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留勤983

    當然有,而且愚自認很多!如描寫古戰場:殺氣騰騰萬里長,旌旗密密透寒光。雄師手杖三環劍,虎將鞍橫丈八槍。軍浩浩,士堂堂,鑼鳴鼓響猛如狼!殺的天昏地又暗,日月星辰皆無光!大刀起時人頭滾,槍尖指處血飛揚!再如:千山峰嶺鳥飛絕,萬條路徑人蹤滅!還有: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擋十萬師!這些詩詞比李白《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殺閥血醒場面震憾的多!無有了千軍萬馬,只一個俠客作做;卑認為有些小兒科!何況《俠客行》前文只讚揚俠客的刀快形容十步之內能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只是個形容語。殺人完事後隨即消隱怕出名招禍。雖然與朱亥二人出於正義救國,確行偷竊之行盜了軍令虎牌殺退了亂軍解脫邯鄲之危困,只歌頌兩名俠客並不存在大戰場,格局確實有限(本評論只就氣勢範圍江湖血醒及壯觀場面大氣勢而論,並不涉及江湖道義而發表的個人評價!)

  • 2 # 曉行凌波

    何謂江湖,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有江湖便有刀光劍影: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賈島》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劉叉

    常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舞刀弄劍,快意恩仇,頗有些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豪俠氣概。

    江湖崇尚的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豪氣,揭竿而起、斬蛇起義,講究的就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大丈夫生當如此。唐末的黃巢,販賣私鹽出身,善於騎射,粗通文墨,屢次落第,便憤從心頭起,怒向膽邊生,寫了首《不第後賦菊》充滿殺氣和戾氣,透著一股強勁的邪氣,更有一種“彼可取而代之”的帝王之氣!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再看這首,大概描述的是發跡之前: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

    還有下面這首狗肉將軍張宗昌的仿《大風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江湖也有蠻勇和決絕,需要的是捨身取義的膽氣!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荊柯。

  • 3 # 亭林文學

    一、李白《俠客行》中的江湖豪氣

    李白的《俠客行》裡,最具俠客氣息也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四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而更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的是這些描寫是真實存在的嗎?詩人真的“十步殺一人”?聯想到李白提劍入蜀的事蹟和他的劍術,以及他的“劍仙”稱號,我們可以認為這種描寫雖然誇張,卻可能是真實存在的,這種背景就為這首詩提供了無限可能性,引發了讀者的期待視野,引起讀者的興趣,這是李白的《俠客行》最吸引人的地方。

    二、曹植《白馬篇》中的俠肝義膽

    而除此之外,歷史上還出現過一些頗具江湖味道的詩歌,較早的應屬曹植的《白馬篇》:白馬飾金羈, 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 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 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 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 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 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 胡虜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 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 左顧陵鮮卑。

    棄身鋒刃端, 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 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 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一直以來,多數人對於曹植的印象就是文人,而文人典型的特性似乎就是不尚武。的確,曹植文采斐然,冠絕魏晉,鍾嶸在《詩品》中盛讚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也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但誰說文采好就意味著和武絕緣?在真正的歷史上,曹植身為曹操的兒子,也是大業的繼承人選之一,他也參與權謀政治,但他與他哥哥曹丕所不同的是,他不適合權謀,他似乎更純粹一些,就如同這首著名的《白馬篇》裡的描寫,詩人是一個渴望建功立業、英勇報國甚至視死如歸的人。“白馬飾金羈, 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 幽並遊俠兒。”首先這裡麵點名了詩人的身份是遊俠,而“羽檄從北來, 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 左顧陵鮮卑”則表明詩人是正義的俠士,他的理想是荊軻之流可以為義而死的俠客,而不是一般的將軍武士之類,這既是曹植的審美理想,也是後世許多詩人的人生追求,如同李白。

    三、其他極具江湖豪氣的詩詞

    (一)陸游的《劍客行》

    世無知劍人,太阿混凡鐵。至寶棄泥沙,光景終不滅。

    一朝斬長鯨,海水赤三月。隱見天地間,變化豈易測。

    國家未滅胡,臣子同此責。浪跡潛山海,歲晚得劍客。

    酒酣脫匕首,白刃明霜雪。夜半報讎歸,斑斑腥帶血。

    細讎何足問,大恥同憤切。臣位雖卑賤,臣身可屠裂。

    誓當函胡首,再拜奏北闕。逃去變姓名,山中餐玉屑。

    陸游的《劍客行》亦是豪氣沖天,藉此詩表明詩人報國的決心。許多詠俠客的詩詞都有一個共同的思想傾向:即只要國家賞識我,哪怕位卑力薄,也必定慷慨而去、捨身報國。這其實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普遍心理。

    (二)陶淵明的《詠荊軻》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這首文學專業生都幾乎熟知的詩——《詠荊軻》,就是陶翁典型的“金剛怒目”式的作品之一。文人詠荊軻,除了感嘆荊軻的俠肝義膽、捨身報國等舉動之外,也是在感嘆荊軻能受到太子丹的禮遇和重用,從這個角度看,這些江湖俠客之作,亦有自嘆身世的意思。當然,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他的這種作品,這種意思會更淡化一些,但也不能說沒有。東晉的確少有明主,但這更多是時代的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滅亡的皇帝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