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新視野

    準確來說地球的形成就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大約50億年前,太陽在收縮的雲團中被點亮,強大的太陽風開始吹散環繞這顆初生的恆星周圍還在不斷吸積的星塵。

    於是,星塵在向裡的引力和向外的太陽風的作用下,不同密度的星塵在不同的軌道上開始聚集。

    形成地球的那些塵埃也不例外,它們開始相互碰撞,互相吸引。

    在幾百萬年的演化後,細碎的塵埃裡多出了一些巨大塵埃團——即小行星。

    它們也不斷互相吸引,互相碰撞,互相合並,大的吃小的。

    時間又過了幾千萬年,地球軌道上曾經的塵埃環已經不在了,剩下的只是較大的一些小行星,它們繼續重複合併的過程。

    就這樣,大約46億年前,原始地球形成了。經過幾億年的冷卻演化,地球由一個熾熱的火球變成一顆大石頭。

    46億年的漫長演化,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看見的地球。

  • 2 # 閒雲野鶴23754147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陽系中直徑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繞著太陽公轉。

    它還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也叫地月系統。

    地球形成於47億年以前,源於宇宙大爆炸,人類存在於地球有3億年曆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公里,極半徑6356.752公里,平均半徑約6371公里,赤道周長大約40076公里,地球為正球圓體,有的人說是不規則的橢圓體。地球表面體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從天上鳥瞰地球為藍色。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外部有水圈,大氣層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有空氣、水,有自然萬物,只有地球存在人類,其它星球不具備這樣的生存條件,我們應該珍惜它,保護好我們的生存環境。

    地球自誕生之日起就是現在這個模樣,沿既有的軌道,原有速度,有條不紊的執行,並非由什麼小行星組合而成。

  • 3 # 來看世界呀

    地球的形成大體上正是這樣,宇宙間的塵埃會因為引力聚集,大片星雲中很容易產生“星子”,其實就是小行星。

    太陽系興起於一片星雲,星雲是氣體分子和大量塵埃構成,雖然很微小,但是它們之間仍保持著一定的引力。而且星雲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平靜,內部會有渦流,物質會被捲走,不斷聚集形成星子,星子有因為引力的作用不斷碰撞融合,形成了太陽系的恆星和行星、行星衛星、小行星等。

    科學家曾設計實驗,在空間站內,將一些白砂糖裝入瓶子中,發現稍有擾動,白砂糖就會因為引力作用吸引在一起,短時間內不能徹底結合,但是分子是會不斷運動擴散的,就像鉛塊之間放的久了會結合在一起一樣,白砂糖經過長時間大概也會融合在一起。星際塵埃星雲等也是如此。地球的形成歷史上,經受過無數次撞擊,才有了龐大的質量和水,並最終演化出生命。

  • 4 # 鍾愛四葉草的小白狐

    1 地球是在太陽的作用下,逐漸由星雲塵埃聚整合小行星,小行星後來聚整合早期地球。

    2 太陽系內八大行星的化學元素都或多或少有相同的地方,這說明它們都形成於這片星雲塵埃。

  • 5 # 雜學道人

    這樣的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據研究,原始的地球和太陽系的行星最初產生於太陽星雲的物質,這些物質透過吸附作用聚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歲月形成了各個行星。此時的地球還是一顆熔岩星球,隨著密度大的物質匯聚中心,密度小的漂浮在外,地球逐漸形成了岩石在外的星球。在距今大約45億年前,一顆巨大的行星撞擊地球,撞擊產生的物質形成了月球。隨著外來天體的撞擊,地球逐步形成原始大氣和海洋,最終經過漫長的演變變成如今的地球。

  • 6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地球會不會是許多小行星碰撞在一起形成的?有何科學依據?

    沒有什麼天體生來就成為行星的,所有天體都是有一個有小而大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差異就導致了結果的完全不一樣,那麼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看看這些天體有什麼區別?

    一般的我們把比較成功的天體稱之為恆星,因為隨著天體的質量增加會成長為氣態行星,而質量繼續增加(超過80個木星後)則進入了恆星的行列!

    而失敗的天體則是介於岩石質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我們稱之為類木氣態行星

    岩石質行星則由於其質量不夠,並沒與達到留住氫元素的要求,因此形成了一個加上了一個大氣層的岩石質行星

    還有不成功的行星則是矮行星,因為其無法清除自身軌道上的其他小型天體,因此其不算一顆成功的行星

    剩下的就是小行星彗星類天體了,這些是太陽系這個天體大工廠生產後的邊角料,當然這些並非一直都是邊角料哦,依然有機會成為行星或者恆星的一部分

    這些都是原始恆星盤,行星就成型與這些塵埃帶中

    塵埃盤的各個位置形成的行星

    早期地球雖然已經成型,但它依然在成長,各個環繞它執行的小行星最終將在地球的引力下墜落,成為地球這個大家庭的一部分!即使在現在每年依然有超過二十萬噸的天體掉落地球,換句話說就是地球一直到現在仍然在不斷成長中,當然太陽系裡所有的大型天體都在成長中,只是這個成長的百分比極其微小而已!

  • 7 # 人類之源

    為什麼自從康拉德的星雲假說問世近兩百年來,在破解自然謎團方面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呢?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 :過去假說之類的其本成為了定論,很少有人換思路去追究多方面的問題?比如,太陽系各大行星的物質是直接以太空中引聚形成的?還是在太陽高溫的條件下分泌形成的?根據我追根的情況認為 :這兩大提案誰是正確答案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地球的結構究竟是僅依靠磁的引力成為鬆散的結構體?還是被太陽的高溫熔化而被冷卻後的凝固體?也就是說 :如果地球的物質沒有經過太陽高溫處理的過程,是直接從太空中引聚或碰撞形成的話,那麼,地球物質的結構體便是非凝固體;又如果地球的物質經過了太陽的高溫熔化而被冷卻後的凝固結構體的話,那就牽連的問題可就一多得去了,因為,含有大量硨酸鹽質的地球體,假設是經過了高溫而被冷卻後,那麼,地球就是一個石灰凝固體。而石灰疑固體當遇有大量的水源時,就會發生溶解澎脹。在溶解澎脹的過程中會發生再生高溫,而這種高溫很可能是現在的地熱?之所以日本島的地震,火山發生平凡,很有可能是日本島現在的溶解層含有大量石灰成份所造成的。當然,我這僅僅是追根方面的新思路?因為,我本人是草根條件,沒有時間和能力去驗證其究竟,所以,敬請有關專家們去考證。如果我所說屬實的話,那麼,地震,火山,陸沉陸升等等自然災害將就有辦法去預防和治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椒西紅柿什麼時候移栽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