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多謙0768
-
2 # 科普大世界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但是天文學家們透過柯伊伯帶中部分星體的引力攝動現象發現還有一個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10倍左右的星體沒有被我們發現,這個極為可能存在的還未被發現的星體,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潛在的“第九大行星”,又被叫做“行星x”。
這個潛在的“行星”最早被發現於2015年,當時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兩位天文研究者公佈了一系列觀測資料,有多顆柯伊伯帶天體在執行到某個位置時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偏轉現象,於是推著這種不合理現象的存在是因為那裡有著一顆質量較大的星體,計算認為該星體應該在地球的質量的10倍左右(一說為火星大小),距離太陽450億至1500億公里,繞太陽執行一週需要2萬年的時間。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天體之一,由於它的引力太過強大,就連光也難以逃脫它的視界引力場,只要是沒有物質可以吸收,這種天體就不會出現吸積盤,因此也都是不發光的,它不發光,我們就看不見它,所以即便它距離我們很近,我們也難以發現它的存在。
這兩名天文學家發表論文稱,人們已經尋找多年的神秘的“行星X”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黑洞,這個黑洞的質量大約相當於10個地球,說起來質量雖然很大,但是相對其他黑洞來說,卻是很小了,如果該星體被確認為是個黑洞的話,那麼它將是已知最小的黑洞,其視界體積只相當於一個保齡球大小。
雖然目前還不能確定這個星體就是個黑洞,但該研究的作者之一、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理論粒子物理學助理教授詹姆斯·安文表示,如果科學家們一直假設“行星X”是一顆行星,研究的重點可能會一直出現偏差,會嚴重阻礙新的發現。因為這個天體如果是個黑洞的話,那麼透過尋找獨有的宇宙射線,就可以發現它的存在。
如果猜想中的第九行星是一個10個地球質量大小黑洞,那麼它就很可能被一圈暗物質光暈所包圍,這個光暈可延伸到10億公里之外,其中的暗物質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會釋放出一束伽馬射線,從而暴露出它的位置。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應該梳理地球軌道上的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提供的公開資料,透過這些資料或能發現它的一些蛛絲馬跡。
然而如果該天體真的是一個黑洞的話,它可比行星可怕多了,雖然它只有保齡球大小,但對我們人類、我們的地球以及我們所在的太陽系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情,特別是如果它是初次到達太陽系,那麼它很可能會在太陽引力下向著內太陽系進發,由於黑洞有無所不吃的天性,那麼它一路上會透過吸收其他天體而導致質量不斷壯大,最後甚至連太陽都有可能吃掉,即便它沒有吃掉其他天體,它發射出來的伽馬射線掃過地球,也是地球上的生命物種難以承受的。這種情景不免讓人聯想這個神秘天體是不是“三體人”發射過來的“水滴”了。
如果這個黑洞是一直執行在柯伊伯帶中,那相對而言要安全的多,這樣說起來,它就像是電影《星際穿越》中被安置在土星附近的蟲洞了,不過黑洞和蟲洞還是不一樣的,黑洞是一種獨立存在的天體,我們只能期待它永遠都不要到內太陽系中來,只停留在柯伊伯帶中就好了,因為它如果來到內太陽系,必然會打亂這裡的秩序,沒有任何形體能抵抗黑洞的力量,木星和太陽都一樣會被它吃掉,即便它只吃掉小小的冥王星,它在吞噬冥王星時產生的吸積盤發出的強光或比我們看到的太Sunny還要明亮,對地球生物一樣是重大打擊。
-
3 # 科學新視野
目前看來確實是只有八大行星,我記得我小學那會的有一本叫做《科學》的課本,上面還提過九大行星。現在想來並不奇怪,只是那時的九大行星是還包括沒有降級的冥王星。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重新對行星進行了定義,新的要求包括以下三點:
軌道是環繞著太陽;有足夠的質量能維持流體靜力平衡(接近球體的形狀);能清除自己軌道上的其它天體。只有滿足以上三點,才有資格成為真正的行星,可我們的冥王星不爭氣,唯獨第三點沒有滿足,隨著觀測證據越來越多,科學家發現冥王星的軌道上,有一群的“冥王星”,這裡充滿其他的小天體,今天我們稱這裡為柯伊伯帶。由此,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這和行星是不同的,並且降級後的冥王星還不是最大的,比它大的是鬩神星,冥王星只是矮行星中的老二。
冥王星沒了,有其他繼位的“第九大行星”嗎?目前暫時沒有,但似乎有證據表明“第九大行星”或許可能真的存在。
要知道,冥王星距離太陽不過40個天文單位,而太陽系的範圍可達10萬個天文單位,外面廣袤的深空除了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大量的彗星和小行星外,或許會存在一顆“大行星”。
新的證據來自天文學家觀測到遠在冥王星軌道之外的彗星,沒有徵兆又不尋常地闖入內太陽系的詭異事實,它們發現如果引入這麼一顆大行星能很好地解釋很多彗星的行為,但由於一直沒有直接觀測到,所以“第九大行星”還並沒有真正出現。
回覆列表
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由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有四顆像地球的內行星,和四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
之前我們總說九大行星,可是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界國際天文聯會中透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了矮行星,並命名為小行星134340號,從此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名。
而自從冥王星被除名之後,外界擁戴冥王星迴歸行星家族的呼聲並不小,有科學家公開諷刺 IAU 重新定義行星的分類標準過於差勁,2017年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行星天體物理學家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和素有“冥王星殺手”稱號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Mike Brown)提出具體研究結果,預測太陽系內真的有一顆第九行星存在,只是它位於太陽系邊疆,還未被觀測到,2017年10月NASA發表宣告:“最專業的天文儀器追蹤結果表明,很難想像我們的太陽系沒有第九行星。
這都不算完,現在有一些科學家提出新的行星定義,主要包括兩點:一是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行星的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須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狀呈圓球。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里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那麼太陽系內是12顆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穀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原先被認為是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和一顆暫時編號為“2003UB313”的天體,而實際上按這一定義,太陽系存有100多顆應該也被視為行星的天體。
總的來說,我們對太陽系的探索還不完善,關於行星數量的問題,再過幾年,就會有新的說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