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主天安

    乾隆毀書無數,篡改歷史,你已擅自定性,何必多問?!

    若滅其國,必毀其史!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君不見,元朝脫脫,編寫《宋史》,有幾許人據此辱罵宋朝!

    古人作古,歷史湮滅。後人篡改,應該如何?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如何甄別歷史?孟子早已教導!

  • 2 # 月亮林地的鵪鶉

    修書修史都是有專門的機構的,要怪在皇帝身上,其實官員也有責任,因為皇帝太獨斷,官員不堅持。哪個都想粉飾太平,皇帝做明君,官員做能臣,比肩三皇,後世頌揚,這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是那個時代。將心比心,不吹不黑,你是皇帝,估計也會這麼做。

    再說,後事都知道他刪了哪些書,那不就證明他刪得不成功麼。你明白哪裡篡改,不是就沒改成麼。古時經典的東西,是刪不了的,因為人人都會,刪除的,不代表就是壞事,難道翰林院真的就這麼迂腐麼?不見得!如是,篡改就會有野史,歷史真相誰也不知道。華人是不信正史,野史也不會不信。要不現在就不會有這麼多人否認三皇五帝,大禹王朝了。

    所以歷史不重要,歷史背後的道理才重要。不要看他做了什麼,而要問他為什麼這麼做!

  • 3 # f夢飛翔f

    修書修史都是有專門的機構的,要怪在皇帝身上,其實官員也有責任,因為皇帝太獨斷,官員不堅持。哪個都想粉飾太平,皇帝做明君,官員做能臣,比肩三皇,後世頌揚,這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是那個時代。將心比心,不吹不黑,你是皇帝,估計也會這麼做。

    再說,後事都知道他刪了哪些書,那不就證明他刪得不成功麼。你明白哪裡篡改,不是就沒改成麼。古時經典的東西,是刪不了的,因為人人都會,刪除的,不代表就是壞事,難道翰林院真的就這麼迂腐麼?不見得!如是,篡改就會有野史,歷史真相誰也不知道。華人是不信正史,野史也不會不信。要不現在就不會有這麼多人否認三皇五帝,大禹王朝了。

    所以歷史不重要,歷史背後的道理才重要。不要看他做了什麼,而要問他為什麼這麼做!

  • 4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四庫全書》:中國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

    編撰典籍一向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從人類起源至今300萬多年,歷史文化儲存最為完整的恐怕就是中華文明瞭。為什麼說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呢?那就是因為自從人類進入文字時代以後,中華文明基本上都是有案可查的。這一點,是研究人類歷史文明和中華歷史文明不可忽視的。而《四庫全書》作為中華文明史上(封建社會)最後一部集大成之典,其對於儲存文化延續文明的作用是不容忽視,也不能忽視的。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費時十三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當然,《四庫全書》編撰過程中對文化產生的摧殘作用也是毫不諱言的。有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乾隆皇帝下旨編撰的《四庫全書》囊括了多少種書,那麼就有多少種書被毀掉!而被他毀掉的那麼多種書,實際上編撰出來要比《四庫全書》還有全。”

    誠哉斯言,《四庫全書》編撰的時候,清朝政府曾下令收集天下所有的書種,凡是不符合當時統治思想的一律燒掉,毀掉,使其永不刊印。清朝政府也正是借編書之由,來收羅天下之書,對於不適合老百姓看的書,那是絕對不可能再讓它流傳於世。為了編撰這部偉大的中華典籍,清政府究竟收羅了多少書,又燒掉了多少書,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那些燒掉的書是書的遺憾,是作者的遺憾。更是我們後世之人的遺憾!

    但仔細想想,又有什麼可以遺憾的呢?我們只需明白,中國古代社會大部分時間是處於封建專制時代的。老百姓所能讀的書,知識分子所能讀的書,都是統治階級允許他們讀的書。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讀統治階級讓人們讀的書對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有好處,何必耿耿於懷呢?畢竟,中國古代統治者最高階的愚民政策就是——讀書,讀四書五經之書,讀同志者讓讀的書!這樣你才會牢牢的跟著統治者走!吃人的封建禮教依靠的不就是這嗎?

    《四庫全書》就像一條長城把華人民(知識分子)困在了裡頭,把外華人民(外國知識分子)擋在了外頭!

  • 5 # 濤說精彩歷史

    我是濤說亂世史,我來回答。

    學術界,對於《四庫全書》的修撰有四字評價:“功魁禍首”:即乾隆《四庫全書》,功勞極大,罪過也極大。但我個人觀點,乾隆修撰《四庫全書》過大於功,是一場文化浩劫!理由如下:

    (《欽定四庫全書》)

    1、乾隆毀書太多,且大興文字獄:據不完全統計,《四庫全書》共禁燬書籍3100多種、151000多部;同時,乾隆借修書大興“文字獄”,讓許多無辜的人受到牽連,曠日持久。

    《四庫全書》修撰時,特別將書籍分為“著錄”、“存目”與“禁燬”三類處理:

    1.1 符合收錄條件的「著錄」,著錄書則經過整理、校勘、考證後,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寫存入;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被收錄的書籍,仍逃脫不了被抽毀、刪改的命運。

    1.2“存目”,指符合部分條件禁燬條件,只存書名,不收其書。有傳言說,存目書有著錄書的兩倍數量。這類書籍被抽毀當然更多,即便重要作家的重要著作,記入“存目”,都得不到公正評價。

    1.3“牴觸本朝”之書一概”禁燬”。這種禁燬比較徹底,而且要抓捕作者、相關人士,牽連無辜人士。如著作中,哪怕收錄一點錢謙益、呂留良、屈大均、金堡等人言論,都被視為不利乾隆統治,必須禁燬。

    2、最關鍵的一點,《四庫全書》成書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距今不過200多年;而古籍的儲存時間,可達到300年、500年;即便沒有乾隆刻意儲存,許多古本都可以保留,用不著乾隆操心!

    3、借修書的名義,鉗制人們的思想、維護僵化的統治:近代中國成為“東亞病夫”,實際從乾隆時期開始。

    清朝是中國封建統治尾聲,也是最僵化的時代。在歐洲,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相繼展開,外華人商人、傳教士進入中國,清朝並不是沒有機會學習,然而被自大的乾隆一再錯過。中國在康乾盛世的末尾,開始全面落後,正是對《四庫全書》修成的莫大諷刺。

    (《四庫全書》修成於乾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屋裝修要注意哪些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