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衛兵
-
2 # 兔吐2
鄧艾不是官宦書香之後,身為寒門能走到將軍之職,智慧和軍事才能顯而易見。
姜維在沓中還整軍待北伐,無數次興兵攻魏,魏內卻養民蓄銳,邊境強兵防禦,這次魏大軍多路齊頭並進。勢頭從來沒有過,蜀卻要捱打了,這回怕玩完。劉禪、姜維也不可能想到,命運來得如此之快,蜀北有秦嶺、漢水、陽平、陰平、劍閣,層層關隘,保險中的保險,所以從諸葛亮起,總是北伐打魏。
這回三路大軍,齊頭並進,東路鍾會,中路諸葛緒,西路鄧艾,如秋風掃落葉,漢中重鎮丟失,姜維退兵收縮,據守劍閣,和鍾會相持。中路諸葛緒軍抵達陰平,在劍閣和鍾會大軍會合,鄧艾因尾追姜維,最後到達陰平。如果和諸葛緒、鍾會會師劍閣,待糧草耗盡,姜維可能反擊,那魏軍將前功盡棄。若有一支軍在姜維背後出現,那將震動蜀漢朝野。姜維是神仙,也挽救不了局面。這支軍只有後來到達陰平的鄧艾了。
鄧艾戰場經驗豐富,果敢、驍勇,瞄準戰機。親選精兵數千,輕裝帶上肉乾加炒麵,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走過無人區的羌地,穿插至江油。來到蜀漢的後方,因北伐耗盡了國力,鄧艾在成都平原如入平地,連孔明的後人諸葛瞻都戰死,唉……弱到這種成度。和鄧艾比姜維自嘆不如,一招制敵,顯示鄧艾的傑出軍事才能和強大,逼劉禪投降。
-
3 # 關東俠客
陰平古道起於陰平即今甘肅文縣的鴣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途經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馬轉關,靖軍山到l平武縣的江由關(今南壩)全長265公里(古代尺寸700裡)原先並沒有道路,三國時期,魏國滅蜀,魏將鄧艾偷襲蜀軍後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崇山俊嶺中開避出的小道。公元263年,魏國“徵集四方之兵十八萬萬”兵分三路大軍閥蜀。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十萬餘人取道漢中,直逼陽安關(陽平關),徵西將軍鄧艾率3萬餘人由狄遂進軍向沓中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餘人進攻武都以斷姜維後路。以延尉衛權為鎮西軍司馬持節監軍。魏軍勢如破竹攻入漢中。姜維從甘肅沓中退至四川與廖化張翼合兵退據守劍閣。鄧艾兵進陰平想和諸葛緒南下。諸葛緒不同意向鍾會軍靠攏。鍾會以他怯戰為由將他拘押吞併他的軍隊南下劍閣。劍閣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姜維憑險拒守,魏軍久攻不下,十多萬軍隊糧草耗費巨大,再託延下去糧草不濟,只能撤退,蜀軍乘勝追擊,魏軍將潰敗。於是鄧艾向鍾會建議從劍閣西百餘里的陰平超姜維後路從陰平,油,涪縣,綿竹直奔成都,鍾會同意了鄧艾的計策。於是鄧艾率本部兵馬從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鄧艾率軍樊登小逆,逢山開路遇水搭木橋,走了七百里(古制,路險糧絕進退兩難。鄧艾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魏軍出其不意出現在江由,守將馬貌投降。,接為直奔成都,沿途州縣望風而降。蜀漢後主不戰而降,姜維無耐投降了鍾會蜀國滅亡。
-
4 # 老蛇正宗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途中而歿,後主又執政了20年,姜維也多次北伐,戰事連連,總是事倍功微,勞民傷財,兵不思戰,民望和平,國家財力貧乏,用司馬昭的話說:“師老民貧,今我伐之,如指掌耳”。
一直以來,魏國採取以靜制動之術,國內大力發展經濟,國力日盛,司馬昭見統一全國的時機已成熟,聽取了鍾會聲東擊西的策略,一邊抓緊造船制艦,聲稱要攻打東吳;另一邊抓緊備戰,伺機伐蜀。
此時,姜維被內寵黃皓勾結右大將軍閻宇調往甘肅沓中,“不復還成都”。姜維早已看穿司馬昭之陰謀,上書後主劉禪:“聞鍾會治兵關中,欲窺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黃皓不聽人言,卻信鬼神,稟告後主,說敵人不會到來,後主把姜維表壓下,不予理採。
263年,魏徵四方之兵18萬。分三路進攻蜀國:
1,徵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自狄道向沓中,用以牽制姜維主力;
2,諸葛緒率3萬人馬,自祁山向武都、陰平橋頭,用以斷姜維後路;
3,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馬,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蜀國派右車騎將軍廖化率軍往沓中增援姜維;左車騎將軍張翼往安陽關口拒守;並令漢中諸將放棄漢中外圍據點,退保漢中、樂城。
由於蜀軍沒有對咽喉險道的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行嚴防,被魏國劉欽佔領,鍾會就分幾路並進直入漢中,僅留2萬人馬圍攻漢中、樂城,自率主力直下陽安關口,蔣舒投降,蜀將傅僉戰死,繼而攻克陽安關,長驅南下。
姜維聞鍾會已入漢中,知漢中難保,遂從甘肅的沓中退還四川,與廖化、張翼合兵一處,退據劍閣。鄧艾進至陰平,諸葛緒不願合兵南下。領軍向東靠攏鍾會,鍾會為了專權,誣告諸葛緒畏敵不前,將其押回治罪,隨後統率13餘萬人馬攻劍閣。劍閣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鍾會攻劍閣不下,無計可施。
10月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之機,率兵自甘肅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進。鄧艾攀小道、鑿山路、修棧道、架橋樑,魚貫而進,越7百里荒蕪人煙的羌氏族人生活之區域,實在是無路可走,鄧艾自己也稱它為“邪徑”,部隊進馬閣山時,道路斷絕,疑是眼前已無路,絕望之際,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毯裹身滾下山崖,這樣一來,鄧艾率軍如同天降神兵,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出城投降。
爾後戰綿竹,取雒城,綿竹是城都的門戶,綿竹失守,城都危矣!進而鄧艾率部圍城都,蜀後主劉禪慌忙出降,蜀漢亡。
回覆列表
陰平道的“道”不是道路的道,而是一種行政區劃,類似現在的“旗”。《漢書》中說,“縣主蠻夷曰道”,亦即少數民族聚居的縣稱作“道”。陰平在今甘肅省文縣的西北部,因境內多氐人羌人,漢武帝“置陰平道以統其眾”。也就是說,鄧艾偷襲蜀漢時走的陰平道,不是類似陳倉道、褒斜道的古老交通,而是氐人和羌人聚居的行政區。
唯一可能引發歧義的,是《三國志》中鄧艾“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的記載。此處的“邪徑”往往被解釋為小路,因而有了“陰平小道”一說。然而事實上鄧艾當時根本無路可走,大軍“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是一邊走一邊開的路。真要有路——哪怕是小路,鄧艾也不至於裹著毯子往山下滾。
我認為“邪徑”應該還有另外兩種解釋:一是虛指,類似於“另闢蹊徑”;二是陰平之後的小路。《太平御覽》轉引《蜀志》中說,“鄧艾自陰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是說鄧艾過陰平後進入了“景谷步道”。“景谷道”北連陰平,是劍閣道的一部分,之後就順暢多了。“步道”是不能走車的小路,或許就是鄧艾口中的“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