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九九戲說歷史

    我覺得在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當你有文采的時候看見美好的景象,你也會吟詩作畫。

    1.交通很重要,古人應該沒有這麼大的生活壓力,他們可以說走就走,而且一走就是幾個月,沒有高鐵啊!走著走著,一路上作詩也算一個好事。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2.文化底蘊很重要,古人能做詩的都是文人雅士。現代作詩的我基本不認識幾個。我反正是做不出的。

    3.心情很重要,古人喜怒哀樂都可以作詩。但是我們每天為了生活到處奔波,就算有喜怒哀樂,也做不出詩來了,除了工作就是睡覺。當然只是我自己是這樣而已,不代表所有人。

    4.環境很重要,當我住在鄉下的時候,每天看見的都是一片和諧寧靜和美好,居然也會有作詩的雅興,不得不說環境優美很重要。

  • 2 # 吳九傾談世界

    物是人非,足以概括。人在歷史舞臺,時間舞臺,都是滄海一粟。在景色(名山大川,江河湖泊)面前有更多感慨,觸景生情。文人墨客,自古多情

  • 3 # 52211682393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古代文人喜歡寄情于山水,我看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第一,社會條件的限制。古代社會基本是男耕女織,大多數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不象當今現代資訊時代,項業的變遷已經發生了鉅變。更主要是古代人的的精神娛樂方式非常有限。不象今天電影,電視,電腦,手機等娛樂工具層出不窮。更主要的是網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方便得不能再方便。人們可以盡情地在這些現代化的工具裡盡情地抒發感情,盡情地放飛自我。不象古代,人們能抒發情感的載體有限,於是乎大好河山就成了他們追逐的目標。他們或登臨高峰,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感慨。或順江而下,目睹飛逝後退的兩岸山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大氣磅礴。或置身於茫茫大草原,一望無際,廣闊蒼茫。心中的感慨由然而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他們寄情山水,山水給他們以靈感,給他們樂趣,給他們詩情畫意。第二個方面還是社會習慣的原因。古代的華廈大地,是詩歌,詩,曲,和小說大行其道的時代。什麼詩人,詞人滿天飛,整個社會都是詩和詞的天下。那些詩和詞的寫作高手,自然成了社會最崇拜的人。他們斗酒詩百篇,寫人生,寫山河,寫現實。得志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失意者,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山和水成了他們抒發胸臆,排遣心中憂鬱的媒體。他們或獨自仗劍走天下,浪跡天涯。或三五相邀,在朗朗Sunny下,跋涉于山水之間,看如茵綠草,看挺拔入雲端的參天森林,看蜿蜒曲折的魏魏山峰。心中多少感慨由然而生。那些傳湧千古,流芳百世的詩篇向我們展現古代那遙遠的時代,還有那些用詩篇與大自然作心靈碰撞的文人墨客們,他們的追求,他們的胸懷。

  • 4 # 莽原大語文

    中國古代文人都喜歡描摹山水來抒寫情懷,這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四點,牛哥略做陳述。

    一、是因為山水與官場屬性截然對立,讚美山水,就是對黑暗官場的否定。

    官場是座圍城,文人們原本渴望進去以後建功立業,可是,在裡面待久了,“世與我而相違”,產生了厭倦乃至逃離之情——何處是歸宿?歸宿在山水。陶淵明熱愛山水,在為大自然寫下許多讚美的作品。他有詩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很能代表古代文人的心聲。在他的的筆下,山水是與官場格格不入的,面對二者,必須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擇。他用一個“俗”字概括了官場的屬性:那裡充滿鄙俗之氣,人們為功名利祿不擇手段,爾虞我詐——一片黑暗,一片汙泥濁水。而他眼中的山水則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光明。他“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喜悅之情。柳宗元矢志改革,卻遭受打擊,被貶永州。他投身郊外,賦寫一首《江雪》,以孤身一人獨釣寒江的漁翁自喻,表現了骨鯁孤傲決不屈服的性格,表達了與朝中小人抗爭到底的決心。

    二、是因為山水與文人們的本性一致,歌頌山水,讚美山水,也就是嚮往自由,熱愛自由。

    遠離山水的文人,總有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總是把人生的嚮往寄託在遙遠的山水,回到那裡,就能夠迴歸自由,迴歸天性,因此寫文作詩抒發情懷。陶淵明把官場比作“塵網“,比作“樊籠”,因為那裡扼殺人的天性,束縛人的思想,而天性與自由的家園就在山水之中,所以他把告別官場迴歸山水之舉稱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弘景被譽為“山中宰相”,隱居茅山之中,享受山水之樂。當皇帝勸他出山做官時,陶弘景以詩作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他用山中的白雲象徵自由與純潔,是皇權富貴無法比擬的無價之寶。李白也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用遊歷山水的行動,宣示自己對自由的渴望與珍愛,表現對不自由的黑暗世界不妥協精神。

    三、是因為在山水中可以超然於喧囂的世界,品味寧靜閒適與快樂的文人雅趣。

    長安官場令王維不堪其擾,於是,他就在輞川終南山建起了兩處別業,設施簡陋,情趣無限。那裡靜謐——“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那裡生機勃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那裡讓人超然物外心曠神怡——“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張志和陶醉於山水之中,流連忘返:“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李白遨遊三湘山水,由衷地唱出“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可謂心曠神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歐陽修道出了其中奧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的,山水是心靈自由遨遊的空間,帶給文人們無限的快樂。

    四、是因為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淨化人的心靈,昇華人的境界。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遊訪山水,本身就是一次精神之旅、審美之旅。所以,孔子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也藉此抒發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陶淵明在家鄉山水啟發下,勾畫出了桃花源的美景,表達了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張若虛愛故鄉揚州的山水,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詩句,表現了大唐蓬勃旺盛的時代精神,感染激勵了無數的讀者。王之渙登臨鸛雀樓,一覽大好山水,抒發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豪邁之情。杜甫科考失利後,東遊齊魯,眺望東嶽泰山,油然而生一種激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科場失意的烏雲一掃而空,救世濟民的信念更加堅定。王安石用“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現高瞻遠矚不畏艱險的精神和對改革事業堅定信念,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不喜歡小孩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