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畫船雨眠

    品評歷史人物,不見得比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容易,太史公曰過的內容,可是包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跌宕起伏的人生閱歷。小子不才,不揣淺陋,若有不當,請不吝斧正。

    歷史人物的品評該聚焦客觀效果,客觀效果利國利民,應該褒獎。否則每位獨夫都可以大言不慚宣揚自己為國為民。品評冉閔同樣適用此原理。在不少人看來,冉閔主觀為自己,客觀為華夏,因為其主觀存在自私的一面,所以,就否定之。可是,從客觀看,冉閔的《殺胡令》的確讓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北方漢民族,獲得難得的喘息之機;再者,也讓五胡政權看到,其民族壓迫殺戮政策的巨大危害,因而主動弱化此政策。不過退一萬步說,冉閔主觀上真的是百分百為了自己嗎?也不見得。人性本身是錯綜複雜的,在特定歷史時空的容器中,受到約束,呈現出與歷史時空相一致的外貌。窺看內裡,多少有點情感因素在。

    由此觀之,從中華民族統一的角度看,吳三桂如果能“從一而終”,也不失為一世梟雄。可是,到了晚年,又豎起反旗,導致生靈塗炭,客觀效果必然是負面的。

    推而廣之,客觀效果的評價標準同樣適用於今人。即使抱著再好的初心,但是並未帶來良好效果,這樣的初心到底是惡是善?所以,所有的政策,都要時間來檢驗,活在當下的我們,既然無法看到未來,也只能品評歷史人物了。肉食者,慎之慎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忙到停不下來,是因為事情多嗎,還是方法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