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銀河系來者

    司徒循規道具,孟子是個另類之人。聽課期間,孟子常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每到這時,司徒就朝他的臉上涶一口,孟子在擦試過程中思如泉泳,往往產生許多突發奇想,真應該研究研究司徒的涶液裡道底有什麼高階營養程分,孟子的這個思想家,教育家是拿涶沫星子喂出來的。

  • 2 # 瘋說水滸

    這個問題有點生僻,如果能證明前半句,就很了不起了。

    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儒學思想,他的學術觀點和江湖地位,大家都比較熟悉,咱不多說。

    關於孟子的老師是誰,有兩種觀點,一是師從孔子的孫子“子思”,二是師從子思的學生“司徒”,從西漢開始一直很有爭議,到現在也還是一個謎。

    孟子生活在春秋時代,西漢相對而言比較接近,而司馬遷是西漢國家圖書館負責人,手頭有巨量珍貴典籍,以他的資源以及嚴謹的史學態度,肯定會考據了很多資料,可最後落筆的時候,也只能說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司馬遷這些寫,至少證明一點,孟子的老師是不是“司徒”,司馬遷沒法證明,所以說的比較含糊。

    相傳,司徒的全名叫司徒牛,是孔子孫子的學生,他因為背上長了囊腫硬包樣的包塊,變形成了一個駝背,可能影響了個人形象,最後隱居山林。孟子找到他之後跟著他學了三年,然後就開始人生開掛。

    孟子跟著他具體學了哪些課程,後世不得而知,只能從孟子的著作中尋找,這貌似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司徒牛這個人物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謎,更別提他的教學大綱和主導思想了。

    孟子的老師是誰?只有問孟子自己。除非從古墓裡出土新的文物證據,否則誰也沒法說清楚這事。

  • 3 # 新新愛三農

    孟子,是魯國公族孟孫氏的後代,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父親就死了,他是在母親的撫育下成長的。

    孟子的母親是非常有見識而且有懂得如何去教育子女的一個人,她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這個道理。著名的孟母三遷成為後世傳頌的故事。據說,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墓地裡每天都有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裡挖墳掘土。孟子覺得特有意思,也常學著他們的樣子拿著小鐵鍬挖土坑玩。孟母一心想使兒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她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於孩子成長,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炫耀著各自的商品。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閒逛,對商人的叫賣聲很感興趣。他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隨便抓起一樣東西在那裡喊叫、喧鬧。這種環境對孩子更沒有什麼好影響了,於是孟母又把家搬到學宮附近居住。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很多有學問、懂禮儀的讀書人。在學宮文化氣氛的薰陶下,孟子也整天在家讀書演禮。孟母看到這種情況,知道選對了地方,非常高興,就在這裡定居了下來。

    孟子在幼年時候讀書並不是非常用功,母親覺得這樣下去不行,非常的焦急。有一天,孟子放學回到家中,孟子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母親,看到孟子回來了便問“你最近在學習的學習怎麼樣,有沒有好好學習啊”孟子回答說“還好把,就跟以前一樣,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壞”。孟子母親聽後非常的生氣,舉起一把刀就把剛剛織好的布給割斷了。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織的布給割斷了,雖然不知道母親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是心裡也非常的害怕,便連忙的問母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此的生氣。母語非常生氣的說“學習就跟織布一樣,布斷了再接不起來,學習不時時用功,不常常溫故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打這以後,孟子便時時刻刻都牢記了母親的這句話話,並開始改變自己,起早貪黑,刻苦努力的去學習了。

    到了孟子十五六歲的時候,孟子便離開了鄒國,去了魯國求學。魯國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家鄉,所以魯國的儒學非常發達。在學習中,孟子對孔子的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志自己這一生要從事儒家學說的研究。孔子有個孫子名叫子思,是當時的儒學大師。因此,孟子對子思非常的崇拜,但當時子思已經去世,於是孟子就拜子思的門人為師。

    孟子後來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都知道孔子被稱為是“聖人”,而孟子則被稱為“亞聖”。他繼承孔子的“仁”學,但拋棄了維護周禮的內容孟子把“仁”學發展成為包括政洽、思想、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政治綱領。他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是治國之本。所謂“仁政”就是在政治上反對兼併戰爭,要求統治者尊賢用能,經濟上減輕賦稅和制民之產,教育方面興辦學校,加強教育。孟子一直在為他的“仁政”理想四處奔波。孟子還認為長年的兼併戰爭是造成人民生活困苦和各種禍亂的根源。他主張“法先王,行仁政”以緩和階級矛盾;他認為要想使人民安居樂業,必須減少繁重的賦稅,把耕地和房宅基地分給農民使用;他認為國君只有重視賢才,讓傑出的人都有官位,天下的賢士才會高興而來,為國富民強出謀獻策;他認為應加強儒家道德觀念教育,使人們懂得忠、孝、義、信的道理,養成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忠於長上、辦事誠實的品德。

  • 4 # 幸小生兒

    謝謝邀請。關於孟子,更多的瞭解的是孟母三遷,為回答這個問題,簡單的查閱了資料,正可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孔子和孟子是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儒家兩大聖人。孔孟代表的是儒家的文化,更是代表的一種學習精神。孟子年輕時對儒學很感興趣,想找一位師傅學習。為了從師司徒,在孔子及其它弟子已不在世的情況下,寄希望於孔子後幾代弟子的學生司徒牛。由於司徒牛駝背,羞於見人而隱居。為了找到司徒牛,孟子化妝成乞丐苦苦尋覓,時經一個多月,終於在曲阜的一片柳林中找到了司徒牛。司徒牛感動於孟子的誠意和執著收他為徒,傳道解惑,最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孟子成為儒學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聖人。那個時候,木有飛機,木有高鐵,戰火紛飛,孟子跨越千里求學,司徒牛的諄諄教導重要,孟子這種學習的精神也非常重要,也是成才的堅實基礎。據查,司徒教孟子的方法不是簡單的先生講,學生聽,而是定期開列一些書目,天文地理,醫藥農桑,民歌神話,《詩》、《書》、《禮》、《樂》、《易》、《春秋》等等,範圍之廣,堪稱圖書館。孟子如若有不懂的地方,司徒牛稍加點撥,或師生一起探討交流研究。從師三年,司徒認為孟子天資聰慧,又肯苦讀,但讀書的目的是造福於天下,孟子已完全具備了出師一展雄才的條件。於是孟子最後回答了司徒的最後一個問題便告別了恩師:"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具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頭無愧於天,俯首無愧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弟子歸返鄉里後,欲效法孔老夫子,興學宮,辦教育,以先知後覺知,廣育天下之才,以行恩師與孔夫子之道!”就此,一個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誕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一個可逆反應已經達到化學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