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曉YB
-
2 # 錦翼
劉邦當時估計都不知道自己寫的是詩。
他就是平定了叛亂走到家鄉,和父老相親言談,喝起酒來,情感所到,敲著碗唱出了這曲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說文采其實也談不上,不過是用了大風和雲作為興,興起來後面的兩句。
他表達的就是內心的蒼涼。
自己一個人高處不勝寒,但是沒有猛將為自己守衛。
非常慷慨大氣,毫無惺惺作態之感。
這是詩歌的最高境界。
歌合為情而發。
詩歌就是為了最基礎的感情而唱的。
你看詩經三百首,最動人的永遠是那些描寫男女情愛的,因為這是最真實的的感情表達,他們不求雕飾,只為將自己感情痛快的說出來。
但是隨著文學的發展,文人們學會了雕飾,文學有了套路,寫出來的東西就沒有感情,純屬玩弄文字。
你看李後主的詩,他當皇帝的時候寫的那些東西,華麗辭藻堆砌,看得人齁得慌。倒是他不當皇帝了,身為階下囚,寫出來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流傳千古。
這就是經過歲月錘鍊的文字。
反感乾隆的詩,他身為皇帝放個屁都有人砸吧砸吧嘴說香,何況寫了這麼多詩。
當時估計都是拍馬屁的。
他的四萬多篇詩,只能叫日記。
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留有乾隆皇帝的一塊植樹碑,上面的字跡已經模糊,第一句倒是很清晰,是“清明時節宜種樹”——光看著一句就夠了。
來看一篇他寫的完整詩:
何物令朕心歡暢, 第一要數大火槍; 瞄準小鹿扣扳機, 獵物倒地收穫忙。天哪,你就說你用槍打死了一隻鹿就得了吧,竟然用了這麼多字,說打油詩吧,不像,作者很嚴肅,說絕句吧,這倒是聽絕的。
再看一篇他瞻仰泰山時候的詩:
來因瞻岱宗,岱廟謁誠恭。封禪事無我,阜安祈為農。代天敷物育,福國錫時雍。九叩申虔謝,八旬實罕逢你能看得下去嗎?
這裡面全是無病呻吟,全是套話。
令人作嘔——這是最好的形容詞了。
-
3 # 可食中國
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文化水平,藝術修養,文學造詣,乾隆遠勝於白手起家的劉邦。但為何劉邦的一首詩能流傳千古,乾隆四萬多首,卻無一出名呢?我來嘗試分析分析。
首先,境界和格局不同劉邦的《大風歌》是在結束了楚漢相爭,榮歸故里之後寫的,雖然很簡單,詩歌氣象宏大,風格雄健,有一種結束戰爭之後,要建設天下,重整乾坤的雄心和氣魄。我們再結合楚漢相爭的故事,更能感受到其豪邁絕倫之處。這是開國帝王之心的抒發。與乾隆的一天沒事幹刷朋友圈,口水吐槽和瘋狂蓋章簽到這個是有本質不同的。劉邦的讀來,讓人豪氣頓生,乾隆的讀來索然無味,還像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其次,《大風歌》朗朗上口,容易一讀就記住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中國詩歌史上能夠口耳相傳的詩歌無非具備兩個特點:
第一,要通俗易懂,不要故作高深,賣弄學問,然後把一首詩搞的讀起來都磕磕巴巴,那麼這首詩絕不會流行的。相反類似於李白的《靜夜思》,《朝發白底城》,還有王維白居易的詩,就顯得很輕鬆的了,一遍就印象深刻,還有意義,怎麼會不流行呢?
第二,要個性鮮明,特色鮮明,獨樹一幟,能夠寫透道理,寫透人情,寫活萬物。這個例子就太多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等等,都是具備這些特點。劉邦的詩,個性鮮明,主題特出,妥妥的1000w+閱讀量的風格,而乾隆則最多朋友圈靠幾位大臣的例行大咖來集贊而已。
最後,物以稀為貴,過量則俗且易爛崔顥一首《黃鶴樓》讓李白都無法動筆,張若虛一首《春江花夜月》直接被稱為孤篇蓋全唐。重要的不是數量多,而是能找到有價值的內容。大詩人陸游,也是寫詩狂魔,可是人家還也只是敢寫個一萬來首而已,還是會給自己留下時間和精力來錘鍊出經典來的。
乾隆日理萬機,卻搞出4萬多首詩和1000多篇文章,這個詩歌的數量,幾乎是能找到的唐詩數量的總和,乾隆這是隻求刷單,不求質量的。後人都懶得一看,直接忽視,咱們普通人總不可能去那4萬多首詩裡一一去挑,然後生生搬出幾句來強做經典吧?
劉邦就不同了,人家白手起家,打下大漢的江山,一輩子就留下這一首詩,後世無論誰要研究他,都繞不過這首詩,既是史料,又是文學經典,還是可以借來做情感發揮的,想不記住都難啊。
這是《大風歌》孤篇的幸運之處,也是乾隆老爺子4萬多首詩的可悲之處。
回覆列表
張宏傑老師說: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是詩,從自來水管裡一擰就出來的,只能是自來水。
我們無法判定劉邦和乾隆二人的水平高低,關公戰秦瓊,歷史當中很不提倡。
而且,乾隆讀過的書一定比劉邦讀過的書多,但之所以乾隆的四萬多首詩不及劉邦的一首大風歌,那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沒有感情。
劉邦吟唱大風歌時,正是平定了淮南王英布之後路過自己的家鄉,與同鄉飲酒作樂時所留下的。
華人一直有幾個夢想,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劉邦在此時都已實現,曾經的劉季如今已然君臨天下,並且平定了諸侯王的造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種對於往事的眷戀,對於自己現在的得意以及對於大漢王朝未來的憧憬,那種發自內心的感慨不必為賦新詞便脫口而出,而這種近似“思無邪”般的詠歎,正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文字詩歌審美之中最欣賞的一種。
再反觀乾隆,一生做詩41863首,一個人就寫出了一部全唐詩,那基本上就是走量了,在質的方面基本上完全不在乎了。
下筆千言,倚馬可待。
乾隆爺曾經在遊昆明湖時,曾經一個小時之內寫了8首詩,那基本上就是大白話了。自己還挺驚歎,專門寫首詩,感嘆自己很有才:舟行十里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
乾隆的詩不過是加工後的日記罷了,根本談不上詩。
但凡好詩,要麼詞藻華麗,要麼真情流露,要麼二者兼而有之。
比如紅樓夢裡評價李商隱的詩,我就是喜歡他的詩,但有說不出詩有什麼意思。
這屬於朦朧之美。而乾隆的詩,把距離拉近了,美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