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35125600630

      德國在19世紀初所構建的哲學體系又被稱為古典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的德國哲學。創始人為康德,黑格爾為集大成者,費爾巴哈為第一個走出德國古典哲學的人,而不是最後的代表。德國古典哲學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更是在哲學史佔據著樞紐的位置,將傳統形而上學推向頂峰的同時,黑格爾又是第一個對現代性展開批判的哲學家,為現代西方哲學的興起奠定基礎。德國古典哲學是工業革命時期歐洲哲學舞臺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歷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範疇,標誌著近代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哲學家有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人。

  • 2 # 我愛看好劇

    德國哲學主要創始人為康德,謝林,費希特等取得的主要成就有黑格爾辯證法中的合理核心。該哲學主要存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屬於古典哲學的一部分。並且其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並且德國哲學將古典哲學的精神發揮到了很好的程度,所以這一時期被稱為“德國古典哲學”。

  • 3 # 欣達兔籠配件裝置

    德意志民族的哲學才能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哲學貢獻自不必多言,精深繁複的德國古典哲學奠定了現代人的哲學基石,對於現代人來說,不懂得德國古典哲學,就無法真正理解現代哲學的思想源流與精神走向。

    筆者計劃在“讀書筆記”的模組中,分別對創始人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進行介紹,此文僅以概論的形式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總體脈絡進行梳理。

    至18世紀末,德國資本主義開始緩慢發展,且伴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經濟影響和法國革命的政治刺激,保守謹慎的德國資產階級也開始在動搖和猶豫中膽戰心驚地主張推翻封建秩序,並且轉向內心深入徹底地探尋人性和社會。由於深受萊布尼茨-沃爾夫派的思辨精神影響,熱衷形而上的德意志民族骨子裡藏著思辨傳統,且擅長抽象思維,對於神秘而精深的思想探索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又受到流行思潮的影響,德國古典哲學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

    認真研讀西方哲學發展史,會發現自德國康德後,西方哲學明顯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哲學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哲學家關注的重點,邏輯性更強,體系更嚴密,思想更精緻,不再是普通人也能自學的學問,但同時又充滿著時代和生活的氣息,其“批判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的起點。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一開始便關注“主體能否正確認識客體,即主體和客體的同一性問題,但主體如何能符合於客體?”康德受休謨“懷疑論”的影響,我們所能知道的只限於在我們的知覺和印象中呈現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在現有知識中所認為的那些規律和法則都只能歸於主觀心理上的習慣聯想,沒有確定不移的客觀性。主體如何能符合客體?如果把客體理解為“自在之物”,即物件本身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終極實在,那麼它就是不可知的。只有把客體理解為由主體自己建立起來的物件,即“現象”,主體才有可能認識這個客體,符合這個客體。所以主體之所以符合客體首先還是由於客體是符合於主體的,即非“自在之物”,即由先天的主體綜合經驗性材料而造成的作為“現象”的物件。康德堅持只是在現象中透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而解決主體和客體的認識關係問題,自在之物的“本體”屬於沒有任何認識論意義的道德實踐領域,形成道德的形而上學。

    費希特與康德不同,將主體能動性延伸到“自在之物”的本體領域,把認識的主體和實踐的主體合為一體。費希特也認為客體是符合於主體的,但是並不需要先綜合經驗性材料,而是由自身創造它的活動經驗,所以經驗性材料是由自身活動而產生的。自身的行為會導致客觀的經驗後果,便會造成客體對主體的制約,這樣“自在之物”就被納入了主體的活動範圍,成為了由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建立的客體,自此主體與客體的矛盾首次在主體能動性的基礎上達到了全面的統一。但是費希特的理論並沒有完全合理地解釋主體如何產生客體,畢竟從主體產生客體可以視為一種唯心主義者的過度“幻想”。為了解決這一致命缺陷,費希特又設定了一個“絕對自我”來統一主體與客體,從而轉向了客觀唯心主義。

    謝林站在費希特主體與客體的“絕對同一”上,將“絕對同一”視為主客體絕對無差別的原始狀態。這裡的“絕對同一”應該就是黑格爾“絕對精神”的直接來源。主體、客體、物質、精神、自然和人都是“絕對同一”中產生的,自然界是包含主體性質在內的客體,人是包含客體性質在內的主體,透過其實踐力量實現自身的價值,最後在藝術直觀(或者個別人的天才)中重新達到主體和客體的徹底的統一,這樣主體和客體的矛盾在相互包含和相互產生中取得了和諧。但這種絕對同一的究竟為何?如何去把握這種絕對同一狀態?帶著無法言說的神秘主義的色彩。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頂峰,也是西方傳統哲學中的理性主義精神集大成者。黑格爾贊成謝林“絕對同一”的觀點,但是認為應該依靠邏輯和理性去理解去能動性,而非所謂“藝術直觀”或者“個人天才”。黑格爾採用了概念自我否定的辯證邏輯。“同一”意為與差異不同,有著自我否定的本性,同一包含差異,正是由於內在的差異的矛盾運動,形成了物體運動的內在根據。在黑格爾的精神世界中,他的內容邏輯不僅是運動的,也是歷史的,這種歷史是有規律的、合乎邏輯的過程。自然界、人、社會歷史和精神生活的各種形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一體系構成了“絕對精神”的普遍實體,大概可以理解為是從“絕對精神”中產生這一完整體系。在黑格爾的觀點中,主體產生客體,客體繼續進行創造,主體和客體完全是一個東西。也有人認為,“絕對精神”創造的現實止步於黑格爾時代,它的主觀能動性被窒息在封閉的體系中,黑格爾的體系是一個向後看的閉合系統,並沒有考慮未來發展的問題。但是筆者認為,可能正是因為黑格爾哲學內在激發的創造性才導致被稱作巍峨聳立、防衛森嚴的黑格爾哲學的分化與解體。

    費爾巴哈用“感性”突破了黑格爾封閉的體系,所謂“感性”是作為理性根基的人“類”的感覺,非個人的感覺,此區別於休謨的“人性論”;同時,費爾巴哈的感性的自然原則結合時代背景滲透了人本主義精神,在自然中保留了人的情感和美的自然主義,此又區別於法國唯物主義的自然原則。黑格爾直接拋開了人的“感性”,而費爾巴哈所理解的感性主要是“感性直觀”和“感性存在”,把人的存在直接當成了人的本質,離開人自由創造的可能性來談人的存在,最終使得感性這種解放要素成了人的束縛。但,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費爾巴哈的‘感性的轉向’為馬克思在新的基礎上解決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制約性的問題準備了前提,並從此使哲學走出了形而上學封閉體系的慣性,而日益自覺地成為了開放系統上的一個個‘路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經出了iPhone11和華為mate30,iPhone xsmax還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