安了。你可不能死。你死了我可怎麼辦呀?接下來好辦了。常勝將軍趙子龍在諸葛亮身旁。他可是秒殺冠軍。你們誰不服,自己去。回來我司馬懿連二維碼都不用掃。關鍵是面對趙雲,一旦跟趙雲PK,估計還真沒掃二維碼的機會。因為會被趙雲直接給投胎了。我只所以說司馬懿要高於諸葛亮。那是有原因的。第一,諸葛亮命馬謖守街亭。失敗。司馬懿命郝昭守陳倉。三千人守城,諸葛亮的二十萬大軍愣是數十天不能行進一步。司馬懿唯一的一次貪心,上方谷。差點被諸葛亮做成烏魯木齊羊肉串。從那以後。司馬懿再也不敢跟諸葛亮對峙。因為他明白,諸葛亮是在利用他的苦心和愛心而達到他自己,而不是司馬懿自己的野心。(在司馬懿看來)所以,為了不讓諸葛亮的陰謀得逞。司馬懿乾脆不理會諸葛亮的侮辱。男子漢大丈夫。說不出來就不出來。哪怕是穿上比基尼,照樣是不會出來。第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懿不是匹夫,長命百歲。第三,諸葛亮死時,阿斗問他,該怎麼對待他的後代。大家說,諸葛亮在回答的時候,心裡是怎麼想的?我們大家都不知道。再看司馬懿。諸葛亮死後。被曹操後人閒賦在家。緊接著連忙裝瘋賣傻。直至到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才算是真正的正常了起來。謝謝。
回覆列表
有贏有輸的戰爭,才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贏了的是表面的贏,輸了的是實質的贏,一個取名,一個取利,各取所需,默契配合,自得其樂不說,都受到了各自君王的認可,受到了重用!
在人才濟濟的魏國,司馬懿們政治處境要比諸葛亮難的多。當初曹操為讓司馬懿出仕,曾以死威脅他,而當認識到他的老謀深算後,又採取了各種試探,甚至以派出殺手刺殺來試探。而司馬懿以驚人的智慧和判斷,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考核,並取得了曹丕的信任,得以安身立命。
然而,到曹睿稱帝時,司馬懿受到巨大懷疑,被剝去兵權削職為民。這些宮廷腥風血雨,讓司馬懿深刻的明白,只有“儲存自已才能消滅敵人”。而生存的法則,就是“拖”“纏"二字,纏住諸葛亮,拖住諸葛亮,打幾個敗仗無所謂,守住既有地盤即是勝利。
在與諸葛亮的戰鬥中,司馬懿判斷很準,如奪街亭後的進攻;選郝昭守陳倉的策略,都挫敗了諸葛亮的進攻,但司馬懿從不得寸進尺,而是謹慎地守好現有地盤。在眾將領立功心切的形勢下,司馬懿還上演了“千里請旨”的好戲,違背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慣例。司馬懿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在先儲存自己,尋找對手的“變”,等待內部的“變",否則時機不對,勝利越多,死的越快!
諸葛亮的處境就大不同了,自接受劉備託孤後,基本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說一不二,阿斗對他更是言聽計從,毫無內鬥之風險。但諸葛亮明白,荊州失去後和夷陵之戰後,蜀國失去了大好機會,恢復漢室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如果不主動發動戰爭,有愧於劉備三顧茅廬時的隆中論,有愧於劉備託孤之重,不利於國內矛盾的轉移,必須要伐魏,哪怕打不下一寸土地,也是為漢家天下之名而戰。
幸而有司馬懿這個瞭解天下大勢的“老狐狸",他了解諸葛亮,諸葛亮也瞭解他,把戰場當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把戲表演好,各取其利,誰也別把誰滅了。誰要真想滅了誰,誰先動心思誰先死,還是諸葛亮沒沉往氣,在上方谷動真格地放一把火,打破了平衡,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