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ILLSON39
-
2 # 老圃
即便內部不出現反叛(這是假設),殷商一樣會被推翻。
為什麼?很簡單,周人伐商是一場革命。《易》叫"湯武革命",湯,前朝的商湯,起兵推翻夏傑;武,周武王,起兵推翻商紂。
革命一詞出於《易》中的革卦 。組成這一卦象的上卦是“澤”,代表水;下卦是“離”,代表火。水火不相容,不能維持現狀,雙方博弈的結果是變,其中最激烈的方式是革命。
《易傳》這樣解釋:“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周易·革·彖傳》)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天地由於變更而形成四季的替換,商湯王和周武王的革命,順應天意符合民心。革新所引起的時變簡直太偉大了!
革命是社會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產物。《易》有個詞叫"窮",到頭了,無路可走。怎麼辦呢?變,叫"窮則變",透過革命,社會另尋出路。這也就是說,周武王起兵,號召天下,掀起對殷商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商王朝氣數已盡,必死無疑。
革命的潮流不僅表現在外,諸侯國對殷商的討伐,同時也表現在內。提問中涉及到的比干、箕子、微子就屬於商王朝內部站在革命一邊的高層,他們順潮流而動,套用今天術語,叫殷商反對派、異見分子、周武王的統戰物件。所以革命成功後,周武王把微子作為前朝的代表封在宋地。孔子的先人就是宋國貴族,所以他自稱殷商遺民。
除了上層外,下層也反了。周對商的關鍵戰役牧野之戰,周雖然處於劣勢,但最後翻盤,一個原因就是商軍中的奴隸士兵陣前反水,掉過頭來打紂王。他們知道如果革命成功,自己將是受益者。商人迷信嗜血,祭祀中以活人為祭品是必不可少的專案,至於用活人殉葬更是習俗,不用說首當其衝的是奴隸。
革命不同於政變,政變比如趙匡胤以宋代周,便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革命不是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而是一定要發生,社會矛盾在那兒擺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沒有別的路可走。
下圖 司母戊方鼎(商)
-
3 # 讀春秋思無忌
這題真是出得語不驚人死不休啊,看來閣下是紂王的忠實擁護者啊,真想把你送到紂王的鹿臺裡面,享用那裡的炮烙、挖心之術。
當然,如果你是站在紂王的角度,那麼說他們三個為叛徒也對。但是天下的諸侯不會這麼認為。
上次,我將中原比作一個鄉,帝辛就是商鄉的最後一任鄉長。這位紂鄉長年輕的時候也挺有才,力氣能徒手格鬥猛虎,人氣旺,粉絲多。比干、箕子、微子都是鄉里比較有名望的領導,那時也十分擁護紂村長。
然而好景不長,這位紂鄉長征討有蘇氏後,還意外地抱得美人蘇妲己歸。紂鄉長為她神魂顛倒,修築鹿臺,從此夜夜生歡,不理朝政。不久後,為了討蘇妲己的歡心,又休了原來的鄉長夫人。老丈人不服氣,指責了兩句被處死了。老丈人的一位朋友知道了,也囉嗦了幾句,也被殺了。
這樣下去還得了,鄉里的領導們坐不住了,大家都商量這該怎麼辦?有人說,這鄉里是待不下去了,跑路吧,西邊有個周村長,人不錯,我們去投奔他吧,至少有口飯吃。
比干說道:“這怎麼行?忠臣死也要死在鄉里,豁出去了,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勸小辛回頭,咱們商鄉可不能就這麼在我們手裡敗完了!”比干過去苦口婆心地勸說紂鄉長,紂鄉長卻把他的心給挖了出來,比干就這麼被殺了。
箕子也不願走,乾脆就裝瘋賣傻,跑到村民家裡去做奴隸。人都被逼到這個地步了,勸不了咱逃避還不行嗎?還真不行,紂鄉長又把他抓了回去,關押在牢裡,後來被周村長救了出去。
微子是紂鄉長的異母兄弟,看到紂鄉長已經六親不認,尋思自己要是再去勸說,也不過是再搭上一條老命。想想商鄉就這麼完了,雖然心有不甘,但也許這就是天意,就帶著那些祭天用的法器去西岐了。
周村長看見了微子,就帶著其他村長去朝歌,攻打紂鄉長。商鄉終於在鹿臺升騰的火焰中結束了長達600年的統治生涯。
比干因為勸諫被殺害,箕子被捕,微子投奔周村。即使站在紂鄉長的角度,真正背叛的也就微子,哪裡扯得上比干和箕子?商鄉的滅亡如何能讓他們幾個背鍋?
照你的意思,他們幾個還助紂為虐,以屠殺天下蒼生為樂。不要忘了,很多個村長早就想造反了,那時周村長只說聲去會會紂鄉長,800個村長就不約而同前來聲援。要不是周村長顧忌那三人,認為朝堂之上還有忠臣,天還暫時不會滅商,否則,那時就動手了,還用等到七年之後。
因此,非但不是比干、箕子、微子背叛了帝辛,而是他們幾人的高尚德行讓商紂苟延殘喘了幾年。帝辛被推翻,那是天下所有人的共識,其中包括他的兒子、兄弟。
-
4 # 歷史飛凡觀
這個問題要辯證的來看,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周朝的崛起已經是勢不可擋了,而商朝的沒落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一個是新興王朝,而另一個是已經六百年國祚的朝代,朝代時間越長內部矛盾就越多,這也是古代幾百年就會出現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
雖然商朝時民智未開,社會矛盾沒有後世那麼多,但是日積月累之下,還是會有相當大的矛盾掩蓋在和平的表面下.
就比如後來背叛帝辛的比干、箕子、微子這三人,他們可都是宗室大臣啊,兩個是帝辛的叔叔,一個是帝辛的親哥哥,連他們都起來反對帝辛,說明當時商王朝的上升通道已經讓大部分人都看不到希望了。
所以即使沒有比干、箕子、微子這三個反叛者,帝辛的統治還是會被周朝推翻,無非是周人花的時間再長一點,光看牧野之戰中倒戈一擊的奴隸們選擇誰就知道了,此消彼漲之下,再加上週朝人才輩出,周朝很快便能以國力碾壓商朝。
回覆列表
古人言:“履霜,堅冰至”,落葉而知秋,就算沒有比干、箕子、微子,周朝滅亡也是遲早幾年的事情。這從以下幾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徵兆:
一、箕子的預言:箕子看到本來很有雄才的帝辛突然很欣賞起了象牙筷子,感到惴惴不安,他的分析是:用上了象牙筷子,就必然要用犀角和美玉的杯盤,而這樣高階的餐具自然不會盛食普通食物,一定會盛珍饈美味;吃上了山珍海味,就會想著穿華麗衣裝,然後就會想建華屋豪院,進而要享受美女歌舞……這樣下去,必然喪失進取心,而聽信華言媚語,疏遠忠臣良將,進而盤剝諸侯,壓榨民眾。殊不知不久後真就建起了酒池肉林,設立炮烙之刑,寵幸妲己,不但囚禁西伯侯,在重臣中箕子被囚、比干被殺、微子出奔,最後諸侯離心離德。
二、窮兵黷武:國防大軍都派出去鎮壓諸侯,攻打東夷,可見不得人心。
三、諸侯反叛:周武王揭竿而起討伐時,附從者達“八百諸侯”。
真是其興亦勃焉,其亡亦忽焉。