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生701
-
2 # 吉祥72207861
謝邀:上聯尾字為仄,下聯尾字為平音,從古流傳至今!不僅壓韻,說句土話、笨話讀起來也順口,感到有韻味不彆扭!但是最根本的是我們要多學點文化知識,特別是文字知識(常識)!中國漢語所有文字的發音都是由一、二、三、四聲所組成,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過去國家對漢字簡化、發音、發聲(多音字)拼音一直到用英文字母拼音之前進行了多次改革。漢語拼音時要標是幾聲的符號,用英文拼音時頭兩年要求標聲後來取消了!對聯的字、詞和語句都是對應的,分為正對和反對,多數是反對,從意境出發對對聯也離不開平仄!
-
3 # 芝蘭圃馨
一,無規矩不成方圓。
現在流行的“對聯”,其統一規則始於2008年10月1日“中國楹聯學會第五屆第十七次常務會議透過並頒發施行的——《聯律通則》。
二,《聯律通則》中“基本原則”部分明確制定如下原則:
1.字句對等。
2.詞性對品。
3.結構對應。
4.節率對拍。
5.平仄對立。
三 ,何為“平”“仄”?
1.漢語拼音中漢字發音分為四聲。簡言之,即一二三四聲。
2.在對聯中,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四,平仄對立。
要求對聯必須遵循如下規則:
1.如,七字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平仄對立。
2.仄起平收:即所有對聯(無論三字聯,五字聯等),上聯尾字均仄起;下聯尾字均平收。
總之,自《聯律通則》頒發後至今,人們撰寫對聯時,基本都遵循這些規則。尤其對聯中“仄起平收”這一原則。
-
4 # 在世詩詞第二人
對聯最基本的要求便是仄起平收,就是對聯貼門上,從右往左讀,第一句最後一個字是仄音,第二句最後一個字是平音。
古人有平上去入四聲,但沒有拼音聲調,全憑記憶。後來建國後,周有光先生針對當時文盲較多,普及教育等問題,提出結合西方字母,始創拼音。
拼音上,大多數第一聲第二聲為平聲,第三聲第四聲為仄聲,這個簡單的區分方法適用於大多數漢字。有一些o,e為韻母結尾的拼音可能多是入聲,如果讀古文,需要自己去找一些古韻。但對於現代人來說,雖然我們學習拼音和聲調,有些僵硬的配合古代平仄交錯,抑揚頓挫的感覺,但押韻一直應用於詩詞,歌曲,順口溜之中,可見學習韻律對於講話寫作都有隱藏的加成,讓人讀來朗朗上口。
古今有許多絕妙的對聯,但我還是最喜歡寫岳飛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骨(第三聲,仄),臣(第二聲,平)其實對聯要求每一個字或詞意思相近,平仄相反,這句對聯毫無瑕疵。至於青(第一聲,平),白(第二聲,平,但在古代,白是入聲,所以在古代是仄)。
-
5 # 醉子偕
不是沒有這個常識,是現代人都不學了。
現代漢字拼音中的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在古代分別代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陰平和陽平被稱“平”,上聲與去聲被稱“仄”,平仄相互使用使文字讀起來更具有音樂感。古人在寫文章作詩詞時都會注意“平仄”的使用,增加格律的美。就如同現代人寫作時也會注重文字聲調的運用。
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典型的文字遊戲,文人之間相互“鬥法”,會經常用對對聯來相互請教。所以古代要想真正這東西,估計這個就是常識了。現代多用音調去說,不講平仄。
對聯的上聯用仄音,上聯只說了一半並沒有說完,還有下文要說,用仄音,這種情緒波動比較大邊未完待續,下聯用平音,是作為一個收尾的態勢,平靜自然。
現在的對聯好多沒有那麼嚴格了,好多上下聯都是平音,所以許多人也就不講究了。不過好的對聯還是有平仄之分比較好,讓人讀起來更有韻味。美的東西不是本身不美,只是我們不懂而已。
-
6 # 晉風
話歸正題。我首先給題說的是,這是從古代對聯產生後至今約定俗成的法則之一。尤其是在2008年10月,中國楹聯學會在第五屆十七次會議上透過和實施了一個在全國實行的《聯律通則》後,正式把聯語中的上聯尾定為仄聲,而把下聯尾定為平聲。至此,成為對聯創作的一個鐵打不破的法則。
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制定呢?是因為先前遺存的聯語,儘管大都是上尾仄下尾平,但還有極個別聯語平仄與之相反。最著名的就是嶽麓書院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泰山壺天閣聯“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絕頂千重尚多福地”。中國楹聯協會為了以後不再出現全國楹聯平仄應用不一致的混亂局面,才統一制定了上述平仄應用的法則。
另外,針對題主對楹聯使用平仄的不解,我按我的思考再簡單地作以講解。
對聯屬於語言藝術,而中國的漢語語音本身就有節奏感。古人從潮夕的漲落、高山的起伏以及人的腳步快慢聲中,領會到了節奏的美感,便把不同聲調的運用到語言當中,經過不斷演變和進步,最終應用到了詩詞楹聯的格律當中,這也是對聯中應用平仄的來由。
至於對聯為什麼要上仄下平,我個人的理解是為讀起來朗朗上口。正像音樂一樣,樂曲開始多以有低昂、起伏變化的音調發聲,而結尾則以高昂穩定而悠長的音調結束。給人以完美滿足的感覺,從而能與人心理產生共鳴。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7 # 彩霞對聯詩詞集
對聯時上聯尾字為仄,下聯尾聲為平?
這主要體現在我們傳統傳承下來的文化精練,經過不繼地改進而規範下來的對聯規則,我也曾對對聯這規則進行了深入的理解和探討,得出的結論也源於我們前人為何如此之規範呢?作下面理解之總結。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上聯尾字為仄是重音,下聯尾字為平是輕音,這其中奧秘就反映在誦讀對聯時的抑揚頓挫之需,在同上聯或下聯中為何要有規律的平仄間隔,上下聯中為何要平仄相對也是這個道理,而且讀出來的對聯感覺順口有序,朗朗上口啊!我想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回覆列表
秋晨友,恕我直言,你對平仄的掌握還須下些功夫。馬與麻正好是一仄一平,好像你的認識恰相反。簡言之,按普通話的發音,一二聲的詞為平聲,三四聲的詞為仄聲。至於僅南方少數地區有的入聲詞屬仄聲,因較冷僻少見這裡就不多說了。對聯上下聯講究平仄相對,實屬長久以來約定俗成的固有模式,一般是應力求符合而不可隨意違背的。上聯末尾詞應為仄聲,下聯末尾詞則應平聲,更是為突顯節奏語言的音樂美感,而特別強調儘量遵守的規則。當然古人也有在對偶(即對仗)句中靈活變通的情況,諸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等說法,這裡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