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歲半女兒,發脾氣扔東西,用玩具敲桌子,大聲尖叫,我是應該當時阻止她的這些行為,還是等她發洩完了再引導她?
9
回覆列表
  • 1 # 俊媽育兒經

    正確認識孩子的情緒問題

    首先我們在處理孩子的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明白,要正確的認識孩子情緒問題,其實包括一些哭鬧呀,扔東西,發脾氣,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

    但是傳統教育告訴我們哭不好,發脾氣不好,其實這都是在壓抑孩子的情緒,我們要做到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他走出消極情緒。

    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我認為孩子發脾氣大致有兩種原因:

    生理原因。我們人類控制情緒的部分是大腦裡的前額葉皮質,要到20~25歲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孩子發脾氣,不能很好控制情緒是有客觀因素的。很多大人都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更何況孩子呢?

    2. 不會合理表達情緒。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會亂扔東西,亂扔玩具,大聲尖叫,因為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

    孩子生氣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問孩子,我看到你很生氣或者可以說你現在是不是感覺很生氣,很憤怒。

    幫助孩子瞭解他們的情緒,給各種情緒命名。開心,高興,快樂,生氣,著急,難過,都可以在平時多表達,這樣孩子以後就知道自己的感受了,就可以表達情緒了。

    如何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

    有時候孩子發脾氣真的讓家長特別難處理,我家的孩子有時候生氣也讓我覺得很棘手。但是我學習了一些引導孩子不良情緒的方法以後,情況就好轉了很多,下面分享給大家。

    引導孩子的不良情緒分三步:

    接納情緒釋放情緒轉移情緒

    一.接納情緒

    比如孩子因為得不到一個玩具生氣的,我們可以用接納情緒的方式這樣來表達,你感到很難過,因為媽媽沒給你買玩具,你希望可以擁有那個玩具。

    當我們這樣說了以後,其實孩子就會感覺到被理解被接納,他的情緒可能會發生兩種情況,第1種就是他哭的更傷心了,但是這是一個過程,稍後他就會平復,第2種就是他感覺一下會平復很多,不發脾氣了。

    二.釋放情緒

    通常我們說了幫助接納孩子情緒的話語以後,他的情緒就會釋放出來,可能有時候哭得更傷心了,那麼這時候我們可以什麼東西不要說,抱一抱孩子可以用手輕輕地撫摸孩子的後背,幫助他把情緒發洩出來。

    可能有一些稍微大的孩子,他會拒絕你的一些撫摸,那麼我們就可以陪在孩子身邊,什麼都不說,然後靜靜的等待他把情緒流動出來。

    三.轉移情緒

    讓孩子的情緒宣洩出來以後,我們可以適當轉移情緒,比如可以說那現在我們國家去玩一個什麼遊戲,或者我們回家去讀一個繪本,可以用一個他平時感興趣的方法來幫助他轉移情緒。

    引導情緒的原則

    這些方法需要一個過程,家長要長期的堅持,慢慢的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不壓抑孩子的情緒,但是也不能放任發脾氣的不良行為。不能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破壞環境,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

    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遇事冷靜,不要大吼大叫,扔東西,給孩子一個好的情緒管理的榜樣。

  • 2 # 草放滿屋

    有句話叫做:當堂說子,背後教妻。

    也就是說,孩子的錯誤適合當場指正,這常常能夠體現出作家長的權威。

    在家庭中,另外一個重要成員妻子的錯誤,則不適合在人前指點。要等到背地,才能給她講明。這體現了對妻子的尊重。

    有這樣的古訓在,所以,孩子的錯,還是當面提點的好。

  • 3 # 江湖夜雨92

    孩子太小,發脾氣扔東西,第一步,當然要阻止,不能任其發展。孩子發脾氣,一般是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情緒失控,哭鬧,跺腳,扔東西。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理性,握住孩子的手,先保持沉默。絕對不能大聲呵斥,甚至打罵,以暴制暴。粗暴的行為不能改變孩子的焦躁,反而有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陰影,這種陰影往往會影響他養成快樂,開朗,健康向上的性格。如下圖,父親向兒子發火,兒子呢,會遷移,轉向其他地方發火,如小狗等。在什麼環境下成長,就會感染什麼特點。

    冷處理,是對待孩子情緒失控的主要方法。孩子心理與成人相比,還很脆弱,敏感,他們有自己認知世界的方式,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行為並不能改變什麼的時候,發脾氣的次數就會逐漸減少。如果家長怕孩子受委屈,一位順從孩子,相當於獎賞了無理取鬧的孩子。只要願望得不到滿足,他就會故技重演。等孩子平靜以後,可以給孩子講道理。對一個二三歲的孩子說理,這不搞笑嗎?不是搞笑,孩子年幼無知,經常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家長不能因為他們不懂事,就不尊重他們,應該把他們作為成年人一樣對待,給他們講一些他們能理解的道理。比如,為什麼不能給你買那樣的玩具,因為你還小,玩具具有危險性,會傷害你。儘量教會孩子,用說話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告訴孩子有什麼事一定要和大人說,可以和大人商量怎麼辦,而哭鬧是不會得到的。引導孩子表達,還能促進孩子思維能力的發展。當孩子有所改變,不過分焦躁,聽話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給孩子一次獎勵,可以是情感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質方面的。情感方面的有口頭表揚,親吻,擁抱等。這樣,孩子的這些行為就會得到強化和鞏固,慢慢變成習慣。

    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孩子從小就應接受良好教育,這樣孩子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品格和行為習慣。

  • 4 # 南拳過家家

    大部分流行的做法是:先接納孩子情緒,然後引導。

    我卻認為,想著去引導的就是假接納。說一句“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其實就等於“我對你行為很有意見,你這樣不可以”。只是塗點肥皂水,準備下刀罷了。

    不用制止,也不要事後引導。

    生氣,難過,這些情緒不是脫離身體的無關東西,不是一陣微風吹過,是與我們身體一體的實實在在的東西。

    大口呼氣,咬牙切齒,握緊拳頭,大聲說話,心跳加速,面紅耳赤,所有都是身體對情緒的反應。敲桌子,摔玩具,尖叫,大哭的方式更是孩子量身定製的反應模式,。打人不夠力不夠膽,打球不夠體力,讀書不識字,訴說語言能力沒到。在選擇這麼有限的時候,大人不管不顧,還拐彎抹角要求孩子做大人都幾乎沒人做到的事,說不過去呀!

    怎麼表達情緒,孩子還是你孩子,該怎麼愛怎麼愛,該怎麼疼怎麼疼。舉例子,鬧完,要吃飯,只叫Ta吃飯,別說多餘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孩子感受能力,有純粹感受能力的孩子才更能感受美好,未來也更有可能追隨美好。

    做到這樣,才是真,才是純,才是接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舞蹈的表達是否依附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