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喆愛藝術
-
2 # 塑造未來
文字內容首先會帶動讀者往文字主題思議去捕捉意境再反饋到書法的本身,運筆質感、骨肉協排程、墨跡意境深遠層度等。以和為貴
-
3 # 畫匠摩雲
跟自身心情有關係,憤寫滿江紅必定比閒暇鬆懈時寫的好。科舉考試時寫的館閣體必定比平時做文章寫的好,心情環境都影響意境和內容。
-
4 # 飛鷹94806
書法是表達情志、傳達資訊的一種形式,從書寫的速度、大小、正斜、粗細都能夠表達作者的思想情緒。
文字內容更是記錄、傳達資訊的方式。如詩歌詞賦,歷史檔案等。認真而有感情的去讀,就能夠讀出作者的思緒和情懷。其存在方式是透過書法才能句體現出來的。如草書,行書
-
5 # 醒墨齋
書法的內容是具體的字、詞、句以及字詞句組成的文辭。
它是用文字,是運筆、用墨表達文字的內涵,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神韻和意境。
如果沒有內容,筆法、結構和章法也不可能產生豐富的內涵
情感、意境是虛,筆法、結構和章法是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組成了書法的意境。
情感和意境都是透過書寫時特有的筆法、結構和章法抒發出來的,這是在書法形式上產生的更為豐富的書法內容。
當書法的意境脫離了書法的內容,書法的形式就變得空洞無味。
當書法的內容脫離了書法的意境,書法的內容也僅僅是內容了,而不能稱為書法了。
-
6 # 呂永亮
最近剛好完成了一幅超長圍巾設計,主題選擇了書法作為時尚元素。
內容是幾乎家喻戶曉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把這些句子進行不同的反覆書寫,強化“色與空”讓使用者自己去思考理解這層關係。
-
7 # HC紅春
書法不是寫字,但確實與文字是分不開的,有人說書法不是藝術,但書法確實與藝術密不可分,書法有法,學習書法必須遵循法度,內行看門道,學與不學是不一樣的。
-
8 # 趙俊峰評談
書法意境和文字內容有內在的聯絡,比如王羲之在書寫《蘭亭序》的時候,心情暢快筆下的字流暢妍美,顏真卿在書寫《祭侄文稿》時悲痛憤怒,則呈現另一番面貌。
儘管如此,古人認兩者之間的關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古人反對規律化、理論化兩者關係。
進入當代,儘管西方並沒有書法這種藝術形態,但是對民族文化的不自信還是導致書法被人為地與西方美學理論接軌,當代書法走向了西化道路。於是書法界打著書法現代化的幌子開始走西方美術走過的路,其標誌是書法創新理論的提出。先開始追求形式美的東西,墨色變化、章法平面構成化、拼貼作舊等古人認為屬於皮毛的東西大行其道。
隨著創新形式的饋乏,一部分人開始研究形式與感情表達之間的關係,研究書體與內容的關係,感情變化對書寫速度的影響等所謂書法科學化、現代化的內容。這種努力對書法工業化有益,對書法藝術有害,徹底失去了書法人文精神。
當下書法面臨著兩條路,迴歸傳統自然體現時代風貌,或者繼續進行沒有出路地所謂“創新”。民間書法愛好者基於對祖先創造文化的熱愛,大多選擇了前者。
-
9 # 檀紙間
書法的意境和文字的內容,我的觀點始終是:
儘量保持【氛圍上和諧】,至少不要有感覺不舒服甚至有衝突的地方。
舉個例子,我就這2天便在另一個問答中明確表達了這種“審美觀”:
在這幅書法作品中,小篆的風格是古樸秀麗,但是卻用來書寫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種氣勢磅礴的詩詞。
從我個人觀點來看,這就是【搭配不和諧】,宛如一個軟綿綿的清秀之音在朗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味兒不對啊!
不過,藝術接受百家爭鳴!在審美的意境上,最終美的感覺,是落於不同受眾的大腦,我只是闡述自己的感受,無意“影響他人的舒服”。
-
10 # 永書101
書法的意境與文字內容究竟有無關係?這是一個書法圈裡面的人不願多談的問題。
首先請大家想一下,中國書法史上雖然群星璀璨,但一個書法家窮其一生,即便是在書法上取得非常高的成就,也就頂多形成一兩種有代表意義的書法風格,如果從書法作品的意境果真能夠看出作品內容,那麼,每個書法家只能終身書寫一兩種題材的作品。你要是不信,且聽我的假設:
1、假如你的書法風格是屬於追求稚拙可愛風格,那你只能寫一些歡快、幽默、少年兒童之類的題材作品,比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樣搭配,才會讓人一眼望去你的作品,就馬上看到一群孩子圍著一個白鬍子老爺爺問這問那......
2、我們再向另一個極端試想一下,假如你的書法風格渾厚大氣,氣貫長虹,那我看若要創作毛主席的《沁園春 雪》非你莫屬,可是你就不能書寫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兩種極端假設顯然不成立,沒聽說過一個書法家只寫一類題材!既然如此,書法意境當然與書法內容無關,這雖然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有些冷酷無情,可是事實如此,誰也沒辦法。
當然,儘管書法意境與內容無關,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墨色變幻、疏密佈局、書寫速度、甚至欽印色彩濃豔程度等等外在的一些必要因素來儘量迎合書寫內容,儘量讓書法意境與內容趨於和諧,雖然這也很不容易!
回答點到為止,希望題主滿意,順祝愉快!隨文附上我的近期書法作品兩幅,請各位同行看看,指點一二,永書先行謝過!(另外我也希望透過這兩幅作品表明:意境一樣,內容不同)
-
11 # 青萌公益
達其性情,形其哀樂
虛筆的運用,是完成情感向文字線條的灌注。情感分為情和性,先秦時期的心理學認為,人的情與性是不同的。性的原始狀態是平靜的,而情則是平靜狀態遭遇到了騷擾和破壞。也就是說,性因為不得其平而成為情。在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經典中,常常用“水因風而起浪”來比喻人情感的發動。古人說:“性之於情,猶波之於水,靜時是水,動則是波,靜時是性,動則是情。”可見,不論是什麼情感,都是性暫時失去了本來的平靜,不僅抑鬱憤懣是性的騷動,歡樂愉悅亦是如此,就像水的波濤湍急和洶湧來潮一樣。
書法能實現人的情感的表達,是因為書法可以用提按頓挫、方圓轉折等韻律和節奏來表達書法家深心的律動和情感的波濤。韓愈有一段名言:“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這裡的“不平”,並不是牢騷不滿或憤懣不平,而是指內心的不平靜。它既包括憤懣抑鬱,也包括愉悅歡樂,也就是一“喜”一“愕”(“可喜可愕,一寓於書”)。喜怒(內心激動)與窘窮(內心抑鬱)、憂悲與愉佚(佚即逸,愉快)、怨恨與思慕、酣醉(內心情緒得到暢快遣發)與無聊(精神無所寄託,心緒無法排遣),都是“不平”的兩個方面。
性是靜,情是動。情動起來,卻沒有固定的形體,就像水一樣。我們常說柔情似水,愛如潮水,心血來潮等等,感情的表出,就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是在時間裡展開的。音樂為什麼最抒情?因為音樂是在時間之流裡展現了感情的流動,展開了人心起伏律動的過程。書法為什麼像音樂?因為它在空間的構造過程中,展開了時間的過程;在筆序的引領之下,能見其揮運之時。
虞世南說:“如水在方圓,豈由乎水?且筆妙喻水,方圓喻字。”水在方則形方,在圓則形圓,書法線條的流走就是情感之流,書法的提按轉折就是人內在的心靈躍動,筆底波瀾皆發之於靈府。當線條和筆序賦予了書法以時間性之後,在時間性的線跡中,情感便得以表現。於是,書法成了“無聲之音”,“象八音之迭起”,可以“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孫過庭說:“波瀾之際,已浚發於靈臺。”浚是疏通,靈臺是心靈,書法是從心靈裡疏通出來、流淌出來,筆底才能見出波瀾和情感的節奏。
不過,書法所表達的情感是一種形式化的情緒,是透過線條的“情感動作”來實現的,它與文字內容的情感是兩碼事。孫過庭《書譜》中說:“右軍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摻。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己嘆。”這實際是把書法的情感等同於文字內容的情感了。
情,既像水,又像風。用毛筆述情,不是把胸中的喜怒哀樂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把情感的原有活動之姿線上條裡表現出來,使得觀者能與作者的原有感情活動之姿相照面。於是,觀者所接觸到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後面的感情,這樣才可以受到感動和感染。不過,感情本身是一種混沌朦朧的狀態,必須要和作為整體生命力的氣相結合,也就是情與氣偕。感情得到力的鼓盪,生命力得到情感的導引,才能把這種狀態表達出來,形成作品的氣韻。
黃庭堅用筆講究“韻”,或許與他“觀蕩槳而悟筆法”有著若干的聯絡。線條在頓挫盤旋之中含有一股流動鼓盪的力在躍動,就是凝而不滯。感情活動的醞釀,其自身一定須是凝而不滯的,然後成功地把這種感情表現線上條中,那麼線條的聲韻節律,一定也是凝而不滯的。
一幅繪畫還需要傳達一個物象的形體,而精美的書法只傳達它自身的結構和線條美。中國書法家可以以絕對的自由,全神貫注於線條的形式美,而無須顧及其文字內容。在這片絕對自由的園地裡,各式各樣的韻律的變化,與各種不同的結構形態,都經過嘗試而有新的發現。在表現這種內心情感的自由時,中國的毛筆無疑對傳達韻律的變動具有特殊的效能。
回覆列表
無書勝有書!鄭板橋心中有竹,筆下成竹,所謂書法的意境就藝術家的氣質渲染,而藝術家的氣質來源於很多東西,例如學識、見識、認識以及家庭出身、人生經歷等等.真正的好書法和文字本身的意義已經脫離關係,這也是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門類的魅力所在,所以這個學習的思維方向是錯的,希望您能體味....搞藝術的人必須有文化,要不就成了耍雜耍的了,修身、修心,優秀的書法家大多是國學大成者,去了解中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也許你會把視野開啟!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認識到這個問題,願中國文化事業得以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