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上書苑

    根據史料記載,《李玄靖碑》立於大曆十二年,於南宋紹興七年斷裂,明代嘉靖三年遭遇火災因而石碑碎成多塊。清代方若在《校碑隨筆》中說:“該碑存石十四塊,合全、半字計四百六十一字。”又說“乾隆壬子汪稼門志伊菟訪僅廿三石,然尚存全、半字共一千四十餘字。全碑凡一千六百餘字,則闕者已五百六十餘字,若明末或國初拓尚較汪拓多二百許字。同治趙氏訪得十五石,共百九十七字,旋失三小石,計十五字,迨壬申揚州張氏更訪得二石移至學宮,共二百七十九字。”清代臨川李宗瀚舊藏南宋斷後初拓本,文字稍有殘缺,以火後本補足。

    透過已上描述可以看得出,顏真卿所撰的這塊碑,可謂命運多舛。因此可以說明該碑自南宋斷列之後,至明清兩代,拓本雖多,但均不完整。清代李宗瀚在南宋舊拓本的基礎上,又用明代石碑遭遇火災而石碎的拓本中的字補全了前者。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拓本是否就是李宗瀚的全本呢?根據拓本拼貼的痕跡和民國出版業的情況來看,比拓本是以李氏的拼貼本為藍本,經過修補印製的出版本,也就是說這個拓本極有可能是民國的刊印本。

    民國時期,出版業非常發達,加上文人墨客研習碑學盛行,所以出版了大量歷代碑帖。民國碑帖出版主要有石印、木板印、珂羅版印、影印等。同時對殘缺比較嚴重的碑帖有人工修補的習慣。綜合分析,我們今天看到的《李玄靖碑》拓是經過拼貼修補過的,不然版面不可能這麼完整,連斷痕幾乎都看不到。

    接下來我們再回到碑中“谷”字為什麼少一點的問題。古人立碑是件非常嚴肅莊重的大事,撰文與刻碑過程是絕對不可能出現少筆畫的可能。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在火災碑碎以後,此處正巧是斷裂之處,因此左邊的點殘掉了。而清代之前包括李氏拓本,為了尊重碑的現狀,保持原貌,基本不會修補。而在民國出版前進行修補時發現大面積的殘缺處修補起來很難,如果是不少筆畫的地方,空出筆畫,之外的地方補墨。而遇到“谷”這個字,因為筆畫沒有了,又不敢隨意修出一個筆畫來,索性就都補墨了,於是“谷”字那個點就這麼沒了。

    個人推測僅供參考,如有不當請知情人指正。

  • 2 # joker38361

    並非沒有。而是當初持有這稿拓片的人在習字時把紙蒙在貼上摹字,墨洇了,把字帖上的一點洇黑了。後來人影印時沒發現,或者認為無大礙。要探究真相,只有去看看原碑。

  • 3 # 麓風軒

    顏真卿的《李玄靖碑》中“輝映崖谷”的谷字,為什麼少寫了一點?而“谷變陵遷”的谷字,為什麼完整?(分別見下圖)

    出現這種現象一般有三種情況,我們一一來分析:一、第一種情況是為了避諱

    例如,唐代一些碑帖(包括後人臨帖)中,常見“玄”字沒有最後一點,這種情況是為了避“唐玄宗”之諱。

    但是“谷”字是否存在避諱的情況,從我目前掌握的資訊來看是沒有的,況且下文同樣的“谷”字沒有少點,所以避諱的情況可以排除。

    二、第二種情況是異寫字

    古代的文字,沒有今天那麼規範,存在很多異寫的情況,多一橫、少一點的現象比較普遍。

    最為典型的就是“德”字,古人書寫的時候常常不寫中間一橫,如下圖《唐 · 顏真卿 · 多寶塔碑》中的寫法:

    那麼“谷”字是否存在少一點的異體寫法呢?我查閱了相關文獻資料,沒有這種情況,所以第二種原因也是可以排除的。

    三、第三種可能的情況就是碑刻風化或者印拓不全

    古代碑刻流傳後世,經過風化難免有些字跡模糊或者筆畫不全的現象。或者在印拓的時候也難免會出現筆畫不完整的現象,這都是情有可原的。

    透過以上綜合分析,我認為顏真卿的《李玄靖碑》中“輝映崖谷”的谷字,為什麼少寫了一點,應該是“碑刻風化或者印拓不全”的原因造成的。

  • 4 # 雅趣輯

    百合有幸受邀,關於顏真卿《李玄靖碑》中“輝映崖谷”一句,“谷”字缺筆的問題,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幾點,我逐一分析一下:

    (注:下圖為筆者臨摹《李玄靖碑》“渥澤頻繁,輝映崖谷”一頁)

    1、古人在拓碑時,由於操作步驟不當(即沒有清理乾淨碑石上附著的泥漬)導致拓本上谷字的一個點兒的筆畫被泥漬填滿,但我認為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並不大。

    2、個性化避諱

    由於顏真卿本人或拓本收藏者個性化的原因所導致的避諱。這種情況可能性也較小,因為在同一碑中“勒銘傳芳,谷變陵遷”一句中的谷字,就沒有缺筆。

    (注:下圖為筆者臨摹《李玄靖碑》“勒銘傳芳,谷變陵遷”一頁)

    3、特殊的敬諱

    (1)拓本收藏者出於尊敬的原因,在拓本上做的填墨處理。我認為在這三種原因中,敬諱可能性最大。

    (2)“崖谷”一詞曾出現在李肇的《唐國史補》中,書中說到“德宗在東宮,雅知楊崖州。嘗令打李楷洛碑,釘壁以玩。及即位,徵拜,炎有崖谷,言論持正,對見必為之加敬。”大意是說楊炎為人態度莊重,言論公正,德宗皇帝見他都表現出格外敬意。楊崖州就是是唐代名相楊炎,其因推行的兩稅法,而名聞天下大。

    (3)其實《唐國史補》這段文字和《李玄靖碑》的“輝映崖谷”意思並不沾邊,但古人有的時候就是這樣,一見楊炎是歷史上功勳卓著的名相,就連皇帝見到他都“為之加敬”,所以就缺筆避諱。

    (4)這看似信手拈來的一個小小缺筆,既表達了對先賢的尊敬之意,又體現出收藏者深厚的文化修養。可以說是另一種意義的畫龍點睛。

    (5)由於《唐國史補》這部書作於唐穆宗時,當時顏真卿已去世年,所以顏真卿在書寫此碑不會缺筆敬諱,如果敬諱成立,只能是此宋代拓本收藏者在拓本上填墨缺筆所致。

  • 5 # 華志坤

    顏真卿的李玄靖碑中“輝映崖谷”的谷字少了一點,其中顏楷碑刻也有多一橫,少一點的現象。因為古代碑刻流傳後世,經過暴雨狂風及夏暑冬寒,難免字跡模糊,筆畫不全不美。但是仍有顏楷大字看起來氣勢磅礴,筆勢超奇浩蕩!顏真卿是中國曆代第一個楷書的最佳名帖。個人想法,如有錯誤請諒解!謝謝!

  • 6 # 李行子

    顏真卿“谷"字少一點,“明"字多一橫,等現象,人所皆知,但都沒影響顏體留傳四海,個別問題,個別現象,都阻擋不住主流、規律、韻美的留存和發展。一般遇到或碰見個別問題和現象,要有正確的認識現,見怪不怪,科學認知,科學理解,是客觀的、自然的、規律的事物事件的本質。如果是客現、現實、規律、本質的,可以辯論研究探討,不知就沒過高的意義和價值。谷字少一點,有多種原因所至,就不一一說了。

  • 7 # 油燈

    此點應該有,不過是人們拓碑過程過沒拓上而矣,或者是此處無點勝有點。古人刻碑因碑勢而刻,沒有現在人用電動工具,使之平整光滑,我家鄉有座廟堂,門楹石柱對聯四對,高大威嚴,氣勢非凡,雖然我們地處平原,但如此大規模的石門楹對聯,在當地還是少之又少。所刻之字無法考究,廟裡面有大小不一的碑刻幾十件,我見過所刻之字陷於凹石面處,有的處於風化,有的毀於文革,不過有的壁畫儲存完好,人物,野獸,蘭草等,無不顯示出古人的精神,以裝廟裡是敬畏之氛圍。

    所以因勢刻字,字的某些偏旁會不太清哳,但古人刻字多些筆畫,尤如乾隆所題,避暑山荘的避字就多了一橫,此字更顯的典雅而厚重。少字,移位都應,總之,書法取於勢,刻碑更是如此。

    此點應有……

  • 8 # 師範小王子

    首先不是避諱字。要避諱的是帝王名諱。當然有犯死者家尊名諱的字採取加一畫,減一點也是有的。其二,屬於剝落?其它字點畫都清晰,唯有這一點剝落,不可能。屬於漏刻是可能的。常見有些草書字帖就有點畫漏刻現象。像懷素千字文“恬筆倫紙

    ”句中起筆一點,只畫了一個三角形,中心空著。很明顯這樣的三角點是寫不出來的。這是工匠對這個點先作了雙勾,後來漏刻了。谷字少一點肯定不是書寫者的藝術處理中的“減筆”。理解為漏刻或避諱處理還是可以的。

  • 9 # 文物樑子

    絕不是有意少寫。從拓片效果看,只能是兩個原因,一,作者寫了,刻工忘了刻。二,原碑有點(或短撇),但被人剜掉,或自然漫漶掉。

    這與泰山上,因“無邊”,而把風月二字寫作“蟲二”,不是一個說法。“玄”者,黑,看不見東西。因而把最後一點給弄丟了!這裡“谷”不是糧食穀子而是山谷之谷。

    哦,非要解說為一半山谷沒照到有陰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條碼設計裡的警戒欄是做是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